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空虛就要用一切手段與維持財政。在大規模開拓稅源、鑄造貨幣或者提高稅率之外,中樞的財政增加無非就是保障各地解京數額,將地方部分劃入中央,挪解地方,減少白銀收發中的腐敗,對罪臣進一步查收。

魏公公倒臺後,各地爲其所建的就成了罪產,屬於沒收範疇。其中南直應天生祠變價,共計銀441.9兩;蘇州一生祠變價冊報共銀267兩;鎮江一生祠變價銀168兩;徽州一生祠變價冊報共銀231兩;寧國一生祠變價冊報共銀63兩;廣德一生祠變價冊報共銀29兩。看了數據可以知道哪些地方修了生祠,應天就不止一個;但造價會這麼低?南京修了不止一個才值400多兩銀子,難道那時候南京房價,還是用的材料便宜。這後面的故事顯然值得思考。

在中央整頓各地錢糧過程中,應天巡撫湊出了六萬兩。很容易明白的是明代就近解送的歷史傳統;疑惑的是爲什麼賈稅酌徵會那麼低?

求各位朋友一件事:多推薦明代南直隸的管理與稅收的文章。

日常分享:覆應天撫屬增解會議舊餉款項疏

題爲會議已經宸斷,立法務在必行,仰祈聖明申飭,中外同心,共裕國用事。

邊餉司案呈:崇禎三年七月初八日,戶科抄出應天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文衡題前事。奉聖旨:“這奏扣解議款銀兩,俟解到日照數查收,仍定爲歲額,一體考成,該部知道,欽此。”

欽遵,抄出,到部,送司,案呈到部。

除議款銀兩,俟解官到日照數查收外。該臣等伏將撫臣原疏報過扣解款數及移送臣部青冊逐一磨對,遵照明旨分款立額。查得:

應天一府上元等八縣,

一板木改折,該府楞木鬆板原編銀309.9兩,除本色一半仍給發運官收買本色外;冊報改折一半該銀154.9兩;

一修衙銀項,冊報共扣銀131.7兩;

一牙行換帖,冊報共認銀1274兩;

一湊解紙,續除額稻外,冊報共該折色銀93兩;又有江寧一縣自崇禎元年起,至三年正月終,止餘積稻銀44兩,應並解部充餉。

一生祠變價,共計銀441.9兩,

以上該府共該解銀2140.9兩,內除江寧縣積貯餘榖並生祠變價,共銀486兩零,後不爲例外,共計每歲實該額解銀1654兩零,應分載各縣考成項下。

(南直隸;應天巡撫管理的大體就是今天皖南與蘇南)

蘇州一府太倉、長吳等八州縣

一停修倉厫,冊報共扣銀80兩;

一板木改折,該府楞木鬆板原編銀352兩,除本色一半仍給運官收買本色外,冊報改折一半,該銀176兩;

南馬協濟,冊報共銀11724兩;

一修衙銀項,冊報共扣銀981.9兩;

一牙行換帖,冊報共銀1500兩;

一吏農班價,除減定各衙門承直外,尚存91名,每名應追班價銀三兩六錢,冊報共該銀327兩;

寺田起科,冊報通共該升米142石,以每石五錢折算,共該銀71兩;(這折價好低,延綏、遼東的市場均價已經超過1.5兩)

一生祠變價,冊報共銀267兩;

一賈稅酌徵,冊報共銀76兩零;

以上該府共該解銀15205兩,內除生祠變價銀267兩後不爲例外,共計每歲實該額解銀14938兩零,應分載各州縣考成項下。

(有什麼明代好的南直隸研究要推薦哈)

松江一府華亭等三縣

一班軍改折,冊報鳳陽、揚州二倉共該銀14080兩;

一停修倉厫,冊報量扣銀60兩;

一板木改折,冊報原編銀466.9兩,除本色一半仍給發運官收買本色外,改折一半該銀223兩;

一南馬協濟,冊報共該銀7884兩;

一修衙銀項,冊報共扣銀126兩;

一牙行換帖,冊報共該銀800兩,

以上共計每歲該府實該額解銀23183兩,應分載各縣考成項下。

常州一府武無等五縣

一班軍改折,冊報鳳陽、壽州、亳州三倉共該銀14200兩,照例折半,該銀7100兩;

一南馬協濟,冊報該銀7431兩零;

一牙行換帖,冊報共認銀五百兩;

一議革冗役,除鎮江府另解銀七兩二錢,並該府先報過銀52.4兩外,冊報今仍該實扣銀57兩;

一賈稅酌徵,冊報共銀150兩零。

以上該府共該解銀15239.9兩,內除門攤稅存庫銀150兩後不爲例外,共計每歲該府實該額解銀15088兩,應分載各縣考成項下。

鎮江一府,丹徒等三縣。

一板木改折,該府共編銀184兩,除本色一半,仍給發運官收買本色外,冊報今折一半該銀92兩;

一南馬協濟,冊報共銀1105.9兩;

一修衙銀項,冊報惟金壇縣裁省銀15兩;

一牙行換帖,冊報共認銀170兩;

一湊解紙贖,冊報共該銀一百兩;

