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磊看市

  過去十年,可能是人類歷史上造富效應最強的週期之一。期間,有比特幣這樣上漲數萬倍的新型投資標的誕生,也有上漲了十多倍及數十倍的,比如像蘋果、騰訊等這樣的巨型企業的股票出現,另外還有像中國這樣,上漲了超過十倍的房地產神話。

  那麼過去十年的財富大爆炸,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

  除了人類經濟本身的向前發展,以及中國這個超級經濟體的橫空出世,更重要的原因是,20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一方面將諸多優質資產砸出了黃金坑,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嚇傻了各國政府,諸多國家開始無底線的下調利率和貨幣大放水,低利率、零利率和負利率都創造了歷史,可以說用八級大風吹起了旋風級泡沫。

  那麼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其實很簡單,由於美國金融市場已經發達到任何能夠看得見的風險,都能用創造性的工具化解,將風險轉嫁。

  銀行可以給沒有任何資質的人貸款去買房,但銀行並不擔心他們的還款能力,因爲銀行可以把這些貸款打包成資產包,賣給各類投資機構,這些投資機構裏面,就包括雷曼兄弟、高盛、美林等,而這些機構再通過二次加工,做一次擔保,然後轉手賣給全球投資者。

  那全球投資者爲什麼要買呢?

  因爲這些資產的評級都是AAA級,可以說跟美國國債一個級別,收益又高,再加上美國人當時也覺得美國房價不可能下跌,對次貸資產的追捧,可以說遍佈全球。

  但問題是,類似於高盛這樣的投行,在出售這類資產的時候,同時向保險公司,類似美國國際集團(AIG)等投了保險,也就是說,如果這些資產的價格出現下跌,跌幅越大,高盛等獲得的賠償就越多。

  高盛的員工在銷售這些資產的時候,曾在郵件裏調侃說,這些資產就是狗屎,結果後來在遭受國會質詢的時候,高盛也承認了員工的說法。

  那大家想象一下,我賣給你一個東西,我說這個東西的評級是AAA,是世界上信用最高的投資標的了,你買了,如果價格下跌,你只能認栽,但我能夠拿到一筆賠償。

  其實在2002年—2007年間,三大評級機構曾將大約3.2萬億美元的房貸抵押債券中的絕大部分評定爲最高級別AAA;當2008年危機來臨,又迅速調降它們的信用級別。要知道普通投資者不可能給自己買的這類資產去做投保。

  更有意思的是,作爲評級機構的重要服務客戶和金主,2007年,在雷曼兄弟倒閉前,三大評級機構依然給予其A級以上的評級。

  所以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後,除了很多無法轉嫁風險的投資者破產之外,很快面臨破產的,還有AIG這類保險公司(實在是賠不起了)。雷曼兄弟的破產是個偶然,主要是賭得太大,投保額太少,當時雷曼的槓桿率超過30倍,自己作死,玩得太大了,兜不住了,否則依然不會破產的。

  不知道大家從上面的分析當中,有沒有看出一些端倪。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其中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評級機構。大家想想,如果這些垃圾資產不是AAA評級,會有人拼命去買嗎?會有保險公司給承保嗎?

  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威力,無論如何描述,都不爲過,因爲全球經濟濃縮在金融市場,而金融市場的波動性,金融產品的複雜性,不是一個簡單的投資者就能搞明白的,那些手握幾十億美金的專業投資機構,都得看穆迪和標普的評級來做出決策。

  這些評級機構影響着金融市場的各種定價,也影響着數千萬投資者的決策,沒有這些評級機構做信用評級的金融產品,在市場上基本賣不出去,因爲根本無法定價和成交。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裏德曼曾這樣說過:“我們目前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一個就是美國,一個就是穆迪,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穆迪可以用評級毀滅一個國家。相信我,有時說不清楚,這兩者誰的權力更大”。

  那好了,我們來看看這些公司的情況。

  本文開篇提到了,過去的十年,是財富大爆炸的十年,比特幣、蘋果、騰訊、中國的房子等,如果你抓住了它們,你的財富在過去十年基本可以肯定是大幅上漲的。但還有兩家公司的股票,過去十年的漲幅,不亞於同期表現最好的資產,這兩家公司就是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全球(惠譽評級非獨立上市公司,這裏先不提)。

  穆迪和標普全球的股價在過去十年裏,上漲了接近15倍,雖然沒有超過騰訊的30多倍,但也僅次於蘋果的20倍。同期,標普500指數,以及在金融界蒸蒸日上的高盛和巴菲特重倉的富國銀行,漲幅也就4倍多。

