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的悲劇在於雖能遵守節操但不夠恭順,最後以窮困告終。

一、周勃、周亞夫父子都立下不世之功,在漢軍中極有人脈,本就為漢朝皇帝忌憚。

周勃在劉邦朝封絳侯,食邑八千一百八十戶。惠帝時任太尉,和丞相陳平一起誅殺手握重兵的呂氏家族,擁立孝文皇帝,又任右丞相,賜黃金五千斤,食邑一萬戶。威望之高、能力之強、功勞之大深為文帝忌憚,周勃被人誣告謀反,被捕入獄,用一千斤黃金賄賂獄吏,後蒙教請兒媳婦、文帝女兒出面作證,又賄賂薄昭,驚動文帝老媽媽薄太后出面,才恢復爵位封邑。絳侯艱難地回到封國,善終。

周亞夫是在文帝到他的細柳營視察,因軍紀嚴明被文帝賞識,被文帝任命為中尉。

文帝死前告誡太子:國家一旦急變,亞夫可堪重用。文帝薨,亞夫升車騎將軍。景帝三年,吳、楚等七國叛亂,亞夫以中尉代行太尉之職,東進平叛。亞夫向景帝諫言:楚兵勇猛迅捷,難以正面交鋒。希望暫時放棄梁國,派兵切斷糧道,才能制伏他們。景帝然之。

亞夫平定了七王之亂,但得罪了梁王劉武,劉武是竇太后的最寵愛的小兒子。朝廷為亞夫量身定做設太尉官,五年後升丞相。位高權重、功高震主。

二、亞夫軍事上是奇才,但政治上極為弱智。

A、平叛時不救梁王,得罪梁王、竇太后(文帝皇后)。

亞夫的平叛策略,從軍事角度看無瑕疵,但把梁王置於危險境地。

叛軍主力對梁王全面圍攻,梁王天天派使臣向太尉求援,但亞夫領兵向東北走到昌邑,深溝高壘堅守不戰,亞夫不肯前去救援,梁王上書哥哥漢景帝,景帝傳詔馳援,太尉又不奉詔!亞夫打贏了平叛戰役,但和梁王成了死對頭,梁王每次朝見,常向竇太后講亞夫的短處。

B、堅持高祖白馬盟誓,不給王皇后哥哥王信封侯,得罪竇太后、王皇后。

竇太后出面想替王信討封侯,景帝怕外戚權重,推脫說竇彭祖、竇廣國都是外甥即位才封侯,竇太后堅持,景帝把皮球踢給丞相周亞夫,周亞夫以高祖遺訓擋了回去。

C、景帝要廢栗太子劉榮,立武帝劉徹,亞夫極力抗辯,兩人關係日漸疏遠。

王夫人會來事,勾結長公主劉嫖,結為兒女親家。兩人狼狽為奸,說動竇太后、漢景帝,最終栗姬被打入冷宮,栗姬兒子、太子劉榮被廢,劉徹上太子位。在景帝廢栗太子時,亞夫極力爭辯,不能阻止,還深深得罪景帝、王夫人、太子劉徹。

D、阻止景帝封匈奴降將王唯徐盧等五人封侯,和景帝鬧翻。

匈奴王唯徐盧等五人降漢,景帝想封五人為侯,用懷柔政策治匈奴,但亞夫和景帝政見不一,還指責景帝:他們背主而來,如封王,陛下還怎麼責備不守節操的臣子?景帝不納其言,執意封五人侯。景帝中元三年,景帝以生病的名義免去亞夫丞相職務。

E、筷子事件,是景帝對亞夫最後的試探,是亞夫最後的求生機會,可惜亞夫不懂政治,遠不如父親周勃敏銳,也就決定了他悲劇結局。

景帝在宮中召見條侯周亞夫,宴席只放大塊的肉,沒碎肉,又不放筷子。亞夫滿不高興,回頭喊管宴席的官員拿筷子來。景帝看著冷笑道:這些不能滿足你的需要嗎?條侯脫帽謝罪,景帝起身,條侯趁機快步走出,大不敬哪!景帝睜大眼睛看他遠去:這個牢騷滿腹的人,不能擔任少主的大臣啊!亞夫的命運在此刻就被決定了!

