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中國支付產業的“航母”,正在以全新的面貌駛向遠方。

  經過前幾年的摸索和蓄力,以2017年末雲閃付APP的發佈爲標誌,銀聯“二次創業”全面發力,開啓了一場走向“大智雲移”的反擊戰。

  作爲這場反擊戰的第一個年頭,銀聯在去年初戰告捷,勢頭兇猛。

  1月22日,銀聯公佈,2018年銀聯網絡轉接交易金額首次突破百萬億大關,達120.4萬億元,同比增長28.1%。

  在宏觀經濟整體下行、居民消費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也從側面體現了中國支付產業的巨大潛力。

  與此同時,雲閃付APP、銀聯手機閃付、銀聯二維碼支付等移動支付方式快速普及,產品功能與場景建設持續完善,成爲新的業務亮點。

  另外,銀聯在國際化、科技創新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

  這是銀聯乘風破浪的一年,其目標則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平臺型綜合支付服務商”。

  在去年11月份的第七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銀聯董事長邵伏軍曾指出:“將銀聯升級爲全新的開放生態組織,無論是境內機構還是境外機構,國際卡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大機構還是小機構,在法律法規框架下,銀聯都願意積極合作、提供服務。”

  進擊移動端,雲閃付註冊用戶破億

  自成立以來,銀聯推動了銀行卡聯網通用的全面實現,締造了中國自主的銀行卡品牌,並在全球市場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果將上面這一切視爲銀聯第一次創業的戰績,那麼,在移動支付引發產業快速變革之際,銀聯進入了“二次創業”。

  眼下的市場格局看似固化,但並非如此。就像六七年前,沒有人覺得支付寶的統治地位會被微信支付輕易撼動。

  以“二次創業”爲契機,近年來銀聯持續發力移動支付創新,加速支付向移動端遷移的腳步,包括雲閃付APP、銀聯手機閃付(NFC)、銀聯二維碼支付等。

  與作爲通用工具的手機閃付和二維碼支付相比,雲閃付承載了銀聯爲銀行業打造自主入口的雄心。

  去年11月26日,雲閃付宣佈累計註冊用戶突破1億。最新數據顯示,雲閃付累計註冊用戶達到1.2億——相當於不到兩個月新增2000萬用戶。

  尤其在12月12日開啓的“銀聯補貼節”第一週裏,雲閃付APP交易筆數較去年同期增長518.4%,雲閃付APP躍升至蘋果App Store免費下載排行榜首位、熱門搜索排行榜首位,日均新增百萬註冊用戶。

  目前雲閃付APP已支持275家銀行的借記卡餘額查詢功能,支持116家銀行實現信用卡賬單查詢功能,成爲了名副其實的銀行業移動支付統一入口。

  爲了推動雲閃付的深入落地,銀聯在去年10月推出了雲閃付合作伙伴計劃,主要面向聚合服務商與地推服務商。銀聯還將推出雲閃付合作伙伴開放平臺,通過一站式、輕量化的接口模式使服務商快速接入,並實現專業能力的全面輸出。

  手機閃付方面,銀聯與包括華爲、蘋果、小米和三星在內的主流手機廠商達成了合作,目前支持銀聯手機閃付的非接受理終端超過1500萬臺。還有銀聯二維碼支付,去年全年,其交易筆數較去年同比增長近6倍。

  佈局十大場景,公交地鐵交易快速提升

  以雲閃付爲代表的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的逆勢增長,離不開銀聯在過去一年裏的場景建設。

  在2018年,銀聯持續推進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打造包括公交地鐵、交通罰沒、醫療健康、菜市場、公共繳費、校園、食堂、自助售貨、超市便利、餐飲等的“十大便民場景”。

  目前,雲閃付APP等銀聯移動支付已在90個城市公交、21個城市地鐵、1000多所高校校區、近6000所醫院、5萬多家藥店、8100餘家菜市場、超20萬家超市等各類便民場景實現受理,累計建成近千個示範商圈和1600餘個示範街區。

  這其中,各方對公交地鐵場景的爭奪已然白熱化,也是銀聯與微信支付、支付寶貼身搏鬥的一個重要戰場。

  這一次,銀聯當仁不讓,多種支付方式齊頭並進。去年全年,銀聯在公交地鐵領域的交易規模持續擴大,交易筆數較去年同比增長超3成,呈現快速提升態勢。

  在廣州、杭州、南京、天津等21個城市地鐵,越來越多用戶選擇通過銀聯手機閃付等銀聯移動支付產品實現快速過閘乘車;在上海、重慶、西安、鄭州等城市,銀聯乘車碼漸趨流行。

