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不為趙氏的原因

(圖片來自網路,有修改,如若有侵犯之處,請聯繫,立刻刪掉)

能發出這樣問題的人,也是有問題有過研究或思考的。

秦與趙都是上古嬴姓後人。商末之時,飛廉(亦作蜚廉,本文統稱飛廉)與其長子惡來助紂抗周被殺(也有說飛廉是自殺死於霍太山,不受周誅),飛廉其族成為了無姓的奴隸(不然也不會有秦非子復嬴姓一說)。飛廉共生二子,長子惡來(一作惡來革),次子季勝。在周朝初期,不論是惡來後人還是季勝後人,都是周朝統治者的奴隸,沒有姓氏,只能稱名字。在此要說的一點是,史書上沒有季勝於早年投降周人頗有富貴一說,造父是周王車夫,非子是周王馬夫,都是底層奴僕。

傳說,周穆王西訪西王母樂不思蜀之時,國內有徐匪王發動叛亂,造父為周王駕車東歸日行千里,終於平定叛亂,周王以造父有功,封其於趙城,故姓趙氏。所要注意的是,趙氏自造父得氏開始,自始至終也沒得到周朝統治者授予恢復嬴姓的繼承權和使用權。所以說,基本可以肯定,現代趙氏大多是造父後人,沒有嬴姓繼承權,雖然可以說趙氏為嬴姓之後,但不能稱嬴姓趙氏就是源於此。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群已無姓氏的奴隸翻身終於迎來了農奴把歌唱時刻。季勝後人算是出頭了,終於有了自己的「氏」。作為季勝哥哥惡來的後人,也恬不知恥的跟著姓趙氏。這就是所言的秦為趙氏的開頭。但有一點,作為正統趙氏族人,應該是看不起惡來後人的,或是為了要跟這些抗周的反革命分子劃清界限,惡來後人離奇的從蒙趙城跑到了西邊的犾丘深山去了。

惡來之系傳到大駱時就是周孝王時期,大駱有滴長子成(可稱趙成),和非子。非子受命為周孝王養馬,馬大蕃息,隨功周。周孝王想讓非子繼承大駱滴嗣,被成的外公申侯威脅,隨封非子於秦谷。非子封秦後,不論是依據周朝的宗法制還是依據受土為氏的傳統,秦非子都沒里由再與成爭搶「趙氏」所在的地方。秦的光榮由此開始,非子不止得到了秦地,周天子還賜予了秦非子這一支嬴姓祭祀權,以此從趙氏偏宗、小宗搖身一變成為了嬴姓所有衍生氏的大宗主。非子至此刻就改稱秦嬴,與趙氏划出了完美的句號。是故,秦嬴之後,為嬴姓大宗主,擁有嬴姓繼承權和使用權,故秦以嬴為姓,以嬴為氏(或以秦為氏)沒有任何問題。秦趙雖然說是同宗同源,但是不同氏。所以秦能稱嬴某某,趙不能,也不配。

以上為本人對秦趙姓氏的個人見解,不等同主流觀點。秦為趙氏論也有一定依據,但爭議較大,如果趙氏倫有更多的出土文物來證實,也是可以改變本人對秦趙姓氏的見解的。

延伸:

現代趙氏中,有個別居心不良的人以秦始皇帝為趙正為由,將整個秦國王室姓氏都改稱趙某某,實為爭祖行為,令人不恥。前些時候在百度中看到趙氏人直接將秦始皇改成趙始皇,不知道是對自身先祖文化的不自信還是對史實最基本的尊重,這種行為令人髮指。兩千多年來,嬴秦國朝被歷代所抹黑,在這個時期內沒有任何一支趙氏族人會說秦始皇是趙家人(秦氏卻在這方面堅信自己是嬴秦後人,並得到了歷朝歷代的認可),到了近現代,秦始皇的偉大得到了國人的認可,趙氏就來爭祖宗了,想想也可笑。可以肯定的是,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說,現代趙氏中,沒有任何一支趙氏是出自嬴秦一系的,就算秦始皇姓趙,也與趙家人沒任何關係。嬴秦系後,在秦王朝滅亡後多改成了秦氏、寅氏、銀氏、營氏等姓氏,到了明朝末年,嬴啟高奉詔複姓嬴氏(也有一些不是啟高之後的嬴氏),與嬴秦滅國亡姓相隔1000多年。


始皇帝和趙武靈王確實都是嬴姓趙氏,這一點題主說得沒錯。。

始皇帝名字嬴政也不算錯,嚴格來說喊趙政更對,史上記載裡面也有這麼寫的,為啥趙政沒有嬴政用的多?個人猜度原因是,本來趙是贏的分支,而且是贏姓裡面的更有地位的分支,但是秦國獲得天下,後來居上,就不願意承認自己原來的趙氏,而且統一過程中還滅了本家趙國,更不想承認了,乾脆回到嬴姓得了。

