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每年發佈年度生態戰略和開放政策的最高規格峯會,是向行業釋放信號的關鍵時機。

自2011年馬化騰首次在大會上正式提出“開放”至今,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Tencent Global Partner Conference,簡稱“TGPC大會”)已經舉辦至第八年。而4今年的 TGPC 大會,有着更爲特殊的含義。

一個月前,9月30日,騰訊宣佈進行史上第三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將原先分散在騰訊不同事業羣下的內容、營銷等業務,按照各自屬性重組合並。包括:

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羣(CDG)、互動娛樂事業羣(IEG)、技術工程事業羣(TEG)、微信事業羣(WXG),拆分原社交網絡事業羣(SNG)、原移動互聯網事業羣(MIG)、原網絡媒體事業羣(OMG);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羣(PCG)。

當中尤爲值得關注的是,騰訊新成立的 CSIG 將重點聚焦To B 、To G 類服務,在具體業務及產品上,將承接曾屬於 SNG 的騰訊雲、優圖實驗室、原 CDG 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與原 MIG 的互聯網+ 政務、教育、醫療等項目。

從組織戰略、業務產品到高管配置,恰逢20歲的騰訊正發生巨大變化——這個以社交、遊戲起家的流量巨頭,正在將戰略重心從消費(To C)互聯網延伸至產業(To B)互聯網。

轉變已滲透進騰訊對外種種細枝末節的表現中。

10月31日,馬化騰在 TGPC 大會前夕《給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中表示,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騰訊願意成爲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幫助傳統企業和公共服務機構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還有更爲明顯的訊號,從今年 TGPC 大會議程來看,涉及出行、醫療、金融等 B 端產業議程被擺上重點;另外,今年爲 TGPC 大會站臺的騰訊最高級別管理層,不再是連續四年登臺的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而是騰訊高級副總裁、新上任的 CSIG 事業羣掌舵人湯道生。

更深層級的組織變革還在繼續進行。

根據《財新》報道,作爲騰訊押注產業互聯網的重要陣地,目前 CSIG 事業羣的六位副總裁級高管均已到位。其中,鍾翔平、丁珂、王慧星、邱躍鵬、姚星、林璟驊分別主管騰訊的出行、醫療、金融和工業、騰訊雲、AI以及智慧零售業務。

相比之下,本輪架構調整中另一重組事業羣 PCG,由於涉及產品、人數衆多,除了分管 QQ、QQ 空間等相關產品的副總裁殷宇、分管內容與短視頻平臺的副總裁林松濤以外,其餘業務高管配置仍在進行中。

14人、300人、40000人

整個2018年,騰訊重視 To B 的信號幾乎從未間斷。

早在2017年12月的騰訊員工大會,馬化騰就曾提到:“我們現階段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騰訊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的梳理。”今年9月,騰訊創始人之一張志東也在騰訊大學活動中談到:“鵝廠的組織變革落後了。”

組織變革與 To B 戰略上的遲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騰訊對既有業務的依賴。

“錢太好賺了。”一位曾與騰訊雲業務合作過的企業高層表示,他告訴鈦媒體,與騰訊雲在同一事業羣的 QQ,產品經理花半天時間在第七級菜單上線一個七夕送花功能,即便毫無推廣,三日營收也可達800萬元。

“對於當時的 SNG 事業羣高管來說,他們對業務的思維模式是要麼盈利快、要麼規模大。”上述人士表示,“QQ 曾經試着上線過一些 To B 項目,但高管會質疑,怎麼半年才做了不到2萬企業客戶?其實這個數據在企業服務市場已經非常好了。”

關於此次騰訊戰略、組織巨震的背景,鈦媒體曾在《騰訊震後重建》一文中有過詳細敘述,當中既包括作爲支柱型業務的遊戲遭遇瓶頸,也源於騰訊在短視頻、內容、智慧零售等新戰場不斷遭遇的強勁較量。

變革迫在眉睫,但這場調整波及騰訊上上下下四萬名員工,自然不能一蹴而就。

“四萬人的公司,光是 PCG 就1.2萬人,這(架構調整)不是說把這些人從一棟樓裏搬到另一棟樓,外界都說騰訊很謹慎,但謹慎並沒有錯。”一位接近騰訊總辦高層告訴鈦媒體。

上述高層向鈦媒體覆盤了騰訊此次組織架構調整的全過程。

從今年8月開始,騰訊最高決策層“總辦”(包括騰訊董事長兼 CEO 馬化騰、總裁劉熾平、首席運營官任宇昕、首席戰略官 James Mitchell、首席信息官許晨曄、首席探索官網大爲;以及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湯道生、張小龍、盧山;高級副總裁馬曉軼、郭凱天、羅碩瀚、奚丹;共 14 位成員)在香港多次進行碰頭會,目標爲“明確問題”。