條侯兒子又不是個省油的燈,僭越了,從製造尚方器物的工官那裡,為父親買了五百件供殉葬用的盔甲盾牌,搬運工辛苦,亞夫兒子又霸道得不開工錢,於是上告周亞夫兒子謀反,亞夫也被抓。審判官逼供甚急,亞夫憤而絕食五天,吐血而死,封國被廢除。


「筷子」事件只是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周亞夫資歷深、功勞大,漢景帝擔心年輕的劉徹鎮不住這個傲慢的老傢伙。

一、先來看看周亞夫的簡歷

周亞夫,開國功臣周勃之子,被封為條候。

在漢文帝時代,漢文帝到軍營檢查工作,唯獨周亞夫的細柳營紀律嚴明、軍容嚴整,受到漢文帝賞識。

此後,周亞夫仕途一路順暢。

漢景帝繼位後,爆發「七國之亂」,周亞夫臨危受命,擔任平叛總指揮,鎮壓了實力最強的吳楚兩國叛軍。

根正苗紅的周亞夫,資歷深,功勞大,武當過太尉(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文擔任丞相(全國最高行政長官),是大漢政壇最耀眼的明星。

二、周亞夫與漢景帝怎麼鬧翻的?

有六個匈奴將領來投降漢朝。

匈奴人主動歸順,漢景帝非常高興。

大老遠來的不容易,應該好好獎賞這六個人,又等於在匈奴那邊打了廣告,吸引更多的匈奴人投降。

漢景帝找周亞夫商量,要給這六個匈奴人封侯。

  周亞夫沒領會領導的意圖,反對道:「我認為不應該給匈奴人封侯。」

  「丞相為何這樣說?」劉啟很詫異。

  「這些匈奴人背叛母國,投降大漢。」周亞夫一臉鄙夷,「陛下封他們為候,等於肯定這種叛國行徑。以後大漢出了同樣的叛徒,怎麼責備人家!」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來,周亞夫有道德潔癖,說得通俗點,就是有點「迂」。

聽了周亞夫的話,漢景帝哭笑不得。

  「丞相,你的建議不實用。」

周亞夫挨了領導的批評。

漢景帝不顧他的反對,封六個匈奴降將為候。

  周亞夫大丟面子,賭氣請了病假,不來上朝。

  漢景帝很生氣。

漢景帝本身性格就比較偏激,屬於刻薄寡恩的一類人。

當年九月,周亞夫被免去丞相職務。

跟皇帝鬧了不愉快,周亞夫展現出他性格中倔犟的一面。

回家賦閑四年,周亞夫玩「人間蒸發」,不向皇帝上書認錯,不進宮找皇帝溝通想法,見面聊聊天交流交流感情,憋著勁跟皇帝懟上了。

三、「筷子」事件

周亞夫跟漢景帝打了四年冷戰。

漢景帝等的不耐煩,召周亞夫進宮參加宴會。

其實,漢景帝是想藉機試探周亞夫的倔脾氣有無改變。

  參加宴會的,只有三個人:漢景帝、皇太子劉徹、周亞夫。

  這是一場決定周亞夫命運的飯局!

可惜周亞夫沒有意識到。

  內侍呈上菜品,端到周亞夫面前的是一大塊熟肉,沒有切開,也不給周亞夫準備筷子。

  周亞夫當場發了火,沖著內侍大聲吼道:「給我拿雙筷子!」

  漢景帝笑了,笑得意味深長,「這還不能滿足你嗎?」

  周亞夫一驚,似有所悟:皇帝賜肉,自己還沒感謝呢!眼睛只顧盯著沒有的。

  「陛下恕罪。」

周亞夫離開席位,摘下帽子向皇帝謝罪。

  「起身吧。」漢景帝擺了擺手。

  周亞夫站起身,沒再說什麼,肉也不吃了,拔腿就走,丟下皇帝和皇太子。

  皇太子劉徹時年14歲,他一直盯著周亞夫,這會才對父皇說道:

「這個人必能做賊。」

  「這樣心懷不滿的人,是不會臣服於少主的。」

目送周亞夫怏怏離去的背影,劉啟若有所思。

四、周亞夫之死

敲打周亞夫的機會很快來了!

  古人迷信,健在的時候就要把身後事預備好。

  周亞夫做過將軍,死了也想去陰間繼續做將軍。

為滿足老爸的心愿,周亞夫的兒子去兵器倉庫買了五百幅作廢的盔甲和盾牌,搬運回家,打算留到將來給老爸陪葬。

  私自買賣盔甲可是犯法的。這些兵器就是爛在倉庫里,也不應該拿出來賣。有人舉報了這件事。

  舉報人是搬運這批兵器的僱工。周亞夫的兒子僱用了人家,卻拖欠工錢。僱工屢次討要工錢不果,一怒之下,就把這件事情捅了出去。

說了多少遍就是不聽,農民工工資不能拖欠!

