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地方军阀的军队,例如晋绥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等。这些军阀之间相互进攻,有的还相互利用。晋绥军集团和东北军集团本来是两个完全不沾边的实力,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东北军和晋绥军之间曾经爆发了一场30多万军队参与的大决战。最后,晋绥军被打得一败涂地。

傅作义的成名之战就是在晋奉大战中的“死守涿州”。时任晋绥军第4师师长的傅作义在晋绥军大部队溃败后,以一师兵力抵挡五万奉军的进攻,历时百天而涿州不破,停战时仍有7000之众,令奉军前线主帅张学良啧啧称奇,因此在傅作义最后接受改编时也没有难为他,仅以软禁了事。

傅作义

实际上,晋绥军被张学良先后击败过两次,但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晋奉大战”时张部还不能称为东北军,应该是“奉军”或称“安国军”,这会老大还是张作霖,控制着北京政权自封“安国军大元帅”;民国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再次入关击败阎锡山,这会东北已经易帜,所以可称“东北军”了。

中原大战时阎锡山和冯玉祥的联军已经跟蒋军拼得精疲力竭,张学良属于背后插刀,虽然直接造成了晋绥军的崩溃,但并不算两军真正的对决,要说直接对抗,还得算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开战的“晋奉战争”。

阎锡山

阎锡山是很会审时度势的,在此之前,他曾经跟奉系联手击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就任张作霖政权的“安国军副总司令”。北伐军兴后,他感觉奉系大势已去,又宣布效忠国民党参加北伐,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在太原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随即誓师对之前的战友张作霖开火,10月1日挥兵进攻奉系控制的平绥线和平汉线所属地区。

阎锡山几乎是倾巢出动,所部达六个军10余万人,其中四个军出娘子关沿京汉铁路北上,二个军出大同自京绥铁路东进,计划两路大军会师平津,为此特别以傅作义第4师为别动军,用奇袭的方式夺取了北京外围的重要屏障涿州,直插奉军要害。

张作霖

奉系当然知道涿州的重要性,立即以张学良为前敌总指挥,调集万福麟等部50000余人包围涿州,试图夺回咽喉要地,东北军把飞机大炮坦克全部用上了,万福麟后来居然还动用了毒气。然而傅作义指挥所部顽强据守,苦战月余奉军竞不能得手。

可惜晋绥军的其它两路大军全部被张学良击败,主要因素首先是奉军倾全力打击晋绥军,出动的总兵力超过20万,张作霖放弃了对张宗昌和孙传芳的增援,一门心思和阎锡山对抗,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奉军装备精良,沈阳兵工厂生产的火炮、弹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碾压太原兵工厂,奉军还拥有进口的飞机和坦克。最后是晋绥军分进合击的战术反而分散了实力,被奉军各个击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10月中旬,两路晋绥军分别败退回山西,“中心开花”的战法已然破产,撇下了可怜的傅作义困守孤城。

不过战争性质也有所变化,阎锡山第一次参加的不是军阀混战,好歹是北伐一员,虽败犹荣。

奉军万福麟在前线

奉军三个师围攻不成,张作霖下令围城饿死晋绥军这个师,鉴于死守涿州已经失去了意义,在阎锡山幕后操控下各界名流纷纷前来斡旋,终于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12日达成协议,傅作义率部出城接受改编调往通县。

但是涿州之战意义非常之大,虽然晋绥军主力溃败,然傅作义以一师人马牵制住了奉军最精锐的数万人马三个月,使其不能南下增援,让冯玉祥在河南进展顺利。并且阎锡山终于熬来了蒋介石和李宗仁两个集团军北渡长江进行二次北伐,晋绥军立马开始反攻,在蒋冯阎李四方军事压力下,张作霖兵败已成定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