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范蠡和文種他們的形象和事迹簡單的說就是張良和蕭何,范蠡是張良,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文種是蕭何,填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

由於出身問題,范蠡剛到越國的時候是並不受勾踐重視的,文種似乎更受到勾踐的重用。

但是當吳王夫差擊敗勾踐後,他兩個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勾踐要去吳國給夫差當奴隸,勾踐原來想帶文種的,結果范蠡主動請纓:「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

勾踐在范蠡的勸說下,韜光養晦,潛心發育,迷惑夫差。慢慢積攢國力,終於一戰敗吳國。

擊敗吳國後,勾踐原本想效法夫差,放夫差一命,又是范蠡極力阻攔,逼迫夫差自殺。

越國滅吳後,與齊晉會盟,稱霸諸侯。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范蠡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在勾踐稱霸後迅速抽身,文種是他拉過來的,所以他也想把文種帶走,但是這位老朋友卻被權位所迷惑,最終身死。後世的張良也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二人不僅建功立業,還享受了生活。

至於說范蠡做沒做過齊國宰相,守仁君認為是沒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文人士子們,所追求的不過是功成名就、建功立業、一展所學,蘇秦張儀如此,商鞅吳起也是這樣,范蠡已經幫助越國稱霸,已經名垂青史了,而且他又不貪權,沒必要去趟齊國的渾水,而且當時時值春秋後期,齊國君權衰退,國內卿大夫互相兼并,正值亂局,在齊國當宰相比留在越國還要危險,范蠡怎麼可能去齊國呢?


范蠡離開勾踐其實是最明智的選擇。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縱觀歷史發展,為臣者如果功勞過高,智謀過深,總會讓當權者感到擔心。商鞅,韓信,白起,納蘭明珠,岳飛等等。都被最高權利者處死。而究其緣由就是功勞過高,而且可利用價值已經被壓榨乾凈。與這些後來者相比,范蠡是聰明和幸運的。他離開勾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范蠡知道勾踐復國後自己的作用被壓榨乾凈,已經喪失了自己最大的利用價值。

二:范蠡知道自己功勞過高,即使勾踐不會殺自己,也絕對不會讓他繼續統攬大局,而且極大可能會限制他的自由。

三:在爾虞我詐的鬥爭時代,勾踐已經見識過范蠡的權謀之術,並且也知道範蠡的計謀之深。因此,勾踐一定會防備范蠡。

另外我認為范蠡沒有當過齊國丞相。

首先,在史料記載中沒有范蠡當過齊國宰相的記載。其次,當時的齊國田家獨攬大權,也就是後來孟嘗公的家族,而且田家當時在齊國勢力極大,甚至要超過國君,因此范蠡當宰相的機會不大。最後,齊國和越國還是存在競爭關係的,一般情況下不會讓范蠡擔任宰相。


一,范蠡為何要離開稱霸後的勾踐?

范蠡跟隨越王勾踐二十餘年,盡心竭力為勾踐出謀化策,終於幫助越王勾踐圖霸成功。然而范蠡卻隱名埋姓離開了勾踐。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就在他給文種的信中。范蠡和文種是戰友,同為大夫,范蠡在離開勾踐後,曾給好友文種,勸他也快離開勾踐,說:勾踐這人的性格,只能與他共患難,不能與他同享樂。結果文種不聽勸告,知迷不悟,很快被勾踐賜死。

范蠡離開勾踐選擇是明智的,因為他懂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君臣相處之道。

二,范蠡沒當齊國宰相

范蠡離開勾踐隱名埋姓來到了齊國的陶地經商,他白手起家,靠智慧和誠信在幾年內創造了「三至千金,兩次散全」的商業奇蹟,成為後人的美談。


范蠡離開稱霸的勾踐之因:

首先,來看野史趣談:

一是因為二十多年勞心勞力,最終滅了吳,范蠡要與戀人西施享樂生活。而西施喜歡五湖風光,所以范蠡帶著西施退隱,居於西湖。

二是范蠡不喜奪權爭霸,報了勾踐知遇之恩後,喜歡賺錢的樂趣。於是先在齊國靠海吃飯,很快賺了千萬金。於是又搬到宋這個有利之地,靠著高深的算術和師傅計然所教的物時與物用的關係經商,很快又成了巨富。天下之大,對於財神似的人物,還有何樂趣呢,不如尋仙問道,再次泛舟五湖、歸隱山林吧。

其次,追解正史之因:

范蠡在越王勾踐成功復國後,離開了越國去了齊國,他寫信給好友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范蠡真的很會識人呀,文種最後真的被勾踐所殺。月滿則虧,勾踐這樣的君主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富貴,作為臣子功成後就該身退。范蠡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

那麼范蠡為何懂得這個道理的呢?因為范蠡不僅僅是個政治學家,經濟學家,他還是個道家學者。他將他的道家學說如「持盈者與天」、「時變因循」等理論,很好的運用在他的治國和經商過程中。他對事物的發展有著清醒的認識,並對自己的選擇勇於承擔後果。比如他在會稽之敗後,勸勾踐答應吳國任何條件以保性命,然後陪勾踐在吳為奴二十年;再比如說功成後隱居,退的毫不猶豫。傳言范蠡是老子的弟子,應該是信奉自然無為,自然會遵守天地間法則,懂得按照規律辦事。

這也許也是他離開勾踐的一個原因吧。

范蠡在齊國時,因為賢明能幹,被推舉為齊相。他感嘆治家能致千金,居官致於卿相,不是吉兆。所以他遣了家財,還了相印,迀居到宋地陶。


從史料記載,范蠡確實在勾踐復國成功後離開了越國去了齊國,但並未有記載,其在齊國擔任過宰相。

我們先看,范蠡為何要離開他跟隨勾踐一手創建的越國呢。據野史記載。范蠡在離開越國到達齊國後,給其好友文種寫信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范蠡走後不久,文種果然被越王所殺,可見范蠡的識人之准。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觀望歷史的發展,每朝每代的開國功臣有幾個達到了善終,如商鞅,如韓信,如納蘭明珠等等。范蠡明白這些人的死都是因為功高震主,而自己價值已經被榨光,未來的日子哪怕不被殺頭,也有被限制自由的危險。所以,不如離開越國,大好世界自有去處!

離開越國的范蠡來到了齊國,我們來說洗一下,為何范蠡在齊國沒有擔任宰相。范蠡沒有在齊國擔任宰相有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齊國不會允許一個外姓的人手握大權。眾所周知,齊國是田姓的天下,怎麼放心讓一個外姓人,手握大權,更何況還不是齊國人,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概念還是很濃的,一個人想在異國做官很難,更何況做高官。

再而言,我們都知道範蠡被尊為商人鼻祖,在離開越國後便開始經商,而且非常成功。一個明白政治場殘酷的人,離開政治場而在其它領域又非常成功,怎麼會再選擇去一個被猜忌的地方做官呢!


范氏深深地知道勾踐其人「只可以共富貴,不可以共患難」,范氏只有默默地離開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