至於趙雍不叫贏雍,這個簡單了,趙比贏高貴,當然趙雍。

~~~~~

再簡單解釋一下嬴姓趙氏的意思,以及趙和嬴的關係: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

贏是姓,比較古老,始於顓頊後代伯益,舜賜以嬴姓。。。

趙氏,完整說是嬴姓趙氏,始於西周造父,嬴姓後人。造父是周穆王的車夫,在周穆王會西王母時,徐偃王造反,造父為穆王日馳千里馬,返回鎮壓徐偃王,立功,得封地賜趙,由此為趙氏。

趙氏是嬴姓的分支,範圍更小,地位更高。嬴政和趙雍都是嬴姓趙氏,但趙雍是正宗的趙氏後人,而嬴政那一支是皋陶後代的另一分支,趙氏得到封地後,嬴政的祖先大幾前往依附,因為他們只有姓沒有氏,而那時代氏更有地位,他們也就同樣稱為趙氏,後來傳到了非子~大概是他,又獨立出來,養馬立功成為周國附庸,再一步步建國,乃至統一天下。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意思就是說姓是一個宗族的標誌,指的是來源於同一祖先的一群人,是血緣關係的象徵。一般來講非常穩定,不會發生變更。

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意思是氏是姓的分支,古代人因為封邑、官職的改變,氏可能也會發生改變,它標誌著同一宗族下面不同的子孫。

夏商周以前,只有男子才可以有姓,女子只能冠氏,到了秦漢,姓氏才合二為一。

按照這個規則,趙武靈王生活在戰國時代,應該叫嬴雍,而秦始皇嬴政生活在戰國末期,秦朝的創立者,可以叫趙政,也可以叫嬴政。

之所以趙武靈王叫趙雍,秦始皇叫嬴政,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原因:

一、趙雍

1.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君王,叫趙武靈王,而不是嬴武靈王,是為了識別方便,讓人光憑名字就可以聯想到,這個君王是趙國國君,而不用絞盡腦汁思考:「這人是哪國人來著?」

二、嬴政

1、嬴政是秦國人,同時期也存在一個叫趙國的國家,秦始皇正是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國君對外稱趙武靈王、趙惠王等,如果秦始皇再叫趙政,很容易引人誤解,以為其是趙國王室的人。

2.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霸氣勇武、威嚴暴躁的皇帝,所以秦始皇嬴政比秦始皇趙政哪個叫起來更加霸氣側漏?當時是嬴政了,一統七國當然是最後的「嬴」家啦!


這個問題其實被作者自己回答了,按照戰國時代的傳統,嬴政實際上就叫做趙政,趙國的君主只能叫做趙雍而不能叫做贏雍。

在春秋戰國時代,姓氏是分開的,所謂的姓以別婚姻,氏以別貴賤。因此,在當時女子用姓以別婚姻,男子稱氏以別貴賤。

比如說前一段很火的羋月傳,羋就是姓,是楚國王族之姓,同時屈原也是出自於楚國王族,是楚王熊通的後人,但是沒人叫他羋原,因為他的先人封到了屈地,按照當時傳統就以屈為氏,屈原也就叫屈原不叫羋原。

始皇帝嬴政也是如此,趙國,秦國王族本來源出一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惡來。都是嬴姓趙氏,在湖北曾挖出了一批記錄先秦歷史竹簡,其中有一章就叫做《趙政書》,記述始皇帝的生平,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在當時始皇帝實際上叫做趙政。

但是稱呼始皇帝叫做贏政錯了么,其實也不錯,為什麼,就像周天子一家,因為分封制,在姬姓的下面出現了很多氏家。比如說魏國王族魏氏,韓國王族韓氏,他們都是姬姓子孫。稱呼他們都叫做魏某某,或者韓某某了,但是周天子一系的男性,因為是本家大宗,作為頂配的存在,所以他們一直被稱作姬某某是沒問題的。

而始皇帝在消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就變成了贏姓的本家大宗,因此稱他為贏政也算合理。


這問題問得厲害了!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因為嬴姓祭祀權被周天子封給秦非子這一支了,造父這一支沒有嬴姓祭祀權,因功封於趙城,稱趙氏。秦趙同宗同源,但是不同氏。什麼趙政、呂政都是六國舊貴族對始皇帝的污衊


本來就是趙政趙雍啊,叫嬴政的都是沒文化的


姓是指有功以後皇家賜的,氏是指分封食邑吃飯祭祀的地方。嬴姓是舜帝賜的,那個地方叫嬴,所以是嬴氏。後來周孝王又把秦邑給了他家,.號曰秦嬴。所以秦始皇嬴姓趙氏是錯誤說法。始皇出生在趙國邯鄲,那時他是趙國百姓,所以叫趙政。後來回秦國當了秦王,他食邑和祭祀都是嬴氏。所以秦始皇是嬴氏不是趙氏。


本來就是叫趙政啊,先秦男子稱氏,秦始皇是嬴姓趙氏,所以叫趙政


氏是母系氏族的,姓是父系氏族的,也就是說,氏族一樣是母系排下來的,像有窮氏,軒轅氏,都是母系氏族的部落,後來過度到父系氏族,就開始有姓了,跟父姓,來自一個部落的通常氏族一樣,但是不是一個爸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