9月中下旬,騰訊召集近50位副總裁級高管,在深圳騰訊濱海大廈再次召開會議。會上按照事業羣以及相應課題,這些高管被分爲5-6組,以“假如你是騰訊 CEO ”等話題進行針對性討論,目標爲“驗證問題”。

而在上述會議一週後,爲了將高層與中層的想法及時彙集,騰訊再次於深圳總部召開 GM (總經理)級別的“一把手”大會,參會人數擴張至300多人。由於 GM 與一線業務綁定更深,此次會議的目標更加實際,即“討論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論”。

最終,這場影響騰訊後20年的戰略制訂會議在近兩個月後塵埃落定。可以說,從14人的最高決策層“總辦”,到分管具體業務的總經理,騰訊面對此次至關重要的戰略轉型,動用了集團全部骨幹力量。

“如果只是最高決策者看到問題,再直接丟給下面的人解決,那這不是騰訊的文化。騰訊希望的是把高層與中層的想法彙集在一起,把權力賦予搞清楚,把戰場理清楚,再由專業的人去做。”上述接近騰訊高層人士對鈦媒體表示。

騰訊 C2B 打法:數據+流量

To B 並不是騰訊擅長的領域。

回顧騰訊過往20年的積累,社交、內容層面的優勢與企業服務需求端的重合較少。梳理騰訊的 To B 產品矩陣——企業微信、 AI 業務起步較晚,仍在落地打磨階段;騰訊財付通、微信支付等金融業務受制於政策,發展較慢;而在近期財報表現亮眼的騰訊雲,也以提供通用的底層運算資源爲主,與企業深層次的組織需求仍有距離。

換句話說,若想贏得產業客戶的青睞,在 To B 領域“半路出家”的騰訊必須另闢蹊徑。

11月1日,新上任的騰訊 CSIG 事業羣掌舵人湯道生首次對騰訊入局產業互聯網的方法論作出詮釋,他在 TGPC 大會演講中談到:

“產業互聯網不僅僅是To B、To G的,歸根結底也是To C的。騰訊將利用服務C端用戶的經驗,幫助B端夥伴實現生產製造與消費服務的價值鏈打通,以獨特的C2B方式連接智能產業,服務產業、也服務於人。”

具體來說,以 C2B 的方式進入產業互聯網,騰訊的長板體現在“數據”與“流量”。

數據層面,騰訊在 C 端產品的數據與技術積累有助於進一步打磨 B 端產品。

以隸屬於原 SNG 事業羣的優圖實驗室爲例,其人臉識別技術在天天 P 圖、微視等產品廣泛應用後,後端的機器學習平臺有了用以訓練的數據,這就從算法層面提升了優圖實驗室的技術水平,便於 AI 產品延伸至其他行業。

除了 AI 領域,騰訊在智慧零售、自動駕駛、金融風控等產業方案中,同樣結合了原先在 C 端廣告營銷、高精地圖、數據安全等業務的數據與技術積累。

“騰訊在選擇進入產業的標準中,是否有 C 端鏈條,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騰訊雲副總裁王帥對鈦媒體說。2007年加入騰訊的王帥曾先後主導 QQ 大數據、音視頻通信、騰訊視頻雲等產品研發和管理工作。

王帥表示,除了給 B 端教育客戶提供基礎“水和電”(指 IT 底層資源)外,騰訊雲還要把 AI+大數據的能力結合到 C 端的體驗和觸達上。

他以騰訊雲與在線教育結合的一個案例談到:線上課堂,老師往往會出現忘記學生姓名、隔着屏幕互動方式少;學習效果評估不準確等問題;對此,騰訊雲通過與新東方等機構合作,利用圖像識別、數據分析等技術提供相應解決方案,將原先對 B 端(學校)的服務延伸至 C 端(學生)。

而在對外輸出的 B 端方案中,騰訊在社交層面擁有的流量優勢,也成爲切入企業客戶的另一利器。

10月下旬,企業微信更新版本,宣佈與微信在羣聊功能內測中實現互通,再加上今年4月內測上線的企業微信與微信賬號好友、單聊互通;誕生僅兩年的企業微信,在擁有150萬家註冊企業用戶後,得以“共享”微信端的10億流量。

如何將 C 端的流量優勢轉化爲 B 端所需,成爲企業微信面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問題。

在企業微信產品部行業副總經理王宏巖看來,傳統意義上,企業 To B市場的連接是企業間隔的聯合體;而在中國會多出一種連接方式,就是 B 和 C 之間的連接,即:企業怎麼跟它的客戶、上下游進行連接。