  涉及到前任丞相,有關部門不敢怠慢,一級一級彙報到皇帝案頭。

  漢景帝很重視,做出批示:徹查此事。

  有了皇帝點頭,廷尉府馬上派出官員審查。辦案人員來到周亞夫家,做詢問筆錄,問來問去就一個問題:買這些兵器,到底想要幹什麼?

  「你們算什麼東西?也配審問我!」

周亞夫牛氣衝天,一句話便打發了審案官員。

  廷尉府碰了一鼻子灰。

消息傳回到皇帝這兒,漢景帝氣得發了火,「這種人不能用了!」

  無用之人可殺。皇帝的潛台詞,廷尉聽明白了。

  廷尉不再客氣,簽發逮捕令,派兵捉拿犯罪嫌疑人周亞夫。

  在獄中,廷尉三天兩頭派人訊問,要周亞夫承認自己謀反。

  「沒做過的事,我絕不會承認!」

  不論廷尉府的人怎麼問,周亞夫就一句回答。

  最終,周亞夫絕食五天,吐血而死。


關於漢景帝賜肉不賜筷子,周亞夫惱怒而丟相問題,是漢景帝安排後事時對丞相周亞夫的最後測試,廢相想法是累積而成,絕非筷子風波,由來已久,矛盾積累所致。

一、父子兩代為相,西漢世代干臣

周亞夫父親周勃為劉邦開國功臣,呂后時為太尉,被呂氏虛置。呂后死,擁立文帝安劉氏天下,任為右相,賞金五千,食萬戶邑。居相月余,有朋友勸退:鏟諸呂,立文帝,威震天下,獲重賞,倍恩寵,久之則禍。周勃識時務,及時提出辭去承相,回歸封邑賦閑。河東郡守巡視周勃封地時,周勃恐懼被殺,衣甲胄相接。被人誣告造反而下獄。周勃以千金求解策,獄吏告訴他請文帝女兒周勃兒媳打通。後來薄太后出面,文帝釋放周勃,卒於封地。以勃子世襲絳侯。周亞夫之兄世襲後違法殺人被除侯。後又選周亞夫為條侯,續絳侯。

周亞夫治軍以嚴格著稱。文帝後六年,周亞夫拒匈奴屯軍細柳營,漢文帝勞軍至,才開寨門,讓文帝車駕按軍規緩慢進入,並不因天子勞軍而破例,得到文帝高度嘉贊:此真將軍矣。

漢景帝時,周亞夫設奇謀,不先救前線受敵的梁王劉武,而是兵出叛軍後方,切斷供給,七國聯軍斷供自亂,迅速平定七國之亂,再次安漢景帝天下,升任太尉。五年後又升任丞相。

二、筷子風波的前因累積

周勃和周亞夫父子兩人,均出身軍旅,忠勇有餘而不善詞令。周勃下獄時還知道花千金買救命之策,免於殺頭。而周亞夫剛愎自用,不知變通,這一點又遠遜周勃。當漢景帝賜食時,在場只有太子劉徹和丞相周亞夫3人,賜周亞夫大案大整塊肉,卻不賜刀和筷子。這顯然是出難題,在交班前的最後測試。軍旅出身的周亞夫不識此套,非常不冷靜,怒斥尚食侍者不給刀和筷子。既然只給大塊肉而不予刀筷,應該是警告,就象清代年除夕分胙肉一樣,不給胙肉的臣工,來年就該休息了。給肉不給刀筷,如果想吃,則應求賜刀筷,如果想退出,則乾脆不動不食。這周亞夫不識此道玄機,誤為尚食侍者輕慢而咆哮。

漢景帝則認為周亞夫狂傲,將來不宜事幼帝劉徹而罷其相。身居相位不窺皇帝下一步棋,說明周亞夫不稱職丞相。這是周亞夫自身缺點所致。

周亞夫身居相位,雖然忠直可嘉,但應該稍知權變。完全以軍政方式處理政務,必須視君主素質而定。當七王之亂時,漢景帝或許能忍受。當承平之時,只識死理不肯妥協,必然引發帝王忌憚,周勃為相不久便退去倒是高明於周亞夫。

另外,筷子風波之前已累積許多。一是廢太子劉榮時,不察帝意盲目勸諫;二是平叛時開罪梁王而不理辨;三是當太后、景帝欲封皇后兄長為侯王時,周亞夫據劉邦遺囑力拒;四是封匈奴降將5人為侯時力拒。以上諸為,周亞夫全出公心,然而丞相僅是皇帝家臣,過多抵牾必遭忌恨。累積太多,忠諫也變成專權。

