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長江中下游「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曹操在北方「奉天子已令不臣」。當曹操解決完東邊的呂布,北邊的袁紹,南邊的劉表時,開始對孫權下手了。據《江表傳》記載:曹操動刀子之前,先給孫權寫了一封宣戰書:「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孫權把曹操的這封宣戰書給屬下觀看,群臣震驚失色。這一震不要緊,還沒開戰,孫權這邊就分成了「主戰派」和「投降派」兩撥人馬。

「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是張昭,按理說張昭不應該投降。首先,張昭是孫策的託孤大臣,孫策去世前,把孫權託付給了張昭。其次,孫權對張昭特別尊重,孫權喜歡稱呼員工的字,比如周瑜字公瑾,魯肅字子敬,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就是張老師、張先生的意思。張昭在東吳集團,既有地位又有權力,為什麼還要選擇當「投降派」呢?我覺得就是因為曹操的政治招牌,對張昭這種北方知識分子更有吸引力。

張昭不是江東的本土士人,他老家在徐州彭城。像江東本土的世族,如顧、陸、朱、張等家族,和孫家都有聯姻關係,自然會拚死一戰,因為擁護孫權就是保衛自己的家業。像張昭這種北方知識分子,大部分會心慕漢朝中央。雖然曹操比較跋扈,但畢竟漢朝皇帝在人家手裡。跟著曹操混,比起跟著孫權鼎足江東,格局分裂,更有政治前途。所以說,不是張昭骨頭軟,而是孫權的那面上不了牌面的政治招牌,註定只能團結一部分人。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歡迎點贊和評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