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遲遲 暖陽融融

佛教聖地五臺山

卻尚未被和風吹綠

仍是薄雪紛紛 梅顫枝頭

巍峨的奇峯清冷寂寥

恰如普壽寺給外界遊客的感覺

與五臺山上林立的熱鬧寺院不同

普壽寺可以稱得上十分神祕了

在景區中卻不對外開放

它有亞洲最大的尼衆佛學院

更以戒律嚴明聲名遠播

在一片廢墟中重建普壽寺

於佛教式微時辦尼衆僧伽教育

建十方尼衆道場 樹正法幢

這些離不開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

和一衆精進修行弟子的努力

而一切都起源於一位比丘尼的大願

她就是中國當代名尼通願老法師

本期以和爲尚

我們一起走進通願老法師

堅韌而淡泊的修行人生

通願法師,俗姓翟,名堯臣,自幼讀書,曾就讀於北平大學。1940年從慈舟老法師出家,法名通願,號妙體。

1941年,通願法師到北京通教寺參學,依止開慧比丘尼,開始弘法生涯。1956年起長居於五臺山。

通願法師一生簡樸,清高淡雅,愛國愛教。她致力於弘傳戒律,培養僧才,多次爲出家女衆傳二部僧戒,還建立了弘戒道場“吉祥精舍”。

通願法師曾任五臺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遍中華大地,百廢待興的佛教徐徐恢復發展。而五臺山普壽寺——這座在文革中被毀損殆盡的寺院,依然在等待一個重建的希望。

那時,能夠給予這份希望的人就是通願法師。儘管當時她已經是古稀之年。

自1940年依當代高僧慈舟老和尚披剃出家,受具足戒後依開慧尼師修學十餘年,通願法師在戒學上可謂十分精研。

因此,發願重建普壽寺,她便倡導“以華嚴爲宗,以戒律爲行,以淨土爲歸”的修學宗旨,希望重扶戒幢,弘傳戒律。

而當宗教政策恢復後,她也輾轉多地弘戒,希望凝聚僧團,培養僧才,弘法利生。

通願老法師與隆蓮法師合作完成二部僧戒

通願老法師教導參學的尼衆

1981年底,通願法師南下四川弘戒,與一代尼師隆蓮法師合作,圓滿完成了二部僧戒。那也是自“文革”以來,中國第一次傳二部僧戒。

隨後兩年結夏安居期間,通願法師開講“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

1984年,通願法師到遼寧開原普覺寺安居。後到山西大同華嚴寺,與比丘合作,又一次圓滿傳受二部僧戒。

1986年,通願法師在陝西乾縣建立弘戒道場“吉祥精舍”,悉心教導前來學戒的法子。

經年累月的修學和多方講經弘法的經驗,再加上法師行持的風範感召許多尼衆,這些都讓通願法師建學戒道場的悲心大願有了實現的基礎。

1990年,考慮到吉祥精舍地處偏僻、空間有限,對參學者有諸多不便,通願法師決定返回五臺山恢復普壽寺,興辦十方尼衆道場,提升學戒道場的影響力。

經過多方籌措協商,通願法師的申請終於在1990年底得到政府批准,普壽寺得以恢復重建爲宗教活動場所。

然而,就在這一年的年關,通願老法師染上感冒,病情逐漸加重。病中的法師自知塵緣將盡,便回到五臺山崇善寺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不久後,在弟子唸佛聲中,通願老法師安詳辭世。

覺海舟沉,菩提眼滅,1991年的春天行將到來時,一生依教奉行、高風亮節的通願老法師離開了,而她的大願卻儼然成爲一盞明燈,指引、鼓舞着弟子們前行。

爲了完成先師遺志,如瑞法師、妙音法師以僅有的105元,開始在廢墟中修建普壽寺。

這是她們繼承和回報通願老法師的善舉,也是中國尼衆法師高樹法幢的一次偉大征程。

肩負重任的如瑞法師在廢墟中找到一塊殘存的黑板,揮筆寫下:“繼承上通下願老法師的遺願,愛國愛教,自己動手,修建寺廟。阿彌陀佛!”

簡短樸素的話語背後凝聚着兩代大德的心血,彰顯着當代尼衆的意志和力量。

普壽寺的重建自是經歷了一番曲折艱難,而如今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清淨道場也處處都有着通願老法師的影子。

她的期望是:“要建個道場,但不要把大殿啊、法堂啊建得黑乎乎的,有佛住的地方,就要有光明。有人來到寺廟裏面,就要讓人家生歡喜心,種個善根。

於是,我們看到的普壽寺位於五峯懷抱中,形如蓮花,氣勢恢宏。自建設起便開始培養尼僧,直到2011年正式獲批成立五臺山尼衆佛學院,這裏的道風、學風也成爲典範。

正如通願老法師所教誨的:“無論碰到多麼難的事情,只要心裏有佛,就能克服困難,最後的成功來自堅持。”如瑞法師亦是秉持着這樣的信念,將普壽寺建成了學修並重、清規整肅的莊嚴道場。

回憶起通願老法師,如瑞法師常常滿懷深情,那是引領她從三尺講臺走向無邊衆生的人啊。緬懷恩師,她曾寫道:

您性格如鬆,堅韌不拔。

您品質似水,柔軟清澈。

您少欲知足,又像盆中的水仙,

只需一泓淺淺的清水。

您隨遇而安,身無長物。

您扶病南下,又忍辱北上,

疾呼“以戒爲師”,不要畏懦。

出家要有出家的樣,

正法——不能在我們身上斷滅。

互動時刻

#你從通願老法師身上感受到什麼?#

歡迎留言分享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