三、賦閑後的剛愎

筷子風波的直接結局是退相閑居,這與父親周勃有相同之處。然而周亞夫卻處置不當,最終絕食死於獄中。

周亞夫兒子為父親後事,預購軍械甲盾500幅,因得罪知情人而被告發謀反。事件牽連周亞夫下獄。剛愎自用的他不認真辨解原由,反而拒理而鬥爭於辦案官吏。如果以其軍功上達皇帝,不至於殺頭。然而先是自殺於家,夫人止之。入獄後又絕食而亡。這也與父親周勃處置不同,導致未能善終。好在漢景帝惜其舊功,又讓兒孫兩代續侯爵至漢武帝酎金案時除國。

四、漢景帝的責任

周亞夫為將帥時,很少發現弊端,為文、景兩代立下汗馬功勞 。漢朝經常以將為相,似乎成為獎勵√慣例。然而用軍旅將帥為相,皇帝應該有所擔待。小肚雞腸的帝王,不能容忍粗率的軍人為相,盡可官其太尉。漢景帝賴周亞夫平叛,賞做丞相,是自己用人之誤。不檢討自已,聽風是雨而嚴懲功勛,難脫責任。景帝斬老師晁錯,逼死周亞夫,兩人何罪之有?漢景帝不僅是軟弱,惹出亂子時委過他人的事幹了不少。晁錯削藩策經過批准,周亞夫舍梁王兵出敵後之略,也是景帝批准。當七國舉兵清君側時,硬是腰斬恩師而並未退兵;當梁王劉武和太后誣告周亞夫時,又把自已撇清。身為帝王缺少擔當,犧牲臣工求一己之全。實在不應該全算在軟弱名下。


周亞夫是功臣周勃的兒子,周勃是開國功臣,跟著漢高祖劉邦殺伐攻打,取得了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奇功,被劉邦封為了候的。後來在漢文帝朝,周勃還當上了大漢朝的宰相。

周亞夫的和他老爹周勃的命運,其實也是差不多的。

他因為細柳營駐軍事件,被漢文帝發掘,並在漢文帝臨死前,把周亞夫推薦給了兒子漢景帝。

漢景帝時期國家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這時候漢景帝就派了周亞夫去平叛,周亞夫不辱使命,經過周密的部署,擊敗了吳楚七國,立下了蓋世奇功。

事後,周亞夫被漢景帝風為了條候,緊接著漢景帝又把他給提拔成了宰相。

因為周亞夫這個人,性格十分的耿直。

他當宰相的時候,經常會和漢景帝發生爭執,而且只要他覺得對的事情,他就會一直堅持,就連漢景帝的面子,他也是一點都不給。

漢景帝說想要廢掉太子劉榮,周亞夫說不定,太子沒有錯,不能廢。

漢景帝說想要立自己媳婦的弟弟為候,周亞夫說,根據漢朝的規定,沒有功勞是不能封為侯的。

漢景帝又說,有匈奴來投靠我們了,我要封投降我們的匈奴為候。

周亞夫說,你這是在鼓勵臣子不忠於自己的主人。

所以,也不行。

你看,周亞夫把漢景帝的提議,全部給否決掉了。

漢景帝怎麼可能不生他的氣呢?

這時候可能就會有人問到,難道漢景帝自己說了不算嗎?他為何非要讓周亞夫同意呢?

大家可能不知道,周亞夫是宰相,當時國家大事都是宰相和皇帝兩個人說了算。

宰相不同意,皇帝就不能做。

可是,漢景帝遇到了這麼一個倔強的宰相,他能怎麼辦?

漢景帝是皇帝,他當然有辦法了,所以,他就把周亞夫給辭掉了。我不用你還不行嗎?

所以周亞夫就被漢景帝給趕回了家。

到了漢景帝晚年,他把皇十子劉徹立為太子之後,考慮到找誰做輔佐太子的人的時候,他就想到了周亞夫。

為了試探周亞夫能不能為自己所用,臭脾氣改了,還是沒改。

周亞夫打算請周亞夫吃一頓飯。

這一頓飯很簡單,漢景帝僅拿出一大塊肉,來讓周亞夫吃。漢景帝故意,既沒有提供給周亞夫刀叉,也沒有給他筷子。

周亞夫一看,請我吃飯沒有筷子怎麼行,所以,他就私下裡給傭人要了一雙筷子。

周亞夫這一要筷子,漢景帝不高興了。

漢景帝對周亞夫說,我請你吃肉還不夠嗎,你還嫌沒有這個,沒有那個。

周亞夫一看漢景帝不高興了,調頭就走了。不讓老子吃,老子不吃了還不行嗎?

