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文不對題了。開頭問清軍怎麼在1840年使用1601年的大炮。後面的文章又說道清軍不管是林則徐還是後來的清朝官員都買了西方人的大炮。但實際上。所謂的這些數據,筆者不知道是哪裡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清軍不可能裝備那麼多的西方人的火炮。此外,筆者還可以舉一個就算亞洲人裝備一定數量西方火炮的戰爭例子。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個事實是,清軍沒有在戰前或者戰中,購買大規模的西方火炮。因此,在戰爭中,清軍使用的大炮。主要是國產的火炮。按照喻大華教授的說法,英軍在攻佔某地的中國炮台後,發現了一門火炮上有外文拼寫的字母。翻譯過來後,知道了這門大炮的製造時間是在明末。更生動的來說,這門大炮是鄭成功時代的武器了。這門火炮的製造時間,已經超過一百年以上。威力更是不復當年。

而這種明朝時間的火炮。還就是在清朝的沿海屢見不少,甚至一些炮台,還未必就裝備有那樣的火炮。當英國人的軍艦來到天津海面的時候,直隸總督琦善嚇得是手足無措,問手下的官員海岸的炮台還有大炮嗎?就算有大炮,也是那種銹跡斑斑的火炮,更是不可能對英國軍艦造成什麼重大損害了。

至於當時的中國火炮,其實是早就不能和英國人的火炮相提並論了。不僅是沿海的炮台用的是那種老古董火炮,就算清軍新造的火炮,放到現在,也能把人活活氣死。

1835年,後來戰死沙場的老將關天培在虎門製造了一批新的火炮,一共是59門,製造完後,要試驗火炮的質量,在試射過程中,10門火炮炸膛報廢,還有三門火炮損壞。

關天培將軍在調查原因時候發現,新造的火炮質量實在是太差。當時的火炮主要是滑膛炮。火炮的炮膛必須很光滑才可以發射的了炮彈。製造的新火炮中,炮膛內部,全是坑坑窪窪的表面。甚至還有不少的漏洞,其中一個漏洞,據說,可以放入四碗水。雖然不清楚清朝的碗大小,但可以肯定,一旦滲水,滲水大炮也只能作廢。就這樣的一批新大炮,還不比上當年的明朝遺物。也難怪英軍會繳獲滅亡快兩百年王朝的火炮了。

雖然有說法,清朝可能購買了西方人的火炮。但是很難說可能買到的火炮真的能起到擊敗英國人的作用。筆者在此就以日本的薩英戰爭為例。

1863年,借著「生麥事件」的導火索,英國與當時的日本藩鎮薩摩藩發生薩英戰爭。當年8月15日(好日子,可惜了)。英軍四條軍艦與薩摩藩海岸炮台發生炮戰。雖然最後是以英國人撤退收場。可薩摩藩獲得的,也不過是一場慘勝。

在交戰中,薩摩藩出動岸防炮80門對抗英軍的艦炮。要知道,此時的薩摩藩可是比當年清政府要開明,仿造和購買了西方不少的火槍和火炮,曾經在薩摩藩的一次演習中,出動了三千枝自產和外購的西洋火槍。薩摩藩的火炮自然不在話下。就這樣的裝備,日本人發現,還是落後於英國軍艦的艦炮射程。這個巨大的差距,更不用說薩摩藩苦心經營的海軍了。這一戰,幾乎是把薩摩藩幾十年的成果付之一炬,不僅炮台被摧毀,日本的民間住宅區也遭到英軍的炮擊,大火甚至將薩摩藩引以為傲的集成館燒毀殆盡。這一幕。像極了當年的鴉片戰爭、此時的薩摩藩,可是日本國內數一數二的大藩鎮。連德川幕府都未必有超過他的軍事實力。這一戰,讓薩摩藩也清醒過來,轉而與英國人合作,這才有了後來的明治維新。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火炮的失敗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說中國人在戰前就在火炮上做了充分的準備。失敗的原因更是多種多樣。


1840年的鴉片戰爭轟開了中國的大門,揭開了中國屈辱史的開端。在這次戰爭中,滿清政府雖也有槍炮,但大多技術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其原因在於:

一者在滿清政府早期康熙年間,因戰事頻繁,如三藩之亂,準噶爾叛亂,收復台灣等,皇帝大多重視火器的製造,如康熙賜名的「紅衣大炮」,後經改造其射程就非常遠,威力也比較大。再早者如努爾哈赤時期,因明朝火器比較發達,經常在戰場上殺傷後金的士兵。於是努爾哈赤就命人仿造明朝的大炮,工藝竟然可以超過明朝。到後期滿清統治者思想腐化,保守守舊,火器工藝逐漸沒落下來。

二者經過康雍乾三代的發展,清朝的國力發展到了頂峰,統治者逐漸自命為「天朝上國」,其他皆為夷類。再者清朝承平已久,國內沒有大的戰事,對火器的發展就不再那麼重視,對新事物的產生也視為奇技淫巧,不堪大用。

