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育兒書房》:騰訊育兒親子閱讀欄目,精選優質書籍,展現多元化育兒理念,助寶爸寶媽一臂之力。

某個媽媽可能確實做得很糟糕,甚至讓人討厭,但是她也絕不可能單方地就能造成她的孩子自殺、精神分裂、反社會或者其他的病態。她一個人也沒法讓她的孩子去偷竊、患上偏頭痛、用拳頭砸別人的鼻子或者做個全A的學生。我們可以努力去控制和改變自己的行爲,但是我們永遠沒辦法控制孩子對我們的行爲做出的獨特反應。我們也控制不了孩子所處的直接環境,以及他們所生存的更大的世界。

事實上,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特有的脆弱和敏感。心理學家羅恩·塔菲爾,也是《用心做父母》這本書的作者,是“問題孩子”專家。他在書中寫道,有些孩子不與人擁抱,不親吻,也不與人接觸,對別人給予的愛沒有迴應;這些孩子有自我調控方面的問題,常失控,大喊大叫停不下來,不服從;他們的注意力常常牢牢地固定在某一個地方,很難轉移,成人很難打破他們的注意力模式,讓他們去做另一件事;他們不能準確的進行語言解碼,所以只能從圖畫和視覺線索中去學習;他們具有某種“感覺防禦”,這意味着他們無法控制和管理傳遞給他們的強刺激;他們有很多的注意和學習方面的問題,例如感覺統合失調,廣泛性發育遲緩等。在正常的課堂上教授這些孩子,或者普通的家庭教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尋求幫助,你永遠弄不明白怎樣讓他們學習。

正如塔菲爾所指出的那樣,不同孩子的興趣點千差萬別。爲孩子的問題感到愧疚,並且認爲自己應該爲這些問題負責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好比你女兒是班裏唯一一個不戴眼鏡看不清黑板的孩子,你爲此深感自責,但是毫無意義。

當然,你可以有愧疚感,很多人的心理仍然保留着這樣一個傳統,一遇到問題就向母親們興師問罪。母親們毫無疑問是最在場的那個人,她們更多地參與家庭事務,更勞累,更擔心,更可能一人分飾兩種角色(如果結婚了,她們的工作是兩班輪流制),因而也是更多被自己以及他人評判的人。

如果你受到愧疚感的困擾,可以做如下思考:

1.愧疚感是天生的,也是母性的特點之一,而且很多人和你一樣受此困擾。

2.愧疚感不是絕症—你死不了。

3.就像唸咒語一樣重複以下內容:“我爲我自己的行爲負責,我不爲我孩子的行爲負責。”意思是說,你盡力而爲就好,不要再認爲自己是萬能的,很多事你控制不了,包括孩子是什麼樣的人,孩子怎麼想,什麼感覺,以及有什麼樣的行爲。

4.你要明白愧疚感有時候也是有用的,它會讓你的行爲往好的方面發展。例如,它會激勵你去向孩子真誠地道歉。家長學會道歉,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是好事。對不起,我沒有認真聽。很抱歉,我讓你不敢說出真相。對不起,昨天我壓力太大,拿你出氣了。當然,沒完沒了的“對不起”會變得無意義,而且還可能讓孩子覺得我們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爲。但是,不會在適當的時候道歉是良好關係的一大障礙,因爲孩子有很強的正義感;真誠的、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道歉會培養孩子寬容的性格。母親一般比父親更容易向孩子道歉,因爲母親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更容易讓人接受。不過,母親的責任感和愧疚感常會過度,這就使得她們很難完全體會到孩子的痛苦,或者說一句看似簡單的話,例如“很抱歉這種事情發生在我們家裏”都很難,甚至都不願意承認“這事”(不管是什麼壞事或讓人痛苦的事)真的發生了。

5.記住,不要因爲別人說幾句就認爲自己沒當好媽。有本事讓他們自己親身試一試。只聽那些對你有幫助的反饋,遠離負面評價。別人對你說三道四,都是他們自己的事,跟你沒什麼關係。

6.不要自責。某個問題或模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這可能是家長在其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要及時發現並且改變這種狀況。自我反思、評價以及改變是自我愛護的關鍵,它們不會發展成自虐或自責。

7.追求完美就像追求瘟疫一樣,要不得。我在安妮·拉莫特的網絡日誌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評論,這句話是送給某位懷孕的搖滾巨星的:“千萬別忘了,做父母做到差不多好就行了,這是我們很多時候追求的最佳境界。”這句話堪比諸多名言警句,完全可以貼在冰箱上勉勵自己。完美主義,尤其是你本人的完美主義,在任何地方都是爲母親者的大敵。

摘自:《媽媽的意義:孩子如何改變你的一生》

作者:哈麗特·勒納(Harriet Lerner)、饒萍 譯,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