漢景帝看著周亞夫的背影,氣呼呼的說,周亞夫絕對不是輔佐太子的人選。

那麼為何漢景帝看到周亞夫要筷子,他就生氣了呢?

其實漢景帝就是想看看,周亞夫看到這個肉的時候,他會怎麼做?

若是周亞夫請求漢景帝,說臣子沒有筷子沒法吃,請皇帝賜筷子給我。

這時候漢景帝肯定就高興了,就會給他筷子,讓他痛痛快快的吃了。

若是周亞夫請求漢景帝賜筷子給自己,這也就是說,周亞夫明白一個道理了,他若是想要得到一切,就必須通過漢景帝。

但是,事實上周亞夫,越過了漢景帝,直接給傭人要筷子。漢景帝覺得周亞夫越過了自己,直接去吩咐傭人。這是周亞夫不把他放在眼裡。

周亞夫連他都不放在眼裡,更可況是幼主。

所以漢景帝得出結論,這樣的臣子是不能輔佐幼主的,因此,漢景帝也就用一雙筷子,放棄了周亞夫。


劉邦死後,呂雉專權,陳平和周勃剷除呂后勢力之後,從呆在苦寒之地的薄姬那裡找到了代王劉恆,經過多次試探、多次苦請之後,劉恆登上了皇位,這就是漢文帝。漢文帝有謀略而又仁慈,兼有劉邦和劉徹的優點。

漢文帝繼位,對周勃和陳平自然是優待又加,封周勃為絳候。而周亞夫呢,做為周勃的次子,頗有周勃之風。不僅武藝高強,治軍有方,還忠心耿耿。因為駐防細柳營,治軍嚴明,怯退匈奴,深受文帝賞識。

臨終之時,把周亞夫推薦給了漢景帝劉啟,說周亞夫忠君愛國,頗有武略,國家有難,可以讓他領兵,還讓景帝封他為車騎將軍。

事實證明,漢文帝看人很准。景帝繼位後,聽從晁錯的建議,強行削藩,引起吳王劉濞的不滿,劉濞一串聯,七王之亂爆發。

危難時刻,周亞夫上位,領兵而去,三個月平定七王之亂,因此深受景帝器重,加封太尉、丞相。

那麼位極人臣的周亞夫如何與漢景帝反目成仇呢?

一、周亞夫有領兵之才,無做官之智。為官之道,重在妥協和退讓。國法要遵守,民意要尊重,但是不可太固執。想一下戊戌變法,維新人士就是因為沒有政治謀略,不懂官場之道,毫無妥協和退讓才招致朝廷重臣和慈禧反對而失敗。

在竇太后請景帝冊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候一事上,景帝一方面母命難違,一方面自己又不願意封王信為候。於是就把這個難題推給了周亞夫。景帝對竇太后說:「這事我要找周亞夫商量。」——準備甩鍋。

對周亞夫而言,完全可以贊同這件事情,只不過要打一下折扣,不封正候,封他個片候,一來是歷練,而來又可以照顧到竇太后的面子。可人家周亞夫來了句啥?搬出當年劉邦的話「非劉氏者,無軍功而王,天下共誅之!」這下可好,沒得商量。就這一句話,得罪了竇太后、王皇后、王信這一批外戚勢力。

王信封侯,對自己有害處嗎?沒有。那有好處嗎?有。贊成王信封侯這件事,一方面讓景帝有了孝子的美名;而又得到了竇太后、王皇后、王信等外戚勢力的支持,日後必有用處。

二、不善於揣摩聖意。匈奴徐盧五部來降,既然來了,就要給人家個甜棗吃,景帝打斷封侯,周亞夫又是一口回絕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官越大,危害越大,不可封侯。景帝很是不爽。

在這一點上,周亞夫應該學學和珅、學學明朝的嚴世藩,善於揣摩聖意,關鍵時刻能夠自保。當然,真要學也學不到。

三、擅自干預太子存廢。太子存廢這種事本就是燙手山芋,就像下堵注,搞不好會兩邊不討好。景帝想廢太子劉榮,改立別人。周亞夫搬出了祖宗法度,堅持立長不立幼,不知聖意。

做為一員武將,手握重兵,有參與太子存廢之事,意欲何為?岳飛是怎麼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趙構不能生育而岳飛一個勁兒的進言要求早立太子。武將干政,是皇家之大忌。

