文 | Dandi

閱讀全文大約需要4分鐘

說起肥胖,你會想到什麼?

人都是愛美的。在社交網絡上,所謂的“美人標準”層出不窮。從A4腰,反手摸肚臍,甚至到鎖骨養金魚……美的標準,似乎總離不開“瘦”這個關鍵詞

那人們對於“胖”,這個與“瘦”完全相反的狀態,又會有什麼看法呢?

採訪錄像來自HBO紀錄片:“The Weight of the Nation: Stigma - The Human Cost of Obesity”

研究發現,人們常常將懶惰、意志薄弱、缺乏自律等負面詞彙與“肥胖”聯繫在一起,造成超重人羣在人際關係、就業、醫療、教育等各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對超重人羣的歧視在近幾年迅速增加,甚至與種族歧視的概率相近

引自推特上針對肥胖的惡意評論

(圖 | Dandi)

身邊的不公平,你注意到了嗎?

職場中

即使在體重與工作表現無關的工作中,超重人羣,特別是女性,也往往因體重原因在招聘,工資、晉升等各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比如:被同事或上司用刻薄的語言議論或評價、被拒絕入職、晉升、或被解僱。

(圖 | Dandi)

醫療服務中

研究發現,很多醫療工作者在瞭解患者之前,就將患者的肥胖完全歸因於患者自身不良的行爲,比如缺乏身體活動或暴飲暴食等,因此往往將肥胖患者貼上“懶惰”“不遵守醫囑”的標籤,甚至不願爲肥胖患者提供充足的醫療服務。

(圖源網絡)

而這些可能會使肥胖患者對醫療服務產生抵制情緒,比如不願意來醫院做身體檢查等,從而錯過一些嚴重疾病的早期信號

(圖 | Dandi)

學校中

超重或肥胖的學生容易受到來自教師,同齡人甚至父母的歧視和不公平待遇。

超重的孩子因體重原因,可能會更容易被同學嘲笑甚至欺凌,或得不到老師或父母足夠的支持與關注。

(圖源網絡)

(圖 | Dandi)

媒體中

無論是情景喜劇、漫畫、電影、廣告、還是社交媒體中,“胖“這一形象,經常與一些負面特徵聯繫在一起。

我們不難發現在電視節目中,正面的、受歡迎角色往往都是身材姣好的,而肥胖的角色則常常有“懶”“好喫”等特性,且經常成爲其他角色嘲笑的對象。

(圖源網絡)

媒體經常性的將這些負面特性及嘲笑和體重聯繫在一起,很容易使觀衆建立對肥胖的刻板印象,認爲“胖”,就一定“好喫懶做”,甚至活該被嘲笑。

(圖 | Dandi)

“太胖了?也許你也比較懶吧”;文章將“懶”描述爲肥胖的主要原因

(新聞圖片來自“The Herald and Weekly Times”)

胖,就活該被歧視嗎?

對肥胖的偏見和歧視幾乎無處不在,但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些。

有些人認爲,這些現象不能叫做歧視,因爲肥胖確實是由於好喫懶做,沒有毅力改變自己所造成的,所以他們活該被“歧視”。

然而,現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導致肥胖的不一定是好喫懶做。肥胖的成因很複雜,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只是其中之一。基因、代謝、生活環境等因素,也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因素。

(圖 | Dandi)

其次,很多時候肥胖不是僅僅靠毅力和努力就能夠解決的。

研究發現,改變飲食、增加運動、使用藥物等臨牀減肥干涉措施的半年平均減重效果只有5%到9%左右,並且大多數在減重過程中會遇到體重平臺期,平臺期後越來越難減

不僅如此,很多減重成功的人,因身體對減重作出的保護反應及周圍的環境因素,也會在幾年內恢復原來的體重。因此、簡單的將肥胖歸因於個人,是非常片面和不公平的。

減重節目“減重成功”後的故事

圖片來源:美國減重綜藝節目:Biggest Loser

在減重綜藝節目中,肥胖的參加者通過嚴格的飲食控制和劇烈的運動,往往能減去很多體重,讓觀衆心潮澎湃。

然而一項針對減重節目參加者的研究發現,在14位參加研究的減重節目參加者中,有13位的體重都在六年之內反彈了,有些人甚至又回到了以前的體重

減重成功之後,身體的基礎代謝率顯著降低,更容易儲存能量,在相同的能量攝入情況下,更容易增重

甚至在參加節目六年後,不僅體重反彈了,身體的基礎代謝也依然很低

肥胖人羣減重成功之後,也許需要付出比減重更多的努力才能保持體重

偏見,歧視是“爲你好”?其實帶來的更多是傷害

還有人認爲這些歧視和偏見,可以讓肥胖的人“化悲傷爲動力”,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從而瘦下來。我們也許經常在小說或漫畫中看到在一開始因肥胖受衆人嘲笑的主人公在運動,改變飲食方式後“逆襲”的故事。

然而研究發現,肥胖歧視不僅很少能成爲減重的動力,反而會打擊被歧視方的信心,導致壓力、抑鬱、不健康的飲食行爲和對運動的迴避

特別是在青少年中,肥胖歧視使他們更容易採取一些極端的、不健康的減重方式,甚至患上進食障礙,包括狂食症和厭食症等精神疾病。

(圖源網絡)

嚴重時,進食障礙會導致死亡--研究表明,厭食症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

減少肥胖歧視,我們應該怎麼做?

正確辨認歧視與偏見

我們的思想很容易被周圍人的態度,媒體所左右。在以瘦爲美的社會主流審美下,我們也許也曾無意間對肥胖有過刻板印象、採取過不友善的態度。

只有我們認識到偏見,才能去放下偏見。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審視一下自己,是否無意間因對方的體重,對其思想、品格進行了假設和推測呢?

正確認識肥胖

肥胖的成因不僅僅在於個人的生活習慣。有些肥胖的人,即使努力控制飲食,堅持運動,也可能因爲其他種種原因減重失敗

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肥胖成因的複雜性和減重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不應該在對一個人不加了解的情況下,僅根據他的體重對其品格做出假設。

用鼓勵代替責備

肥胖確實會增加一些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減肥是超重人羣減少這些慢行疾病患病率的主要策略之一。

當我們爲健康建議身邊超重的家人朋友減肥時,應強調健康飲食和適量運動對身體帶來的益處,鼓勵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責備他們的體重或貶低他們的外觀。

比如,想勸孩子不要喫太多蛋糕時

錯誤示範:“你胖的跟豬一樣,還喫這麼多蛋糕。”

正確示範:“水果和蛋糕一樣好喫,還更有營養,我們去喫水果好不好?“

放下偏見,沒有那麼難

體重秤上的數字,並不能說明一個人的品格和價值。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放下對體重的偏見,也放下因體重產生的,對自己身體的自卑感。

無論身體輕重與否,胖或瘦,所有人都應該被尊敬,被平等的對待

(圖源網絡)

參考文獻

Rebecca et al; "Obesity Stigma: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Am J Public Health. 2010 June; 100(6): 1019–1028

Neumark et al; "Weight-teasing among adolescents: correlations with weight status and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2 Jan;26(1):123-31.

Stuart et al; "Weight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 call to the media";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8 Mar; 6(3): 169-170

Stuart et al; "Obesity Discrimination in the Recruitment Process: “You’re Not Hired!”"; Front Psychol. 2016; 7: 647.

Lydecker et al; "Does this Tweet make me look fat? A content analysis of weight stigma onTwitter". EatWeight Disord.2016; 21:229-23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