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西德合併25年後探討這一問題很有意思。合併之前一個極窮、一個極富,一個資本主義,一個是社會主義。柏林牆倒下25年之後,兩邊的社會仍然不能完全融合。東德人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各方面沒有得到一個國家下相同的待遇。而西德人不斷的補貼(二十多年間向原民主德國地區輸血達兩萬億歐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冤大頭。

經濟上的差異讓更多的東德人流入西德,而在剛合併之時,東德地區教授、工程師淪為清潔工、售貨員的不在少數。在對待同性戀、墜胎和宗教問題上東西德的差異更大。這種不滿體現在政治上就是東德地區的「新納粹主義」橫行,一些不滿情緒演變為暴力活動,讓政府頭痛不已。

可以看到,25年的時間無法讓兩種社會變得像一家人,融合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但不可否認的是東西德終是血脈相承,走到一起是大勢所趨。比如在柏林國家歌劇院里奏響的《第九交響曲》以及各種音樂藝術團在各地的演出使所有的德國人產生了共鳴。


柏林牆指的是1961年8月13日東德開始建設的將西柏林和東德分隔開的圍牆,是冷戰雙方對立的標誌之一,也是德意志分裂的象徵。柏林牆不僅包括東西柏林之間46km的圍牆,而且包括了西柏林與東德勃蘭登堡州的100多km的圍牆。

如何評價柏林牆就得從為啥建柏林牆說起,東德修建柏林牆是為了遏制住東德居民大量逃往西德的局面。表面上,東德在建完柏林牆後還大肆慶祝,其實這堵分隔牆的建設也透露了東德的心虛以及經濟上的相對弱勢,說白了需要遮醜。

在東西德分裂後,雖然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為了彰顯東方陣營的優勢,對處於對抗前線的東德進行了很大的資源傾斜,比如提供低價石油使得東德化工行業十分景氣。但是這些都無法使得東德的經濟與西德相抗衡,對於老百姓而言想法比較自然:哪裡有好的生活,當然往哪裡走,而在那時,巧克力、香煙等消費品則是好生活的象徵。而從1952年兩德分裂後,從拜仁州到波羅的海1400多公里的東西德邊界已經將兩個德國分離,因此唯一的途徑是通過西柏林這個西德的孤島逃往西德。

居於這種初衷,柏林牆確實也達到了抑制居民流向西德的目的,雖然仍然有人試圖通過柏林牆,但是代價是慘重的,據統計在分裂期間約有235多人喪命於這種穿越。同時還衍生出了有償幫助東德人民通過柏林牆逃往西德的生意,比如有通過地下通道方式進行運送,這些人販子當中有人還在德國統一後受到了政府表彰,引發了人販子和英雄的討論。尤其是在當下,歐盟一直聲討和打擊人販子將非洲難民通過地中海輸入歐盟,而這些所謂的有償幫助逃往西德的人販子乾的事情和當前這些蛇頭做的可能並沒有不同,一個被譴責,一個卻成了英雄。

當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東柏林人民湧進西柏林,柏林牆代表的壓制和不自由狀態被衝破。因此柏林牆的倒塌也被視為兩德統一和冷戰即將結束的標誌。


凡是牆我都喜歡,柏林牆,三八牆,厲害牆。牆阻風雨,更抵侵蝕,如果沒牆?我問你,你能自信嗎?


和中國長城沒有區別


柏林牆其實並不牛逼,只是一睹普通的牆,牛逼的是牆的兩邊是兩種不同社會形態的隔閡,牆很容易拆掉,但拆掉兩種意識形態的隔閡卻非常不容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