四、景帝心胸狹隘,遇事不夠圓滑。這一點上,景帝比劉邦差遠了。

於是,君臣攤牌了。景帝請周亞夫吃飯,14歲的兒子劉徹作陪。景帝給周亞夫上了一大塊紅燒肉,但是沒有筷子。周亞夫一看,丫的,後廚這麼不周到,竟然沒上筷子!轉頭就喊「拿筷子來!」

景帝卻說:「此不足君乎,汝不滿乎!」言外之意是:我給了你如此的榮華富貴,你還不滿足嗎?周亞夫說到:「如此大的一塊肉,沒有筷子,怎麼吃的下去?」這也是實話,本沒有錯。但是接下來,周亞夫起身甩袖而去——不吃了。

這下可好,直接甩臉子!景帝受不了了,指著他的背影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宴會上還有幼子劉徹。景帝把劉徹和周亞夫弄到一塊吃個飯,目的就是再觀察一下周亞夫,看看有沒有給兒子輔政的可能。

經過這一頓飯,景帝知道了,周亞夫「非少主臣」,自然會想到劉徹登基之後能不能壓制住周亞夫,如果不能,該怎麼辦?所以說,周亞夫必除。

這頓飯沒吃好,周亞夫死在了這頓飯上。不幾年之後,周亞夫的兒子買了幾百套盔甲準備給老爹殉葬用,結果被人告發謀反。周亞夫百口難辯,這些鎧甲只做殉葬用,斷無謀反之心。廷尉告訴他「你活著不早飯,到了地下難免會造反!」

嗚呼!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周亞夫獄中絕食,吐血而亡。


「筷子」這個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說白了就是漢景帝想試探一下周亞夫改沒改脾氣,有沒有變得聽話了。說到底周亞夫不過是個臣子,在漢景帝看來,「你周亞夫也許有你的脾氣,但是在我君主的面前,你總是要收斂的,你只有懂得知分寸,懂得失,我才能放心地讓你未來做輔政的大臣,不然,我還能壓制你周亞夫,我的兒子可就未必了。」

事實上,漢景帝請周亞夫吃飯,而引發這次「筷子」事件的時候,周亞地已經「稱病請辭」,賦閑在家了。這其中的原因自然就是因為在漢景帝看來,周亞夫不太「懂事兒」。

1

最開始引發漢景帝與周亞夫之間隔閡的是廢太子事件。

館陶長公主為自己的女兒向栗姬的兒子太子劉榮「求婚」,而栗姬因為館陶經常向漢景帝獻美女而忌恨在內,便沒有同意,這就得罪了館陶。之後館陶與劉徹的母親王夫人搭上了親家,二人合力,讓栗姬在漢景帝心目中的地位不斷地下降。漢景帝也就有了廢掉太子劉榮,而改立劉徹的想法,可這個想法遭到了周亞夫的堅決反對,後來的結果就是劉徹當上了太子,而周亞夫和漢景帝的關係也開始變得疏遠了。

2

另一個周亞夫不給漢景帝面子的事件便是王信封侯事件。

竇太后建議景帝將王皇后(劉徹的母親)的哥哥王信封侯,景帝雖然開始也不同意,但是後來還是被說動了,不過,嚴謹的漢景帝還是打算和大臣位商量再作定奪。可在漢景帝與周亞夫商量的時候,周亞夫卻拿出了高祖劉邦來壓景帝,說:「高祖劉邦曾說過,非劉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之臣不得封侯,不如約,天下可共擊之,王信寸功未立,如若封侯,可就違背了高祖他老人家的誓約了。」漢景帝被周亞夫說得一言不發,結果雖然是王信暫時未被封侯,周亞夫與景帝之間的裂痕可就越來越深了,後來周亞夫死後,王信還是被封為了蓋侯。

3

後來漢景帝又想封五個匈奴投降的將領為侯,又遭到了周亞夫的極力反對。不過,這一次,漢景帝壓根就沒聽周亞夫的意見,把五個人封了侯,還直指周亞夫為人迂腐。周亞夫頓感失落,便稱病請辭了,漢景帝也想落得清靜,當即便同意了。

