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周 / 文

在成年人的字典裏,嫉妒可不是一個好詞,因爲“嫉妒使人醜陋”。

所以,當孩子不加掩飾地表現出嫉妒情緒時,父母往往也會感到難以接受,甚至忍不住給孩子貼上小心眼、沒肚量的標籤。

萱萱媽就有這個苦惱。有一次,她帶着4歲的萱萱在鄰居家玩,無意中誇了鄰居家孩子的畫畫得特別棒,萱萱立刻就哭了起來。

她一直都不能接受自己媽媽誇別的小孩,也不能接受別的小孩比自己強。

“這孩子從小嫉妒心就這麼重,將來可怎麼辦?”萱萱媽十分擔憂。

類似的嫉妒在多子女家庭更爲常見,哪怕是再微小的“區別對待”,孩子都能敏銳地捕捉到,然後既傷心又憤怒地抗議:“這不公平。”

曾經有一位二胎媽媽跟我吐槽,說自己實在搞不定兩個孩子的“手足之爭”。

她已經夠小心翼翼地保證公平了,可還是不能讓兩個孩子都感到滿意,老大總是嫉妒老二得到的關注更多,老二也會嫉妒老大能做他做不到的事情。

在老二剛出生不久時,老大還曾趁家裏人不注意,把弟弟的奶瓶扔進了垃圾桶。

當時,這位媽媽正因爲家裏多了一個孩子而焦頭爛額,來不及細想孩子行爲背後的動機,就狠狠地痛罵了老大一頓,卻也就此埋下了兄弟倆日後更多的矛盾和衝突。

1

有些父母認爲孩子嫉妒心強是天生心眼小,還有些父母會責怪自己沒把孩子教好。

於是,當孩子表現出嫉妒時,他們就馬上啓動講道理模式,或是不停地指責孩子。

可惜這麼做一點用處都沒有,很多時候,孩子的嫉妒心反而變得更強了。

其實,有嫉妒心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正常的階段,父母不應該拿成年人的眼光和標準,直接給孩子定性。

嫉妒的背後,往往隱藏着孩子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如果你真的不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會輕易被嫉妒吞噬,那麼,你要做的不是給孩子貼標籤、更不是橫加指責,而是儘可能地滿足他的情感需要。

因爲前一種做法,只會讓孩子繼續陷在負面思維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強化嫉妒情緒。

而後一種做法,纔能有效地把孩子從負面情緒中拉出來,改變他對事情的認知。

孩子是弱小的,他的情感往往也很脆弱。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曾說,“孩子最大的恐懼是沒人愛、被遺棄,這是他們最害怕的地獄。

所以,孩子總是需要不停地向父母確認,他是被愛的,在父母心裏,他是最重要的。

這也是爲什麼當父母讚賞其他孩子時,孩子會嫉妒,因爲這是他本能的危機感。

“手足之爭”也是如此。

2

要怎麼幫助孩子走出嫉妒情緒的陰霾呢?

很簡單,不要爲自己的言行辯解,傾聽孩子的“控訴”,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愛,同時,引導他看見自己的優勢和獨特之處。

萱萱媽說,後來又有一次,當萱萱哭着質問她“你爲什麼要誇別人”時,她不再像之前那樣爲自己辯解,也沒有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而是摟着她,一直聽她說。

等到萱萱情緒宣泄得差不多了,她才說,“原來你這麼難過啊,你在擔心我覺得你不夠好”。

被說中心事的萱萱“哇——”的一聲哭得更厲害了。

萱萱媽一邊撫着萱萱的背,一邊跟她說,在自己眼裏萱萱都有哪些獨一無二的地方。

就這樣,以帶着尊重和理解的方式,萱萱媽幫孩子處理了幾次情緒後,她發現,孩子身上有了明顯的變化。

小姑娘變得自信開朗了很多,偶爾聽到大人誇讚其他小孩,也沒有那麼激烈的反應了。

其實這個辦法對於解決“手足之爭”也十分有效。

表面上看,孩子對“公平”問題總是斤斤計較,哪個孩子要是多吃了一顆糖,另一個孩子都會耿耿於懷,但其實說到底,還是對父母愛的試探。

孩子未必愛吃糖,他真正計較的也不一定就是那顆糖的事,他只是害怕父母愛另一個孩子比自己多。

所以,化解手足之間的嫉妒,最重要的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充分的、穩固的愛。

一個好辦法是,想辦法爲每個孩子分別安排與你單獨相處的時間,在這個二人時光裏,讓孩子感受到你全心全意的愛和關注。

請記得一定不要做比較,無論是家內還是家外 ,孩子之間都沒有可比性。

最後,請認真地告訴孩子,他永遠是你心裏獨一無二的存在。

- 作 者 -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