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可上圖的位置答一位大俠的疑,所以這個並非本問答之答案,誤點進來的還請見諒啊!

如這種:

大俠即大俠,提醒了我獨缺一件木器啊!高見高見。


羽觴(觴音如「商」,指酒杯),又稱羽杯、耳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狀像爵,兩側有耳,就象鳥的雙翼,故名「羽觴」。

又稱羽杯、耳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狀像爵,兩側有耳,就像鳥的雙翼,故名「羽觴」。

羽觴杯是從戰國開始就有的,這種器形首先被發現在戰國的青銅器上,當時出現了一個字的銘文,該銘文是金字旁加個「和」,發音就是「舟」,寓意是小船的意思。從外形上看,的確如同一隻船,因此印證了該銘文和此種器皿是對應的。到了漢代以後便被定名為羽觴杯,雙耳杯,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時候絕跡,至明清又有出現,不過這時形制已有改變,用途也已不作為實用器,只作為禮器或擺件。

羽觴出現於戰國時期,一直延續使用至魏晉,名稱逐漸通俗化為「耳杯」,其後逐漸消失。

自羽觴問世以來,觴既是羽觴的省稱,同時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稱。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觴」,稱酒政為「觴政」。三國曹植《七啟》詩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李白《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詩曰:「愁為萬里別,復此一銜觴。」這裡的觴可能指羽觴,因為當時確在流行羽觴。歐陽修《浣溪沙·燈燼垂花月似霜》詞云:「雙手舞余拖翠袖,一聲歌已釂金觴。」這裡的金觴恐怕就不是指羽觴,而是泛指酒杯,因為宋代已無羽觴。

在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中多有羽觴出土,材質有漆、銅、金、銀、玉、陶等。漆、銅、金羽觴多是實用的器物,而陶羽觴是一種隨葬用的冥器。漆羽觴出土數量很多,湖南長沙楊家灣六號墓曾一次就出土20件。

▲「君幸食」漆耳杯

西漢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

長18.6厘米、寬17.8厘米、高3.6厘米

飲食器,因兩耳像雀之雙翼,亦稱「羽觴」。杯內塗紅漆,內底黑漆書「君幸食」三字,耳背部朱書「一升半升」四字,測得實際容量為420毫升。辛追墓出土漆耳杯九十件,其中五十件漆書「君幸食」,四十件漆書「君幸酒」,可見其用途有明確的分工。

▲「君幸酒」雲紋漆耳杯

西漢

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長16.9厘米,高4.4厘米

飲食器。斫木胎。橢圓形,圓唇,小平底,月牙狀的雙耳稍微上翹。杯內髹紅漆,以黑漆繪捲雲紋,底黑漆書「君幸酒」三字,即「請君飲酒」之意。外壁和杯底髹黑漆,光素無紋。口沿外部及兩耳上以朱、赭二色繪幾何雲紋,耳背面朱書「一升」二字表示容積。遣策稱為「小具杯」。

▲「君幸酒」「四升」雲紋漆耳杯(正反面)

西漢

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長22.3厘米,寬27.5厘米

飲食器。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此種耳杯10件,杯內均髹紅漆,用黑漆書寫「君幸酒」三字。兩耳和口沿外部以朱、赭二色繪幾何雲紋,耳背面朱書「四升」二字。這種耳杯器型最大,製作精美。古時用於盛酒。據漢代《鹽鐵論》記載,一杯用百人之力方可製成,故價格十分昂貴,一個漆杯的價格甚至相當於十個銅杯。故漆飲食器皿比青銅器更具優越性,因此為宮廷及貴族官僚所愛好,漆器也由此成了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漢代的灑器應該是大量的陶器做的,也有少量的瓷器,還有少量的金屬製品。對今天來講觀尚介值非常高,值錢驚人。應該是稀有古董。漆器和耳環能夠保存到現在,那就更加稀少,現在有可熊比黃金要貴上幾十上百倍。只可惜我沒有看過,就是看過了我也不認識。由專家在那裡放屁,他說是漢朝的就是漢朝的,他說不是我也沒有辦法改變他的看法。因為他拿到了專家資格證書,而我是一個沒有進過學校門的農民。專家說的話有份量,而我說的話只是耳邊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