而「筷子」事件就發生在這之後,再之後就是周亞夫的兒子周陽偷買甲盾,而被冠以謀反之罪,而周亞夫自然也被牽連其中。周亞夫為明志,甘願絕食抗議,五天之後,吐血而亡。

4

周亞夫的功勞夫疑是非常大的,他的「楞角」也是非常鮮明的。然而,不同的「老闆」自然會有不同的結果,跟著「小肚雞腸」的漢景帝,周亞夫難逃身死的噩運,如果周亞夫是一直侍侯漢文帝的,那結局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當初「細柳閱兵」之時,漢文帝聽到軍門的守衛都尉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命令,不聽皇帝詔令」之時,直接反應是感慨於周亞夫治軍森嚴,而不是自己的詔令不如他一個將軍的命令有效,絲毫沒有感折了面子,不但沒有怪罪周亞夫,相反升了周亞夫的官職,臨死之前還囑咐兒子景帝關鍵時刻可以重用周亞夫,這才有了後來的周亞夫平滅七國之亂。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當時閱兵的是漢景帝,周亞夫是否還能在歷史上留下如此濃重的一筆呢?相信此處應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筷子是小事,關鍵是在於周亞夫的功臣集團二代所代表的巨大能量以及周亞夫的跋扈與對廢太子的支持,讓漢景帝不得不曲殺周亞夫。

在說漢景帝貶斥周亞夫之前不得不先說說西漢功臣集團與皇帝之間的微妙關係。

西漢開國後,劉邦雖然誅殺了韓信等異姓王,但並沒有動陳平,周勃,灌嬰等為代表的功臣集團。

呂雉一死,劉邦的孫輩劉章,劉襄立馬起兵,而陳平與周勃也配合起兵誅殺呂氏集團。

陳平等人認為皇帝劉弘不是劉盈的親子,就殺掉了劉弘及其兄弟。

在議立皇帝時,有大功的劉襄與劉章沒有被立為皇帝,反而是毫無根基的代王劉恆被功臣集團立為皇帝。

可見功臣集團不僅在朝堂與軍隊中都具有極大的勢力與影響力。否則劉襄劉章如何肯輕易罷休?

漢文帝進京時小心翼翼,不斷派人探聽虛實,登基後,立刻任命親信守衛皇宮與京城,可見漢文帝與功臣集團的提防。

劉恆登基後,先盡最大可能滿足了功臣集團,比如陳平,周勃拜相。之後,通過拉攏打擊,提拔普通官員,列侯就國等一些列軟硬兼施,才削弱了功臣集團,加強了皇權。

而剷除諸呂,擁立劉恆功勞最大的就是周勃,也就是周亞夫的父親。

所以在漢景帝給劉徹鋪設道路的時候,就不得不考慮周亞夫背後所代表的功臣集團的龐大勢力。

而周亞夫本身又曾擔任丞相太尉,在漢景一朝有平定七國之亂的赫赫戰功。

大臣中少有威望與名聲超過周亞夫。所以無論是背後勢力還是當朝聲望,周亞夫對皇權的影響極大。

「筷子」事件,周亞夫表現出對皇權的不夠尊重,漢景帝不得不提防主弱臣強可能導致的最壞結果。

畢竟他的漢文帝一系能坐上皇位就是因為當初主弱臣強。

周亞夫一家有「前科」,當時是助漢文帝一系登基,那再來一次呢?

要知道之前漢景帝要廢栗太子,周亞夫可是死頂。所以漢景帝的這一頓飯不是一般的宴請而是試探。

在座的有當今皇帝,有皇帝接班人。周亞夫倒好因為一雙筷子就不滿,雖然口頭上謝罪,但是起來後連跟皇帝告辭都沒有就帶著不滿意走了。

這種目無皇帝又有巨大威望之前還支持廢太子的人如何能輔佐幼主?


漢景帝確實是因為一雙筷子放棄了周亞夫,若是想知道這件事到底是為什麼,就要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大致給大家整理一下。

周亞夫因為平叛吳楚七國之亂,被漢景帝封為條侯。他最顯赫的時候,更是被漢景帝拜為了大漢帝國的丞相。

可是,周亞夫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倔強。經常和漢景帝對著干,愛認死理。漢朝的時候,丞相的權利本來就很大。一件事只有經過皇帝和丞相兩個人通過,才可以實施。

就是這個原因,導致漢景帝和周亞夫之間的矛盾重重。

漢景帝想廢太子劉榮,周亞夫不同意......。

漢景帝想封王娡的弟弟為侯,周亞夫不同意......。

漢景帝想封來投降的匈奴人為侯,周亞夫不同意......。

......。

索性,漢景帝就把周亞夫給攆回來家。周亞夫在家失業了長達十幾年的時間。

到了漢景帝統治的晚期,他給太子劉徹選輔助大臣的時候,就想到了周亞夫。所以,他就想試探一下,看看周亞夫,是否還可以用?