一議捐公費,冊報共該銀290兩;

一河濱灘蕩,冊報共該銀729兩;

一生祠變價,銀168兩,

以上該府共該銀2671兩,內除生祠變價銀168兩,共計每歲實該額解銀2502兩,應分載各縣考成項下。

徽州一府歙休等六縣

一修衙銀項,冊報共扣銀128兩零;

一牙行換帖,冊報共銀456兩;

一吏農班價,冊報共該銀88兩;

一生祠變價,冊報共銀231兩;

以上該府共該解銀904兩,內除生祠變價銀231兩,後不爲例外,共計每歲實該額解銀672.9兩,應分載各縣考成項下。

安慶一府懷桐等六縣

一板木改折,冊報原編銀138兩,內除本色一半,仍給發運官收買本色外,該折半銀69兩

一修衙銀項,冊報共該銀119.9兩;

一牙行換帖,冊報酌派銀600兩,

一湊解紙贖,冊報該銀一百兩,

以上該府共該額解銀888.9兩,應分載各縣考成項下。

池州一府貴青等六縣

一板木改折,該府楞木鬆板原編銀57兩,除一半仍給發運官收買本色外,冊報該折半銀28兩;

一修衙銀項,冊報共銀30兩;

一牙行換帖,冊報共銀109兩;

一湊解紙贖,冊報共銀五十兩,

一清汰虛冒,冊報共銀39兩,

以上該府共該額解銀257.9兩,但查疏內原開池州府該銀,293兩零,今據冊內之數,較之疏中之數少銀35兩,應令照數增入分載各縣考成項下。

寧國一府宣城等六縣:

一板木改折該府楞木鬆板原額銀61兩,除本色一半仍給發運官收買本色外,冊報改折銀30兩;

一修衙銀項,冊報共銀95兩零;

一牙行換帖,冊報該銀320(2023頁,舊版11845頁)兩;

一吏農班價,冊報共銀20兩;

一議革冗役,冊報共銀349兩;

一清汰虛冒,冊報共銀114兩;

一生祠變價,冊報共銀63兩;

以上該府共該解銀993兩,內除生祠變價銀63兩後不爲例外,共計每歲實該額解銀929兩,應分載各縣考成項下。

太平府當塗等三縣

一阪木改折,該府楞木鬆板原編銀39兩,除本色一半仍給發運官收買本色外,冊報改折一半該銀19兩;

一修衙銀項,冊報共銀180兩;

一牙行換帖,冊報共銀800兩;

一吏農班價,冊報共銀六兩;

一議捐公費,冊報共銀390兩,

以上該府共計每歲該額解銀1395兩,應分載各縣考成項下。

廣德州建平縣

一停修倉厫,冊報廣德州該扣銀四兩,

一板木改折,原編銀91兩,除一半仍給發運官收買本色外,冊報改折一半該銀45兩,

一修衙銀項,冊報共該銀32兩;

一牙行換帖,冊報共銀27兩;

一議捐公費,冊報共銀210兩;

一吏農班價,冊報共銀12兩;

一生祠變價,冊報共銀29兩;

以上該州共該銀360.9兩,內除生祠變價銀29兩後不爲例外,共計每歲該額解銀331兩,應分載各該州縣考成項下。

以上該撫屬應天等十府、廣德一州,共該解銀63276兩零,內除生祠並積貯餘榖變價銀1396兩解後無存,每歲實該額解銀61899兩,恭候皇上俯賜鑑裁,命下臣部,容臣等移諮該撫轉行該道,檄行該府州縣詳分應解款項,備入考成項下,永爲定額。

系現徵地方者,俱自崇禎三年爲始;系壓徵地方者,俱自崇禎二年爲始;仍勒限起解,務在十月以裏通完。如拖延不前,聽臣部及該科會參,庶功令鹹式於畫一,而會議有禆于軍國也。

再照此一役也,廷臣集思廣益,臣等犬馬拮据,且屢厪明旨,再四申飭,計今已逾歲矣。乃報到者寥若晨星,迄無定格,獨撫臣曹文衡急公念切,率屬誼勤悉索而至六萬有餘,所投臣部冊式,班班可稽,臣等照式分發各省直,勒令依冊登報,且以該撫之黽勉,風勵各省直之窳惰者未必不感而思奮也。

惟是班軍改折一項,原止在山東、河南及中都留守三都司耳。今鬆常二府扣解銀二萬餘兩,原應起解鳳陽等倉,而後酌量轉解者,今雖與原題尚隔一層,但查實系可緩錢糧,各府向多置之不解,今改而充餉,允爲便計。俟一二年後,軍興稍緩,再行歸還正項未晩也。至於撫臣曹文衡一段苦心多方藎計,有呼輒應,將伯助予,自是人臣謀國之忠臣,等寔荷共舟之雅想,聖明自當別有簡注,臣等又安敢蹈蔽賢之罪而不以並告我君父也。臣等可任悚息待命之至。

崇禎三年九月十一日具題。

本月十四日奉聖旨:應天撫屬增解款項,載入考成,照見徵壓徵年分起解,俱依擬;曹文衡摉剔急公,殊足風勵,各省直未報的速與行催,欽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