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是太平天國主要將領,能征善戰。天京事變後,石達開收到洪秀全的猜忌,為了避免再次內亂,帥部"遠征",開疆報國。注意這裡是遠征不是出走,這點我們從石達開離開天京後前往安慶,一路張貼布告,表明「吾當遠征報國,待異日功成歸林,以表愚忠耳」,可以看出來。

石達開遠征後,很多將士分分加入,很快聚集了幾十萬人,成為太平天國一支重要力量。

有了石達開這麼優秀的將領,有了幾十萬的人馬,為什麼最後石達開在大渡河邊全軍覆沒呢?

我覺得有下面幾點:

第一,缺乏戰略規劃。

石達開雖然作戰勇猛,能打仗,但缺乏戰略規劃。從天京遠征後,先是想建立江浙根據地,接著又準備建立兩湖根據地,再接著又準備打到四川去,建立巴蜀根據地。但都是打一處,丟一處,打一城,丟一城。這樣就變成了流寇作戰,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

第二,沒有搞好和當地彝人的關係。

石達開到達大渡河時,為了過河給了當地彝族土司很多黃金,也許是清軍給了更多的好處,彝族土司把石達開的行蹤報告給了清軍,最終被清軍包圍。

第三,石達開沒有危機意識。

當時石達開的部隊已經有一萬人渡過大渡河,這個時候石達開的小妾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石達開認為這是天降福子,於是下令渡河的部隊又渡過來,然後為兒子大擺筵席慶生3天。正是這3天時間葬送了石達開,這3天時間內,天降暴雨,河水暴漲,部隊無法渡河。清軍也及時趕到,在河對岸列陣布防。

最終石達開所部在清軍和彝族土司包圍下,突圍無望。石達開為保全所部性命,向清軍投降,清軍背信棄義,將投降太平軍全部殺死,石達開也被凌遲處死。

後來紅軍長征時,在渡大渡河時,吸取了石達開的教訓,為取得彝族土司信任和彝族土司歃血為盟,同時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完成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壯舉。


原因是多方面的

1.發展方向有問題。放棄了與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呼應,孤軍到大渡河,容易導致失敗。

2.行進速度過於緩慢。石達開在將過大渡河時,媳婦生孩子,放慢了行軍速度,不像紅軍和國民黨軍賽跑,搶度大渡河。

3.清軍力量比較強大。國民黨軍閥比較多,門派比較多,執行委員長命令可能打折扣,清軍是統一指揮的,力量比較強大。

4.石達開沒有建立根據地。石達開作戰是流寇式的,沒有根據地,得不到有力支持,不利於長期作戰,力量只會越來越小。


石達開過了大渡河又如何?終究是英雄末路,難道最終失敗的結局!

太平天國運動作為清末影響最為廣泛的一場起義,其影響了清末後來幾十年的格局。

這場起義只能用「稀里糊塗」四個字來形容,因為洪秀全起義之後,突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幹嘛了。

起先洪秀全是要搞什麼拜上帝教,推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還要平均地權。

但是到最後他發現若是人人平等,那他算什麼?豈不是他的身份就過意不去了。

於是洪秀全又搞出了不少教義,使得他的地位不被撼動,同時又利用拜上帝教來發展隊伍。

到最後就是太平軍燒毀寺廟,殺和尚,把異教徒視為是自己的敵人。對內則尊天父洪秀全為神!

然而到達南京之後,洪秀全覺得管理國家不像是管理一個宗教,索性他就縮在了安樂窩裡。

大事小事全部交給了楊秀清,這才導致了太平天國內部開始分化,這對於這個本就鬆散的組織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噩夢。

石達開在這種情況之下被密詔回天京,然後參與了對東王楊秀清的誅殺,但是這卻讓石達開警醒了。

因為石達開發現,太平天國已經完完全全開始腐化了,尤其是洪秀全的不思進取,使得石達開失望不已。

加上後來洪秀全對石達開的懷疑,使得石達開負氣出走,帶領著自己的部隊和一些願意跟隨的百姓。

石達開帶領的三十萬人,其中至少有二十萬是百姓,這些百姓願意跟著他,其實也是被太平天國的橫徵暴斂給逼急了。

帶著百姓上路,雖然說是石達開仁義的表現,但是這十分不明智,也使得石達開行軍速度慢了下來。

石達開打算攻取四川,以圖日後東山再起,但是沒能急速行軍,在清軍沒做防備的情況下攻取四川。

等到清軍做好準備之後,一切都晚了,或者說這本來就是一條沒有意義的路,無論走多快,清軍都能事先做好準備。

大渡河過與不過,其實對於石達開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在當時的情況之下,他能做的就是想清軍投降,以保全自己的部下。

石達開被凌遲處死的時候,一聲都沒有哼出來,極大的震撼了圍觀的百姓。可能那便是漢人的鐵骨錚錚了吧!


內外交困,時運不濟!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身死軍滅,我認為都是他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自從石達開離開天京以後,自身方寸大亂,漫無目的,四處流竄。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大失水準,令人大失所望,直覺得石達開單幹以來,就象變了一個人似的。

首先,政治目標不明確,無法號召人心。

既然石達開已經與洪秀全決裂,就應當自樹一幟,另立國號,讓追隨自己的將士們為了將來成為新朝開國元勛而心情激奮,從而努力作戰,開疆拓土。可是石達開卻公開宣稱自己仍然忠於太平天國,是太平天國忠誠的臣子。那麼,你既然是天國的忠臣,為什麼又拉著大批精兵良將,斷然離開天國的主戰場,連近在咫尺的九江都不救援,陷天國局勢於危境之中,置勇將林啟榮等將士於死地。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其次,石達開領軍作戰,一貫取巧,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死精神。

石達開打仗,歷來缺少決死一戰的勇氣,總是想打巧仗。因此,逢有守敵的城池,從來不願強攻,只是圍困。而援敵一到,兩面夾擊,石達開每每大敗而去。長此以往,連地方一般地主武裝碰到石達開,都要耀武揚威地欺負他一下。

第三,離開天京、單幹以後,石達開從未能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總是東奔西走,到處流竄。

追隨石達開的將士們(還有隨軍的家屬)長期奔泊,經常打仗(還多是敗仗),無法休整,困頓不堪。最後,大部分將士都對石達開絕望了。

第四,石達開作為三軍統帥,後期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常常宣稱要「歸隱山林」。這讓追隨他的將士情何以堪?我們跟著你,滿心想著要建功立業,過上幸福生活。結果呢,半道上你想鑽到深山老林去修行,撇下我們怎麼辦?

於是乎,很多身經百戰的將士們聽膩了石達開的悲觀言論,紛紛離他而去,返回天京,重回天國主戰場了。

因此,兵敗大渡河前夕,石達開所部軍心不振,老將士不多,戰鬥力不強,這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石達開從來沒有身臨絕境、拚死力戰的膽略勇氣,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石達開作為太平天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至定都南京最盛和清朝半壁江山做出重大貢獻的核心人物之一,個人軍事才能出眾但是政治方面有所欠缺。在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中引起洪秀全猜忌才出有,但是他確沒有洪秀全利用上帝教來擴充實力的號召力,選擇加上個人選擇戰略發展方向的錯誤導致重大失敗,直至覆滅!


原因多方面,關鍵是過大渡河沒抓緊……結果發大水過不去;或多或少有點天命因素


天時地利人和,只有人和是不行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