這個試探就是請周亞夫吃一頓飯,家宴是在漢景帝家裡進行的。吃飯的人,只有漢景帝和周亞夫兩個人。

到了飯點,漢景帝命令手下,端了一大塊肉上來給周亞夫。

面對一大塊肉,既無刀叉,也無筷子,周亞夫無從下嘴。所以,他就給下人要刀叉切肉吃。

這件事惹怒了漢景帝,漢景帝當面呵斥周亞夫,我都給你肉吃了,你還不滿足嗎?

為何還要刀叉?

周亞夫一看漢景帝動怒了,飯也不吃了,也不管漢景帝就走了。

漢景帝看著周亞夫的後背說道,此人絕不是輔佐少主人選。

那麼大家是不是有個疑問,漢景帝為何聽見周亞夫要刀叉就急了呢?

玄機就在這句話了,漢景帝的意思是說,你周亞夫想要吃肉可以,但是,必須通過我,你不能直接去找刀叉,你要讓我賜給你。

同時這也映射出,若是周亞夫想有一番作為,必須要通過漢景帝,否則沒戲。

可是,周亞夫就是一介武夫,他那裡能猜對這種啞謎。再說了他也賴得猜,所以面對漢景帝的為難,他只好不吃走人了。


如果沒有周亞夫,就沒有「文景之治」和「漢武大帝」,但是周亞夫究竟是不是個合適的輔政之臣呢?通過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的記載,我們看到周亞夫是個不忍好爭的人,就是這個特點害了周亞夫,讓他的下場比自己的父親周勃還要凄慘。

天下已定,這個時候漢景帝劉啟需要的治國大才,而不是和自己對著乾的耿直之人。而周亞夫身為國相卻不合時宜的多次在公開場合反對漢景帝劉啟,讓漢景帝感到處處受制,渾身不自在。漢景帝劉啟需要的是老成謀國之臣,而不是耿直直言之士。請周亞夫吃飯不過是個噱頭,目的是要通過不給其筷子來測試周亞夫的脾氣是不是有所收斂,能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隱忍能讓、老成謀國的輔政之臣。這是周亞夫面臨的一次大考,但是他這次考試不僅沒有通過,而且還答了很低的分數。一個棒子如果上面有刺就不好掌控,這樣的棒子怎麼能交給自己的兒子,這樣人怎麼可能成為合格的輔政之臣呢?周亞夫為西漢王朝建立的不朽之功,這樣時候他如果選擇隱忍不言,可能還會有很好的結局。可是他偏偏選擇了耿直直言、不藏己見,處處鋒芒畢露、針鋒相對,即使是皇帝,也不會有所收斂,他不知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不爭。神算許負曾經說過,周亞夫的面相會位極人臣,但之後餓死不得善終。我看這未必是什麼出神入化的相術,而是通過和周亞夫接觸之後,對其脾氣秉性的了解和其能力的認識之後,得出的一個綜合性的判斷。漢景帝劉啟放棄的是周亞夫,去其權、囚其身,但並未害其命。而趙亞夫最終選擇了主動放棄自己的生命,對自己放棄的人,不值得人託付和信任。人只有對自己負責,別人才能對你有所期待。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明明是皇帝在請客,給一塊大肉,不給切,也不給筷子。

要送筷子怎麼了?難道這肉是放在我面前讓我聞味的嗎?

這本來是個很簡單的事,怎麼會因為這樣一件事就讓皇帝放棄他呢?

周亞夫還是當年的周亞夫,漢景帝已經不是當年的漢景帝了。

這個時候的景帝已經不用擔心七國之亂了,他已經把位置坐穩了,周亞夫這個傢伙沒有什麼用處了。

何況周亞夫當年還惹得景帝不高興好幾次。

第一次是景帝想把自己最喜歡的栗妃的兒子為太子,周亞夫竟然有不同的意見。

第二次是漢景帝想要匈奴將軍唯許盧等為王,周亞夫竟然還不同意,景帝說他迂腐,他竟然鬧著不上朝。

皇帝把他叫過來吃飯,故意不上筷子,是想看看他的脾氣改了沒有。

周亞夫的表現說明他不會改的。

景帝只好放棄他了。

在他兒子為他買盔甲準備陪葬的時候,說他要謀反,孩子說準備陪葬的,審判的人說那就是要在地下謀反啦——上演了漢朝版的莫須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