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上《郝萬山講傷寒論經方故事》,「24_二十一、抗藥性與中藥提純《傷寒論》傷寒兼證(1)」中講了幾個故事。

1、1968年痢疾流行,黃連脫銷,開發了「黃連素」。頭兩年其療效極好,第三年後其效果就不太好了, 痢疾桿菌有了抗藥性,但再用黃連仍然好用。

2、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青蒿素抗瘧原蟲的研究》獲得科技獎,過了幾年,《抗青蒿素瘧原蟲的研究》 也獲得了國家大獎。

都知道這是屠呦呦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是她在1971年發現的[百度百科]。其它的不清楚。

已知的耐青蒿素的瘧原蟲,用青蒿煮水仍然有效。

3、農藥廠,在生產葯的頭五年,方圓20裏無蚊子,但五年後不但有蚊子,還是大蚊子。

你們可以去聽聽,能很好地回答了你的問題。

原答案——————————————————

合理。

但是,既然分析,要形成結論,一定要完整並且實事求是地從病人的治療效果的好壞來給出結論。否則就是耍流氓。

約2008年的時候,我在上海華山醫院看皮膚病(白癜風),當時開的葯,無論是喫的還是塗的都是華山醫院自製的葯。喫了效果非常好,病情控制住了,還有好轉趨勢。關鍵是,喫後人很精神,人不易疲倦,反正各方面都有改善,沒有任何不適。

再次去開藥後,就是某製藥廠的葯了,效果不好。後來再次開藥時我就問醫生,能否再用原來的那種葯,醫生告訴我,原來的葯汞含量超標了,所以都不用了。

原來的中醫院很多都是自己配製的葯。現在都看不到了。

再比如,最早的寶山中醫醫院,曾經給我開了他們自製的中藥,是治療小葉增深的,我記得當時開3瓶,我喫了1瓶半,也是效果非常好。20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每年體檢,都沒有任何小葉增深,沒有硬塊。

以上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

再來談談我所知道的一點中醫皮毛。

張仲景被稱為醫聖,但他《傷寒論》裏的經方,有多少人敢用?你在某寶上搜一搜,最簡單的《桂枝湯》,正規藥廠出的成藥都只有臺灣或是日本漢方的,國內沒有。

《白虎湯》裏有石膏,《四逆湯》中有生附子,《麻黃湯》中有麻黃,其它大黃、芒硝等等,如果分析其化學成分,還有誰敢用?

最終結果是不用。

何為有害?標準又是什麼?

我理解的意思是,既然分析就要全面,什麼情況下用了什麼,會有什麼樣的利弊,讓別人自己選擇。

我母親為肝腹水,經常胃底靜脈破裂,所以經常肝昏,後來在長海醫院做的分流手術,但術後也常吐血住院。

最常見的是肝腹水,要打人體白蛋白,那葯多貴,還要找關係才能買到。最要命的是,那個葯會產生抗藥性,也就是開始時可能1個月打一次。到後面,可能每天都要打一次。

後來才知道經方里治我母親病的方法很多。但是母親已經不在了。

我想說的是,兩害相權取其經。還有什麼害比失去生命的害更大?

可能走題了。

還要強調一點,不要自己亂用藥。找個好的醫生很重要,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


謝邀,是不合理的哦,參照藥典的話一般對其進行質量評價的成分都不是單一的哦,一般我們做高效液相進行成分分析的話標準品也不會只選一種哦,所以這樣來說是不合理的,就拿甘草這味葯來說,裡面要評價的成分有甘草苷酸甘草酸 甘草次酸等。


如果是以某一個功效的強弱評價,就要去比較這一化學成分的多寡;如果是全面解析一個藥品的作用那肯定是不夠的。


如果你指評價藥材質量,這個單一成分是結合主要有效成分和植物生長情況選出來的,理論上一個植物不會自發的突然只生產那個有效物質,造假者只提取非主要成分也沒啥意義,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沒問題的。當然很多時候是一組類似物而不是單一一個化合物。

如果你指藥物效果,那就看這個單一成分和藥材在藥效上差距有多大,不過一般認為單一成分經驗證可以滿足某個單一功能,但不保證對藥材能完全替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