  在我們的大A股,有一隻股票很少受到內外環境和經濟週期的影響,這隻股票叫貴州茅臺。貴州茅臺作爲中國最好的股票,但茅臺自2008年來的漲幅,也不過10倍。

  很多人可能會說,穆迪和標普全球15倍的漲幅,可能是因爲市值小,其實穆迪現在的市值摺合成人民幣的話,是2000億元,標普全球是3200億元,這個市值不小了,要知道中國第一大券商中信證券也不過2100億市值。

  另外,大家想想,如果通俗的來說,穆迪等評級公司,具體說是一家寫分析的公司,主要搞研究和投資諮詢,其價值肯定是不容忽視的,但其增速可以媲美世界上最牛的高科技公司呢?你不覺得還是有點奇怪嗎?

  更奇怪的是,穆迪還是巴菲特的十大重倉股之一,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持有穆迪2470萬股的股票,目前價值40億美元。

  巴菲特一直討厭華爾街的投機,討厭複雜的衍生品,討厭那些包裝衍生品的金融機構,他說那些衍生品就是定時炸彈。那他爲什麼還要投一家,爲這些定時炸彈保駕護航的評級公司呢?很簡單,巴菲特只看市場需求,如果市場持續的有這個需求,而且像穆迪、標普全球這種,幾乎達到壟斷性產品輸出和市場佔有率的公司,巴菲特是不會放過的。這就好比巴菲特反對投資黃金,但卻重金投資了把黃金作爲主要原材料的首飾企業一樣。

  其實穆迪和標普全球能夠在過去十年裏,出現如此之快的增速,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的。諸多金融衍生品,尤其是資產證券化後,包括ABS、MBS、CDO等,導致上一輪金融危機的資產包,如果沒有穆迪和標普的“保駕護航”,幾乎是寸步難行的。

  拿穆迪來說,此前80%的收入來源,是“發債人付費”,這些發債或承銷公司每推出一個產品,就需要給評級機構支付5萬美元到100萬美元不等的費用。

  重點正在於此,我們一方面需要相信這些評級機構的中立和專業性,但一方面也應該相信其嗜血性盈利的本質。

  如果這些評級機構,把大部分委託人交給的評級標的,都評成影響銷售的級別,可想而知,評級機構的客戶將越來越少,因爲人家找你評級,是爲了更好的銷售這些衍生品,或者活躍這個市場,而不是踢人家的場子。也就是說,評級機構發出的AAA級評級越多,客戶就會越多,掙錢也就越多。

  這意味着什麼呢?2017年末的時候,花旗銀行發佈過一個報告,指出,2017年合成CDO的銷量漲至1000億美元,而在2015年規模還僅有200億美元。而且包括花旗集團、法國巴黎銀行、高盛、摩根大通在內的幾家投行都積極參與合成CDO的銷售。要知道引發2008年次貸危機的主要次貸產品,其中一個就是合成CDO,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這一產品的總規模也不過600億美元。

  其實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來,合成CDO等規模的爆炸性增長,纔是穆迪和標普等評級機構盈利能力大增,股價飆升的主要原因,因爲如此複雜的金融產品,如果沒有這些評級機構的評級幾乎是不可能上市的,因此每賣出一單,就有評級機構一份收益。

  反過來說,穆迪和標普等評級機構盈利和股價的大增,也可以反推出,全球投資者手裏持有的次級債規模已經空前了,如果按照花旗的報告,僅2017年銷售出去的合成CDO就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兩倍。

  當然,過去幾年次級債衍生品的增長,跟2008年前有所不同,不同在於更加變本加厲。投行們在2008年的危機中,接受了些許教訓,把原來期限高達8年的資產,變成了3年以內的,這看上去對自己的風險降低了很多,但無限增加了投資者的風險,這就好比,把銀行長期低息貸款,變成了民間短期高利貸,明顯增加了對整個經濟系統的吸血值。

  最後,我想說的是,金融危機從未離我們遠去,當金融市場越發達,化解局部風險的能力越強,產生系統性風險就成爲一種必然,但類似於2008年一樣的金融危機,評級機構和投行絕不是自作自受,而是在危機之後,會更上一個臺階,就像穆迪和標普全球過去十年的股價一樣。所以,系統性製造金融核彈,在某個週期內引爆,是金融生態本身的運轉機制,而非無證之罪。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當核彈引爆時,如何減少自己財產的傷亡。

  文/肖磊

  更多獨家分析,歡迎關注肖磊看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