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Beyond真實選擇系列 -

第 03 篇


這個專欄和你分享,每一個申請結果背後,那些關於“人”的故事:我是誰,我怎樣看待過去的經歷,我如何做人生選擇。



Cora 的履歷並不亮眼,從學校到經歷都讓她感到了不自信,按她的話說:“除了託福 GRE 分還行,別的都不怎麼拿得出手的狀態。”她的申請過程更是一波三折,從心理到社會學再到市場營銷,從北美到英國再到法國。


也許從前的她從來沒有想過今天可以選擇這樣一條與自己的興趣和生活方式如此緊密結合的道路。她曾經受困於社會劃定的單一“優秀”標準,也曾畏縮於將自己的文藝熱愛轉化爲落地可行的職業規劃。

 

如果你也困惑於不夠“優秀”,或許可以藉她留學申請中尋找方向、重新認識自己的經歷,發現自己更廣闊的發展天地。


全文約3000字,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

 

Cora 小檔案


首都經貿大學 英語法語專業 

GPA3.56 G330 T107


法國ESSEC管理學碩士(MiM)錄取

(2018《金融時報》專排第4)


BeBeyond 2018九月班學員





 “忠於自己聽起來很簡單,可我一度是感到很害怕的。怕‘自己‘實際上並不怎麼好,怕“自己”不被別人接受,怕‘自己’只是某一段時間內腦海裏虛構的假象。這是一個艱難的悅納自己的過程,我的整個申請過程其實都是在一步步去接受自己,相信自己,選擇自己最好的樣子。”




01 

"優秀的他們"與曾經的“我”

 


我印象中能夠申請成功的人,就是無論哪個角度看都很優秀的人。就是那種爲人好學,努力,自制力強,有明確的目標;硬性標籤上就是本科學校好,GPA高,得獎無數,既跟着大牛導師做過研究,又有金光閃閃實習加成,託福GRE分還很高。這樣的人。可能申請成功不需要上述都擁有,但至少也是好幾項的聯合吧。


那種優秀的人 最後是都會成爲社會精英的,律師,醫生,科學家,大學教授,或是金融諮詢行業從業者等等。這也是從小我父母家人,或者老師,會希望我成爲的人。


我看自己就覺得是“優秀”的反義詞


可能是因爲高考失利的“創傷後應激”:經歷過一次大失敗後對自己整個人都產生了懷疑,不是很敢去嘗試,於是躲在舒適圈裏邊渾渾噩噩過了幾年,一直到申請前都沒有做實習。


在申請中,我其實一度很焦慮,覺得自己除了託福 GRE 分還行,沒有科研沒有實習更沒有明確的目標,然後充滿了對自己虛度年華的悔恨以及抓不住未來的困惑。 

△ 關於自己我有過如此感受




02 

生活,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好在我是一個時常懷疑自己,並且不斷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爲的人。


我對申請態度的轉變首先來自朋友給的我一些啓發——比如我的一個高中同學打算本科畢業去日本讀一個專科學校學習做手辦,又如我的另一個高中同學瞞着家人從歐洲自己跑回成都來學烹飪學烘焙。


我發現他們其實也不是我之前預想的那種單一的“優秀”,然而發自內心地,我會很羨慕他們有這種勇氣並且有願意爲之投入很多的事業。不過當時的我,還是會想着興趣和職業不能混爲一談,也就此罷了。


直到開始在BeBeyond做申請,我才更進一步面對了我的未來生活。BeBeyond的workshop中有一個Field Research(FR)的環節,我們都需要基於事實去了解所想申請的專業。


我首先抱着對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的想當然FR了心理學,通過跟正在做心理諮詢師學姐瞭解過之後,我就知道那個職業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更不必說我沒有數學基礎、科研經歷。


之後,我依舊很執着於想去學“有學術價值”的學科,於是社會學呀,性別研究呀……各種應運而生。但是真的瞭解了這些學科後,我發現:且不說我本身適不適合能不能申請到,哪怕我申請到了,這真的是我畢業後想做的嗎?爲什麼每當我被問到在這些方向的職業規劃時,我就感到混亂脫節?


於是,我意識到:實際上我之前想申請的專業,是在想方設法去夠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路


最核心的問題其實不在於我要去讀一個什麼樣的研究生項目,而是我今後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電影《隨心所欲》Vivre sa vie


至此,我開始打破自己去學所謂“有學術價值”的項目的“規條”,也才發現以我的個人能力與對生活的期望更適合學商科,更具體的是marketing(並不是說商科沒有“學術價值”,但是整體而言,商科更側重學生就業的實際還是比較符合我的需求)。


相似的,我也思考着我的未來生活,確定了去法國。


我之前特別想去美國,我確實也挺喜歡美國的,因爲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美國的音樂電影電視劇動畫片,也有許多的同學朋友在美國。最後決定不去是因爲找不到真的很合適的項目,並且深知在現在的情況下想畢業長期留美工作於我幾乎不可能。加拿大和英國,我也沒有找到合適的項目。


法國最後脫穎而出是因爲法國高商與ESSEC項目的特殊性,也就是時間長、就業率高、課程多且豐富。我本來也有一些法語基礎,我也非常喜歡法國電影,考慮到找工作和生活方式 ,最後也就選擇申請法國了。


△ 巴黎街景,來自Unsplash




03 

最後,我抓住了對電影的熱愛

 


我一度將看電影視作“不務正業”,也因爲自己花太多時間在看電影上而困擾過。或許若我將看電影的時間花費在做數學題、實習、或是別的什麼“正經事“上,我的簡歷會比我今日的更好看一些?


