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十三行》,簡稱《洛神賦》,東晉王獻之的小楷書法代表作,但流傳到唐宋時代就已經殘損並亡佚了。《洛神賦十三行》墨跡在宋元時流傳有兩本:一為晉麻箋,在元代初期歸書家趙孟頫所得,定為王獻之真跡。一為唐硬黃紙,後有柳公權等人題跋,趙孟頫定為唐人摹本,後人疑即柳公權所臨。這兩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兩代輾轉翻刻,但基本上還是出於這兩個底本。現傳無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為最精。這是明萬曆時杭州西湖葛嶺地下發現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稱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處亦自然清晰。因其地為賈似道半閑堂舊址,所以後人認為是賈氏所刻,後歸歸陸夢鶴、翁嵩年。清康熙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解放後由國家收購,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館,現藏北京首都博物館。世傳還有與此相同的一本,號稱「白玉版本」,筆劃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剝落處有刀刻的痕跡,可知是一種翻刻本。

放大

關注

我們

西安樂遊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