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 2015-05-29 首發於網易科技專欄

  有一種說法是,一個人初始的眼界對他未來能到達的高度有很大的影響,窮人出身的人往往眼界比較小,對他未來變富是個障礙。

  也許要多虧互聯網,我們能輕鬆看到很多之前單憑自身無法體驗的東西——奢華的遊記,挑戰人類極限的工作,對本源問題的探究,等等。這是否會實際上抹除“信息鴻溝”,讓窮人看了有機會拉平與富人在知識積累的起跑線上的差距呢?

  其實,親眼目睹,間接瞭解,親身體驗——這三種發現更大的世界的辦法之間,是有着一些很微妙的區別的。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發現這種區別。

  有的人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他周圍的人比他富的多的環境中,而他自己只是一個溫飽或小康之家。他的朋友同學們有很多開豪車,住洋房,身邊帥哥美女如雲。然後,他看慣了這樣的生活,也知道要維持這種生活背後的辛苦和不容易。所以對於這樣的生活,他們可能不會有什麼太多的渴望。所謂“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人,一定要“眼看”纔行,這點其實很容易被忽略。

  如果把這些故事拿出來,放知乎或者發到朋友圈上,被一個從來沒有過類似經歷的人看到,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很喜歡引用一個例子——“要我說啊,皇上一定是整天躺在黃金打的熱炕上,左手一罐紅糖,右手一罐白糖,手裏抱着一筐白麪饃饃,想蘸紅糖蘸紅糖,想蘸白糖蘸白糖。”鄉下人的想象無法脫離他們的感知和體驗。他們無法想象自己不曾體驗過的東西。

  可以想見,如果他們從沒有機會得知更大的世界,那麼他們就會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當中,這輩子都不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曾經存在過那樣的東西;如果他們僅僅是通過書籍,網絡,通過一些間接渠道得知了世界的豐富多彩,他就無法像上面提到的富豪身邊人那樣,知道更深層次更細膩的感受。

  那樣的話,他多半看到的是展示者們爲了展現自己生活更美好的一面,而刻意分享出來的內容。至少在朋友圈、微博和知乎裏面,很少有人會願意把自己不幸福的一面分享出來,如果有的話,也多半是以一種“大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在裝逼”的這種甜蜜的煩惱的方式來呈現。所以你能夠得到的只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表象。

  僅僅因爲表象而被吸引,最後有幸真正接觸到這類生活內核的人,磨合過程也比早就知道的人要痛苦得多,更容易體會到“它變了,不是我小時候/之前嚮往的那麼美好”。比如,有人覺得國外什麼都好,於是拼了命想出國。出國之後發現國外也沒有那麼好,於是就經歷了一個痛苦的融合過程。如果他心裏不是太堅強,這個融合過程會讓他覺得國內和國外一般黑,這個世界上甚至都沒有他的容身之地。

  那麼,當自己真正的成爲了“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可能會發生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一大堆人都覺得是很好的東西,在你看來不值一提,習以爲常,甚至你立刻失去它都無所謂。俗話說缺啥補啥,已經心裏有的東西就不會再向往。曾經體驗過的東西,哪怕今後都不再有了,你只要回想一下自己之前的體驗,應該也就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也是所謂需要在知的基礎上再加一個行的意思,親身的體驗和體會,能夠把死的知識和前人的經驗,真正變成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握在自己的手中。哪怕今後再也不會回到這樣的日子,也不會有多留戀,因爲它早已成爲你心中的常識。

  這裏面最慘的無疑是知道了比自己能力所及更大的世界,無論如何都觸碰不到的人。

  我之前讀到一個去山區支教的志願者的體驗,我已經忘記了那個故事的出處和作者的名字。那個人去的山區裏面的孩子,從來不知道外面世界是怎樣的。他們每天面對的只有父母長輩和小夥伴,偶爾會出現村支書和郵遞員這樣的角色,外人更是基本見都見不到。支教的人給他們在短暫的假期之內建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烏託邦,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到地理,歷史,音樂,美術這樣的課程。只是簡單的給他們介紹一下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人們在城市裏是怎樣生活的,以及聽了一些音樂,孩子們就表現出極度的迷戀,最終道別的時候也依依不捨,心中大概知道這樣的好日子就要結束了,以後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們再也不能陪着自己看那些好玩的東西了。

  那些孩子中絕大多數的想法都是,我長大了以後要走出農村,到更廣闊的天地去。這樣也許對於支教活動本身的目的而言是成功的,但是走的時候這個志願者就特別心酸,因爲按照他對於這些孩子們家境的認識,他們可能窮其一生,都只能把這些幻想永遠定格在小時候。他們無法走出這座大山。他們會帶着這樣的理想,在對大城市和美好生活的幻想的泡影當中,非常痛苦的度過自己的下半輩子。可能運氣好的話,10個孩子裏有一個會走出去,10個走出去的孩子會有一個帶着知識和資金回來改變其他同學的命運;但對剩下的所有孩子而言,與其給他們這樣的希望,還不如讓他們一直就生活在那種單純無知當中,心滿意足地在大山終結生命。

  也許,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就真的鑽進虛擬現實做一回霸道總裁,先享福再嚐嚐痛苦滋味,覺得“哎總裁也不過如此嘛”之後,下半輩子也就可以安於現狀了吧?

  假如我們生活在黑客帝國的世界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輕鬆地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一種體驗,然後大家所接受的知識,和在這個知識基礎上所形成的個性,都是具有平等的機會,大家接觸知識的機會也是一樣的。那麼,現實當中所存在的那些讓你跟別人差距拉開的東西,對你而言還有多大的吸引力?有的人可以真材實料的繼承到一輛瑪莎拉蒂,你可以坐在模擬器前面,體會一下開瑪莎拉蒂的感覺——這個感覺跟真正的開一輛瑪莎拉蒂別無二致。你也可以體會到住五星級酒店,或者是以第一人稱視角看A片的感覺,同樣我要強調別無二致這一點。那麼,到那個時候,也許真的會有一部分人選擇,就不追求那種真實存在的東西了。

  “反正虛僞的表象感覺也是完全一樣的,這跟我真正用那個東西沒有什麼區別。”他們會說,“我寧可活在這樣的表象當中——如果表象比較便宜,或者不用錢的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