但現在,我知道我自己其實就是想做電影營銷、做策劃、做製片。這個過程中,我最終抓住的東西便是我對電影與影視文化的熱愛,我知道我爲何愛它們,以及我能爲我的熱愛做什麼。


這些從熱愛到職業規劃的落地,都發生在我寫申請文書(essay)的那段時間。申請ESSEC時,因爲essay 的題目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What matters most to me)”,最開始想的就是一些價值觀上的東西,比如自由,自愛,這樣較宏大的點。


寫essay有一段時間,我的培訓師Sara 一直在逼迫我去不斷思考:如何表達電影對我的重要影響。


如果只是籠統地表達自己的熱愛,一個看完一部激動人心電影的觀衆也能發出如此感嘆。


類似的的問題曾讓我很崩潰,但也因爲她基於我情況所提出的問題,讓我不斷去把自己表達清楚、然後暴露出那些我本來想糊弄過去的地方


△ Jean-Luc Godard採訪截圖


在和Sara的往復中,我纔在essay中寫出了那個從14歲到現在看了超過一千部電影,每年都會看戛納電影節獲獎影片和Cahiers du Cinéma雜誌推薦電影的女孩


我也開始不再回避談論“如何改變中國電影市場”這樣起乍看之下天方夜譚的職業目標——我可以從市場傳播的角度切入開始逐步引薦多元化的電影。


哪怕技術上我不具備專業分析電影或是對影史瞭如指掌的知識儲備,數據上我的觀影量比起資深影迷而言也不過九牛一毛——但我確有赤子之心的熱愛。“愛”說起來好像很簡單,可是經過歲月打磨還能屹立不倒的“愛”,卻一定是包含了無窮無盡複雜心緒的情感。那麼爲什麼我不可以去做呢?


回顧興趣和職業的關係,說到底這些都只是不同的人生選擇,選了哪一個,或許都會覺得未選的那一條路上有獨到的風景。我能做的只有在做選擇時忠於自己,在做選擇後承擔責任。


所以最後就朝着這個方向寫essay了,感覺就比之前生生去夠一些東西要順暢了許多。也是基於更加接受了自己,不再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也發現,之前“不務正業”付出的時間精力也沒有完全“浪費”。


△ 現在我於生活的態度


我記得最後在ESSEC的面試中,面試官是他們學校一位法國教授,非常刁鑽,在我之前面試的一位北大的姑娘出來告訴我說被懟得體無完膚。那天我和這位教會計的教授聊了四五十分鐘的電影,聊到歐洲電影,好萊塢,寶萊塢電影;聊到藝術電影如何營銷盈利;聊到我去商科學校和去影視傳媒行業工作的聯繫;當然也聊到了我爲何選擇法國(就業與電影)。面試完,我其實非常慶幸之前在BeBeyond的種種探索打磨,讓我的整個申請材料都表達了我非常真實的一部分,這讓我在面試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真誠,熱情,且無論面試官的問題多麼尖銳,我心中也早有答案。或許將來回看,現在的想法還是比較幼稚,但我覺得還是可以慢慢來,越變越好的。



04 

那些"沒有用"的事情有着非凡的意義

 


我現在心態要好很多:更相信世界上的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我可能本來也不成爲不了那種傳統 意義上的“優秀人才”,或是“社會精英”——但這不代表我不能過好我自己的生活。我們不必用單一的觀念來詮釋生活,它是變化的、流動的、多元的,就像電影一樣。


雖然還是會有迷茫的時候,但整體上說還是相信自己,無論怎樣都會走出自己的路,懷着一種大無畏又坦蕩蕩的心境


所以我想我最想告訴大家的是:


你付出的所有努力、你用心去對待的一切、你最真實的本身,就是你最可貴的資源。哪怕是一些你認爲沒有用的事情,或許在生命的某一刻,你也會發現它有着非凡的意義。


△ 電影《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想起我最喜愛的導演,Eric Rohmer(侯麥)。他在《圓月映花都》,《好姻緣》,《人約巴黎》中像一位父親一樣,用這些個生活中的烏龍來教訓影片中的女孩們,卻又是溫柔的、溫暖的,因哲理與反思而熠熠生輝。


侯麥的電影裏投射的是我所欣賞的生活態度:畢竟我也是一位經常犯錯也經常受教的年輕女孩,同上文所述一樣,生活不止於這些錯誤,哪怕有咎由自取的時候,難熬痛苦的時候,也還是值得優雅溫柔地對待





BeBeyond相信

每個人都該去讀真正適合自己的專業

點擊閱讀原文諮詢屬於你的申請規劃

你還可以看看Ta們做申請的選擇之路

↓↓↓


興趣=前景:我在巴黎調香水 

Wang,復旦藥學院本科,巴黎高科香水專業碩士


“和MIT招生官見面後,我才知道…”

Zhou,復旦法語本科,巴黎高商金融碩士

(明確興趣,只申請了HEC這一個項目)


1-“興趣和背景,可以完美平衡”

2-曲折“名校夢:MIT,LSE,IC金融項目申請心路

Shirley,復旦財務管理專業

巴黎高商金融碩士(MiF)


文科妹紙轉MKT三要素:熱愛,信心,不怕冷!

Jenny,上海外國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本科

雪城大學、KCL市場營銷碩士


一個申請季換了8次專業:沒有興趣or興趣太廣,這病怎麼治?

Wenyi,外經貿 商務英語專業

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MAPSS,專排第一,1/3獎學金)





留學申請,怎樣纔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歡迎加入BeBeyond Graduate Workshop

長按二維碼瞭解近期課程



長按二維碼關注BeBeyond

回覆2 查看50個突破自我的申請故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