三者滿清對中國的統治已久,特別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奢侈浪費,連他最喜愛的大臣和珅也是一個大貪官,導致下級們也大多效仿,貪污橫行,剋扣軍餉,八旗士兵的戰鬥力也逐漸下降,這才導致鴉片戰爭中士兵一擊即潰。

鴉片戰爭開始使中國成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但也使得一部分中國人開始「開眼看世界」,最終辛亥革命結束了滿清的統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又是誰在胡咧咧。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所以慘敗,最大的差距就是雙方的火炮。

清軍火炮的性能和明末的紅衣大炮基本是一致的,並沒有明顯的進步。

林則徐等人雖然鑄造一些相對先進的大炮,但和英國還是沒有辦法相比的。

滿清火炮的落後,是在各個方面。

這個很專業,薩沙摘錄幾段專業論文:

第一,中英雙方火炮的材質方面

火炮所用鋼鐵或銅的質量,主要表現在對冶煉材料的選擇和冶煉方法的研究方面。

明代以來,中國火炮鑄造材料,小者多用銅,大者多用鑄鐵。明代中葉到第一次鴉片戰 爭之時,中國傳統鋼鐵技術繼續緩慢發展。但是,因為沒有發生工業革命,手工生產的能力非機器生產所能相比,故其鋼鐵產量極低。到1840年前後,年產鐵約 2萬噸,僅是英國的1/40。

二是火炮大多由液態的生鐵鑄造,此必然導致火炮質地脆硬,演放時很容易炸裂,自傷炮手。清軍對之處理方法主要採用以下四策:一是加厚火炮管壁,使火炮增加 了重量。其結果是數千斤的笨重火炮威力反而不如西方的小型火炮。一是對於已經鑄成氣孔氣泡較多、容易碎裂的火炮,清軍則減少火藥填量,這又減少了火炮的威 力。

第二,中英雙方火炮的鑄造工藝方面

戰爭前後,英軍火炮鑄造除了傳統的泥模整體模鑄法、失蠟法外,已開始大規模採用車床切削鑄造法。《海國圖志》對英軍火炮工藝稱讚云:「西人鑄炮,其鐵 皆經百鍊熔凈。先用蠟製成一炮,絲毫無異,次用泥封密陰乾。鑄時用火烘模開孔,泄出蠟油,然後將鐵灌入,四五日後,始開模取出置於荒野人跡不到處。將炮實 滿火藥,用長心引火繩一點,各人盡遠避藏跡,一經炮響騰越空中,跌落不壞以不炸裂為度,便無後患。其鑄法合度,多以引門上長方形為表,或安頭上或尾後,或 頭尾皆安,亦合度數。」在炮膛游隙方面,19世紀中葉,歐洲因機械製造精密度的提高,火炮所用的游隙值更減少到內徑的1/42,如此,只要裝填較少的火藥就可達到較高的速度,且 同時提高發射的準確性,再者,由於用藥量的減少,管壁即使變薄亦不致於膛炸,連帶也使得火炮的機動性大增。

這是清軍所無法相比的,尤其是火炮精度要高得多。

第三,中英雙方火炮的炮彈方面

清軍炮子主要由工部在京辦理,然後再撥給各省。有時也改由地方就近製造。其材質除用鉛子外,主要用生鐵,用泥型鑄造,以兩個半圓坯模合鑄而成,故必留 合范的線痕,且由於冶鑄技術關係,往往有較多的氣眼。

當時清軍火炮有 一嚴重缺點:炮身龐大,炮口極小,炮彈較輕。炮彈一般重則3—10餘斤左右,大者也不過16、17斤,導致威力有限。

1826年,英軍開始採用爆炸彈,1839年英國開始裝備改良過的桶型尖頭開花彈,圓錐型的前部穿甲性能大大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鐵甲船的誕生。但 20、30年代並未普遍受到青睞,因為這種炮在遠距離射擊時其準確性遠不如實心彈炮。所以,直到30年代,英法海軍的艦炮大約只有40%~60%屬於爆炸 彈。戰爭之時,新式燃燒彈、葡萄彈和爆炸彈,就是英人「炮利」的秘密之所在。在戰爭中,當尚未深入了解敵方炮彈的構造原理的時候,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 他們用來的炮彈的威力。

第四,中英雙方火藥的質量方面

清軍製造的火藥,以手工作坊或工場生產為主,無法提純硝和硫,亦無其它先進的工藝設備進行粉 碎和拌和,只靠石碾等工藝,硝、硫、炭比例中含硝量過高,容易發潮,難以久貯,爆炸效力低。

如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戰,《英軍在華作戰記》中 云:中國「火藥庫是普通式的建築之一,裡面存著幾千磅粗火藥,裝在木桶或泥罐中,我們全部投之于海。因為雖然中國火藥的成分幾乎和我們的相同,卻是一種粗 劣的東西。」接著英軍進犯虎門、廣州,導致「逆夷炮無虛發,我炮雖發無准,火藥半雜泥沙,轟擊不能致遠。

