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完的農曆新年,孩子們收到的壓歲錢你們都怎麼處理了?在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孩子們小小年紀就會接觸錢、成爲家庭寵愛和物質供養的中心已成爲事實。但是我們還要延續上一輩見到壓歲錢就沒收、從小讓孩子遠離金錢的做法嗎?《反溺愛》一書的作者羅恩·利伯試圖糾正一個認知偏差:家長以爲錢最容易成爲寵壞孩子的幫兇,同時又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錢,也多少迴避與孩子談錢——但其實錢是中性的,作者認爲錢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本文摘編自該書,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佈。

零用錢可以讓孩子學習消費與儲蓄,這是一種在成長過程中無法用其他方式習得的技能。對孩子的人生來說,這時候的孩子正處在一個風險較低的時期,即使犯錯也不會帶來太嚴重的後果。此外,給孩子零用錢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培養他們的耐心。

想辦法學會延遲滿足,是妥善使用金錢的關鍵。但現在這個世界似乎聯手對抗等待,與我們還是孩提的時期截然不同。現在,電影隨選隨看,不用等着影碟上架再去音像店租;沒有人需要看電視插播的廣告;沒有人坐在收音機前,守候每年夏天新發行的單曲。

信息就在每個人的指尖,所以不用去圖書館尋找天空爲什麼是藍色、水獺是怎麼游泳的等問題的答案。每個人家裏都有更多的衛生間和電話,這意味着更少的共用和等待。大部分孩子都不必再拿着膠片去沖洗照片就可以看到拍照的效果。

但是當孩子還小、沒有信用卡時,存一筆錢去完成一件大事或購買一個有趣的東西,仍然需要等待。耐心與孩子成年後的良好財務狀況有很大的關聯。

很少有調查能追蹤同一羣孩子直到他們成年,但是在 2011 年新西蘭發佈的一個調查報告中,研究者就追蹤了 1000 個人,從出生直到 32 歲。1 從這份調查報告中可以明顯看出,孩提時無法自我控制的人,比起其他自制的人,較難存錢、爲退休賬戶做準備或擁有房產與股票。自我控制程度低的羣體,往往也有比較多的信用問題。比起孩子的社會階層或智商,自我控制程度更能用來預測他們的財務狀況。

整體來說,教孩子學會等待非常重要。把零用錢當成教育工具,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當孩子大到不再拿零用錢時,會發生什麼事。

畢竟,培養孩子就是父母的職責,父母應該儘可能不浪費任何機會,讓孩子積累使用金錢的經驗,成爲一個可以妥善使用金錢的人。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練習,孩子就能剋制自己,避免麻煩,把錢用在能讓他們感到開心的事物上。

《反溺愛》,[美]羅恩·利伯著,林麗雪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3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