“對於企業微信這類區別於傳統 To B 的社會化工具,我們也在探索一條中間鏈路。”王宏巖對鈦媒體說。

以企業微信的客戶殼牌石油爲例。由於殼牌石油的經銷商包括數萬名在縣城的“夫妻老婆店”式修車鋪,這類分散的小 B 商戶不適用於正規企業系統,但利用微信的普及優勢,殼牌石油得以從大 B(大區經銷商)到小 B(夫妻老婆店)打通上下游,以實現對分銷體系的管控。

To B 兇猛

“To B 無捷徑。”在鈦媒體此前對企業服務創業者進行的訪談中,這是所有人對 To B 業務的共識。

難點主要來自企業客戶需求的分散化。對於 C 端用戶,一套微信、抖音即可“打遍天下”,但在 B 端市場,不同行業、規模、管理風格的客戶,都對企業級產品有着天差地別的要求。

國內 HR SaaS 廠商北森 CEO 紀偉國曾在接受鈦媒體採訪時表示,零售廠商和航空公司的員工招聘流程就截然不同——前者一般在線下門店單點招聘,點位多,但單點招人少;後者需要遵循航空公司規範,評委在面試時無法看到應聘者姓名,只能按號牌打分。

“所以你會發現,當企業軟件進到業務裏面,類似的問題是成片的。這個事情複雜度非常高,而且越做越複雜,你需要不斷地往上加需求。”紀偉國對鈦媒體說。

騰訊希望藉助合作伙伴解決企業需求個性化的問題。在 TGPC 大會上,負責騰訊雲合作伙伴生態建設的副總裁謝嶽峯登臺演講,從返傭收入、產品分成、服務收入三個層面,向代理商、集成商、諮詢夥伴等角色對收益機制進行介紹。

一位與騰訊合作的代理商告訴鈦媒體:“騰訊雲今年在線下招了不少銷售,目前人數已經超過2000,目的就是把這個生態搭起來,一起拿下大 B 客戶。”

“騰訊作爲行業的連接者,會優先確保合作伙伴的利益,甚至說如果需要一些前期投入(比如補貼),我們會優先投入,把這個生態建立起來。”騰訊雲副總裁王帥對鈦媒體說。

而在具體的企業服務項目交付階段,騰訊也一改過去“不下場”的精英式產品經理文化,前往企業一線觀察業務流程。

根據王帥介紹,騰訊在與合作伙伴下場實施的分工中需要堅持兩點標準:1、行業第一個案例必須下場。2、典型客戶案例必須下場。

“深圳龍華幼兒園是我們第一個幼教機構案例,怎麼選合作伙伴;怎麼進行產品設計;怎麼把場景集合教學,我們的同事一定要下去親自看,連幼兒園裏的氣球都要自己打一遍。”王帥說。

另一方面,爲了應對 To B 領域的複雜情境,鈦媒體也注意到,在與合作伙伴的職責分配中,騰訊開始動搖其過去定義的“水、電、煤”等基礎設施提供方角色,逐步將業務延伸至一線垂直市場。

“在具體行業的產品選擇中,騰訊的標準是,必須比騰訊做得好,但大部分業內企業都做不到。”一位騰訊內部高管對鈦媒體透露。

如今,距離9月末的那場架構調整已過去月餘,但關於騰訊內、外的組織、戰略,依然有不少謎題

存在——自成生態的微信爲何不把企業微信歸置統籌 B 端業務的 CSIG?仍然分散在TEG、WXG、CSIG 的騰訊三大AI 實驗室是否依然會出現賽馬?深入一線的騰訊是否會搶走合作伙伴的蛋糕……

在 TGPC 大會結束當日,即11月2日港股收盤時,騰訊股價在三個交易日連續上漲,股價也時隔16個交易日再次高於300港元,收盤價爲303.6港元。雖然與最高位時的475.6港元仍有不少差距,但這對於剛剛擁抱產業互聯網的騰訊來說,無疑是第一個好消息。(本文首發鈦媒體,採訪、撰文/蘇建勳)


直面產業互聯網,騰訊入“虎”穴

i4CN(工業4.0中國-簡稱),是中國最系統化、最全面的工業4.0、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無人工廠領域的第三方諮詢公司。公司整合華爲、博世、騰訊、美的等專家,首家提供工業4.0整合方案,包括i4技術項目、i4四大管理體系、十大思想變革的三層金字塔式諮詢架構;能夠指導企業實施專業化的工業4.0變革和無人工廠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助力國家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藍圖。

直面產業互聯網,騰訊入“虎”穴

樑卓業 i4CN首席諮詢顧問中國工業4.0、智能製造、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專家,華爲ISC、IPD體系專家華爲ISC+項目組成員,智能製造標杆車間項目經理工業4.0十大思想變革、無人工廠建設體系首創人中山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雙MBA,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本科歡迎需要導入華爲ISC、IPD體系,實施工業4.0無人工廠的企業與i4CN合作。

(請搜索i4CN樑卓業老師相關課程視頻並進一步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