9世紀初英國的火藥製造工業,已經居於世界各國的領先地位,火藥生產如提純、粉碎、拌和、壓制、烘乾等工藝已進入近代工廠的機械化生產階段。

第五,中英雙方火炮的射程方面

戰爭前夕,中國購買的重型夷炮的最大射程在4華里之內,有效射程約為二三華里左右。而中國原有的舊式重型火炮的射程應小於這個數據。

戰爭時期,英軍的重型火炮,其有效射程在3華里左右,最大射程9華里之內。看來英艦重型炮的射程不一定大於清軍海岸重型炮的射程。

道光二十一 年二月十九日欽差大臣裕謙奏:「英逆所恃惟船與炮……至於數千斤之大炮,夷船雖能任載,而只可施於深水外洋,不能施於近岸之內洋。蓋內洋水淺,近岸又必有 明沙暗礁為之攔護,若放此數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經擱淺,船底著實,立刻震裂。故在內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數百斤之炮,不過口門窄而後身寬,多受火 葯,且施放靈熟,較官炮略遠一二里,然亦止及數里之內,實無遠及十餘里之事。

第六,中英雙方火炮的機動性、射擊精度和射速方面

戰爭之時,中國火炮的主要問題是侵徹力不夠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徹力不夠主要是因為許多火藥不好;命中精度不高,原因則比較複雜,主要是火炮缺乏可以靈 活轉動的炮架。至於雙方火炮的射擊精度,英軍已對彈道學作過初步研究,瞄準器具也已具備,使之射擊精度大大提高。清軍火炮射擊,士兵大多憑經驗。這使得雙方火炮的命中率 差距甚大。

此外,火炮的射速。清軍火炮裝填程序複雜,費時多,射速慢,如果第一發不中,則第二發已因敵艦遠去而鞭長莫及。火炮每分鐘可能達到1~2發,但炮管無 法承受持續射擊,隔一段時間就需休息以冷卻,故每小時平均只可能發射8發,每天通常不超過100發,且鐵炮在射擊600發,銅炮約100發後,就已不太堪 用。 戰爭之後的林則徐對此深有體會,他在1842年8月被譴戍伊犁行次蘭州時,回憶中英雙方火炮射速的差別:「彼之大炮,遠及10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 炮先以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以上種種決定了,清軍火炮和英軍火炮,性能上有很大差距,最終慘敗。

1841年9月26日,英軍進攻舟山群島,當時的總兵葛雲飛等主持防禦。清軍開炮數百發,只有一發命中敵艦。

在廈門一戰中,清軍開炮二百餘發,只有一發擊中英國軍艦。


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的外部壓力在北方和西北,對於來自海上的威脅估計不足。在當時統治者的認識中西方國家的戰鬥力與戰鬥方式等同於海盜,而長期以來中國海的海盜作戰方式都是登陸之後冷兵器摻雜少量火器,大炮更多的是用來海上作戰對船使用,極少用來攻擊陸地。儘管當時的大海盜集團同樣擁有炮艦。

其次當時軍隊使用火炮的方式幾百年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幾百年前鑄造出來的和新鑄造的大炮用起來其實差別不大,只要不炸膛就沒事,至於瞄準啊什麼的,打出去全憑運氣,滑膛炮時代操作就是這麼簡單。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清政府對於火器發展的有意壓制,要知道天工開物是直到辛亥革命之後中國人才從日本發現原來我們祖先有這麼一本書的。


1.這說明了清政府的軍備廢弛,沒有跟上世界的發展潮流。究其根本,是因為從乾隆時期就開始的閉關鎖國政策,只留廣州一地為通商口岸;

2.天朝上國的觀念根深蒂固。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的統治者仍然沉湎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殊不知已被世界潮流遠遠的甩在身後。

鴉片戰爭及之後的對外戰爭逐漸澆醒了清朝統治者,這邊有了後來的「師夷長技以自強」及「洋務運動」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變革運動。


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滿族入關,實則從類似奴隸制進入封建制,雖習得漢族封建文化,然是個半胎怪物,保守性、頑固性、專制性很強,沒習得漢文化的包容性。堅持騎射,奴才稱謂,八股文,文字獄,一口通商,恪守祖制等是具體表現。

2,不思進取,滿足現狀,故不願了解世界,排斥世界,陶醉於自己認為的家大業大老子天下第一的錯誤認知中。中國以外,皆化處之地。

3,在1840年前,世界火器,沒取得突破性發展,火器客觀講不大好用。八旗因吃皇糧衣食無憂腐敗不堪,按老舍說法,旗人除玩花鳥蟲草一無是處,軍官中沒人去研究戰略戰術,因此在實踐中,普遍認為火器中看不中用,甚至有令獎使用刀劍者,如此,哪有火器的技術進步。

4,受傳統文化影響,認為戰爭主要靠人的信仰,武器其次,曾國藩在1860左右,都有這樣的觀點。

5,西方軍隊使用火器是有大量戰術研究和戰術實踐,炮兵,步兵,騎兵,刀劍配合協同使用,克服了火器的弱點,最大化地發揮了火器作用。

6,故清火器,較明朝而言,幾無進步。


這充分說明滿清的文明和進步,對比頭條上各種滿清打敗明軍文章和口風就知道,那群人對中華民族進步發展就停留在,我有大辮子,我就是厲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