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知道的,是神通的定義

變化莫測,謂之神,無拘無礙,謂之通,所謂神通,合起來講,便是既能使人莫測他的所以,又能爲所欲爲而了無障礙。當然,除了已經成佛的過去諸佛,菩薩也好、羅漢也好、天神也好、修得禪定的凡夫也好、阿修羅神也好、外道的仙人也好、乃至鬼神也好,雖各各皆有或大或小與或多或少的神通,總也不能到達絕對莫測與究竟無礙的境界。除了佛陀之外,其他的神通之莫測與無礙,都是比較的,都是相對的。

在佛教所稱四聖六凡的十法界中,從大體上說,除了未修的人與畜生,以及地獄道中的罪苦衆生之外,其餘的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固然都有神通,即使六凡之中的天神、修羅神、鬼神、乃至人與畜生之中的修定者,也有神通的。

因此,神通的類別,有的分爲三種:

一、由報而得的神通。係指諸佛菩薩,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人,以及各種神鬼的神通,皆依各各的果報,自然感得。

二、由修而得的神通。係指三乘聖者,從“戒、定、慧”三學的修持之中,所得的六通,以及外道仙人,從世間禪定的修持之中,所得的五通。

三、由變化而出的神通。係指三乘聖者,以其神通之力,所變現的種種神通。

由此可知,神通所指的範圍,的確非常廣大。從佛陀境界的隨類應化,下至鬼神的感應,乃至一般凡夫與凡夫之間,偶而發生的心靈的交感,均在神通的領域之內。正如瓔珞經中所說的“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凡是體驗到了天真之心的,即爲神;凡是透發了智慧之性的,即能通。天心是定境,慧性是智照。神通是不能離開了禪定與智慧而獨立存在的。如由神通而想超出三界,了脫生死,那又不能離開了戒律的持守而可求得的。三乘聖者之能有六通,比凡夫外道之僅有五通,聖者多了一項漏盡通,而可了脫生死,便是由於戒定慧的同時並修。凡夫外道,不持戒,所以僅有得到五通的希望,而不能了脫生死。

故在楞嚴經中,有這樣的四段話:

一、戒淫:“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二、戒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爲大力鬼,中品則爲飛行夜叉,諸鬼師等,下品當爲地行羅剎。”

三、戒偷盜:“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

四、戒妄語:“如是世界,六道衆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即三摩地(禪定),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

其中所言“塵”者,便是惑障,便是煩惱生死。故在四十二章經中說:“透得此(情愛)門,出塵羅漢。”了脫生死,即是出塵羅漢。

可見,神通是神祕可愛的,如果不能持戒,神通也是無用的。

文 / 聖嚴法師圖 / 寂戒 編輯 / 果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