  隨着各地公交地鐵場景的接連落地,在全國形成示範效應和連鎖反應,輻射周邊地區。諸如在廣東,全省21個地市公交現已全部支持受理銀聯移動支付產品。

  另一個重點打造的場景是醫療健康,爲此銀聯打造了智慧醫療平臺、社保金融平臺以及電子健康卡平臺等三大平臺。

  據銀聯在11月6日公佈的數據,銀聯智慧醫療平臺已支持全國29個省、140餘個地市,合計約1500餘家醫院掛號就診,廣東、深圳等地區的53家醫院全流程診療服務也已上線,更有數百家醫院的全流程內容正在對接過程中。

  在銀聯的助力下,去年4月,人社部簽發全國第一張電子社保卡,青島、福州、成都等城市先試先行。

  針對以往一院一卡、卡內信息互不相通的問題,銀聯推出了儲存彙集居民的健康檔案、就診記錄的電子健康卡,目前該平臺已經建成運營。

  境外發卡破億,本地錢包落地四國

  作爲一家年輕的卡組織,銀聯以後發者的姿態,短短十餘年,將銀聯卡的受理網絡拓展到了全球各地,打破了VISA和萬事達等巨頭的壟斷。

  2018年,銀聯國際化乘勝追擊,還實現了本地錢包在境外四個國家的落地。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銀聯受理網絡已延伸至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逾5200萬商戶和260餘萬臺ATM。

  在擴大受理網絡的同時,銀聯還致力於推動銀聯卡的本地化發行。如今,境外已有5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銀聯卡,累計超過1億張。

  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成爲銀聯卡近年來新增發行的主要區域,累計發行銀聯卡超過3500萬張。其中,60餘個沿線市場可以使用銀聯卡,覆蓋超過570萬家商戶和近70萬臺ATM。

  除了銀聯卡的境外使用,銀聯移動支付服務也實現了在境外43個國家和地區的受理。

  目前,持卡人可在全球超1200萬臺POS終端使用銀聯手機閃付,也可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萬家商戶使用雲閃付APP進行掃碼支付,涵蓋“吃住行遊購娛”多種消費場景。

  以港澳地區爲例,如今港澳已有逾萬家商戶開通受理雲閃付APP掃碼支付。港澳居民不僅可以體驗銀聯二維碼支付,還可以享受管理各類銀聯卡賬戶、信用卡消費積分、內地話費充值等功能。

  同時,銀聯通過與合作機構推出或升級本地錢包,實現了移動支付產品在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四國的落地。

  銀聯國際還在去年推出了“移動支付綜合服務平臺”,境外商業銀行、商戶、手機廠商、第三方機構等可通過該平臺的API接口接入銀聯移動支付解決方案。

  科技銀聯,邁向“大智雲移”

  許多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銀聯,這家成立於2002年的公司,其實比BAT們還要更年輕。

  儘管銀聯是一家體制內的機構,但它並不缺乏創業和創新基因。

  恰恰相反,銀聯堪稱中國最早的金融科技公司。作爲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基礎設施,如果沒有強大的技術能力,不可能支撐起支付產業的突飛猛進。

  自成立以來,爲實現銀聯卡在境內境外的聯網通用,銀聯先後建成兩代轉接清算系統,銀聯二代系統在國內金融領域首創“雙活、主輔”的異地容災模式。

  爲更好地融合無卡、有卡支付通道,實現線上線下渠道的統一接入和服務,近年來銀聯進一步建成全渠道綜合支付服務平臺,面向產業多主體提供一站式支付解決方案。

  隨着全球迎來新一輪的IT信息技術革命,銀聯順應商業模式和產業革新,朝着包含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的“大智雲移”戰略邁進。

  在風險管理方面,銀聯通過整合銀行卡產業鏈及相關行業數據,基於人工智能搭建了應用效果國際領先的智能風險防控平臺,使得國內銀行卡欺詐損失率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

  爲推進受理市場建設,銀聯開展了智能化、輕量化受理終端創新工作,研發了無紙化簽名POS,以及集成NFC小額免密受理功能和二維碼主初掃功能的手機POS產品,完善移動支付產品體系。

  圍繞汽車出行場景開展車載支付研究,銀聯還與車企共同打造汽車出行場景解決方案,啓動了汽車支付平臺研發工作。

  另外,在生物識別技術研究方面,銀聯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研發了聲紋支付、刷臉支付等,通過對前沿科技的探索與應用豐富了支付形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