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D.Q

“If god made butter, it would taste exactly like bone marrow.”

如果上帝制作黃油,它將會嚐起來和骨髓的味道一樣。

美國名廚安東尼·伯爾頓(Anthony Bourdain)曾這麼表達他對骨髓這種食材的喜愛。

骨髓最早出現在人類食譜,可以回溯至更新世或更早的上新世(約300萬年前)。

每 100 克的骨髓中,約含 84 克脂肪,7 克蛋白質,提供 768 千卡的能量。此外,骨髓裏還含有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素,可以說是營養寶庫。

在越南,牛骨髓常用作湯底;在印度尼西亞,骨髓常被煮成湯或咖喱菜;牛肉骨髓也是意大利菜 ossobuco(紅燒小牛肉小腿)的主要食材;在中國,豬脛骨常用於製作慢火靚湯,湯完成製作後,用筷子舀出骨髓以食用,在一些餐廳,還配有專用於取食骨髓的吸管,讓饕客可以放情享受煮熟的豬脛骨。

(圖:意大利菜品ossobuco。圖片來源:Wikipedia)

然而除了美味,最近科學家還發現,食用骨髓,在人類大腦進化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耶魯大學人類學家傑西卡·湯普森 (Jessica Thompson) 說:“我們的祖先可能在 400 萬年前就開始嘗試食用脂肪,這解釋了爲什麼我們現在這麼渴望它的原因,”,在卡路里貧瘠的野外,考古學家發現,屍體長骨中存留的骨髓 “可能爲人類祖先提供了引發進化所需的優勢。”

01

///

更聰明的人類,源於更大的大腦

人類祖先在距今約200 萬年前,開始進化出更大的大腦和身體,雖然在最近 3 萬年,智人的體型和大腦均略有下降,但大腦占身體的比例卻從未下降。

(圖:不同人類祖先的腦化石顱內體積與地質年齡的關係。圖片來源: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同時,大腦是對能量十分敏感的器官。成人大腦維持基礎功能所需的能量,可佔據基礎代謝率的20%-25%,但大腦的重量,卻只佔身體的 2%。

這個現象在兒童身上更明顯。4.2歲-4.4歲的兒童,他們大腦消耗的能量,甚至可達到基礎代謝率的66%

人類能從其他靈長類動物中脫穎而出,主要是因爲我們進化出了靈長類動物中最大的大腦最多的神經元。與猩猩和大猩猩相比,人類大腦神經元是這些動物大腦的整整 3 倍,而猩猩和黑猩猩的大腦容量,在靈長類動物排名 No.2。

想要進化出如此耗能的大腦,首先就要有能提供足夠能量的飲食。如果人類祖先無法尋覓到足夠 高能量 的食物,那麼就難以平衡日常的高能耗,更遑論進化出讓人類更聰明的大腦。

02

///

人類大腦進化,食用骨髓功不可沒

爲什麼人類能在靈長類中脫穎而出,擁有 3 倍以上的神經元數量?

600 萬年前,非洲人類祖先(也就是我們的祖先),很可能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有着同樣依賴植物的食譜。

在非洲森林和稀樹草原環境中,黑猩猩主要以水果、植物葉片、花、樹皮、堅果和昆蟲爲主食,動物性食物,平均只佔黑猩猩飲食的 3% 左右。也就是說,在黑猩猩的食譜中,很難獲得脂肪和蛋白質。

(圖片來源:Pixabay)

而人類祖先則比較幸運,因爲他們可以喫肉。

一些化石證據顯示,人類祖先不僅捕食比自己體積小的動物,還會獵殺體型比自己大得多的動物如大象、犀牛和長頸鹿

這不僅得益於人類祖先懂得打磨和使用工具,提高了狩獵成功率,同時也得益於人類祖先發現如何取火。

一方面,可以爲人類祖先提供溫暖和光源,讓他們在寒冷季節、或是晚上仍然可以活動;另一方面,火可以被用來加熱食物,讓肉類更好消化,同時加熱還可以去除一些食物中的寄生蟲,降低了中毒和患病的可能,使人類的食物更安全。

但是,人類祖先是如何從以植物爲主類似黑猩猩的飲食,轉變成以動物性飲食爲主的狩獵者飲食的?這中間可能存在一個一直以來被研究者忽略的過渡時期。

最初想要獲得更高能量飲食的人類祖先,或許和黑猩猩一樣,沒有那麼大的腦容量,也不太會使用工具,他們想要存活下來,但又不能正面和大型食肉動物爭奪食物。

於是這些人類祖先,在危險的食肉動物享用過美味後,拿起一些稍微趁手的岩石,敲碎剩下的骨頭,從此發現了骨髓的祕密。

(圖:骨化石,其骨髓腔中有晶體生長。圖片來源:耶魯大學)

這個猜想是很合理的。在野生環境中,其他動物很難接觸到骨髓。砸碎骨頭所需的工具,也不難尋找,更無需複雜的加工。而如果人類祖先和其他體型相當的動物一樣喫低熱量的食物,那麼他們每天就要花上至少 10 個小時來消化,也根本負擔不起一顆極度耗能的大腦

“骨頭就像一個容器一樣,將骨髓密封,防止細菌滋生。”湯普森說。所以儘管人類祖先還不懂得用火,喫骨髓也不會增加細菌滋生所帶來的疾病風險。

而這個尋找骨髓的動作,或許還激發了後續人類祖先進一步打磨工具的靈感,一步步從清道夫的角色,轉換成狩獵者的角色。

發表在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雜誌的研究指出:敲碎骨頭尋找骨髓的過程,在人類雙手進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雖然人類祖先參與了不同工具製作和使用的相關活動,如砸開堅果、切肉、敲碎骨骼或打磨石器,但這些行爲,對人類手部解剖結構的影響並不完全相同。

研究發現,獲取骨髓是所有行爲中,需要最大壓力的。因此在人類雙手結構進化過程中,顯得最爲重要。

03

///

脂肪——大腦進化的助推器

此外,湯普森和他的同事還認爲,相比於先前「以肉爲中心」的人類進化範式假設,由骨髓飲食引出的「以脂肪爲中心」的假設,看起來更合理。

*範式(paradigm)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Thomas Kuhn)提出,指的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等的集合。

這是因爲,野生動物的肉太瘦,消化這些瘦肉中的蛋白質,所能獲得的能量,或許還不足以抵消消化過程中帶來的能量消耗。

這個看法在過去曾經得到部分證實。

早期北極探險家剛到北極時,曾嘗試依賴兔肉生存,但後來集體出現了"兔子飢餓症"。相較於牛肉、羊肉、豬肉含 30% 左右的脂肪,兔子肉僅含 8.7% 的脂肪,然而大量食用富含蛋白質的兔肉,卻引起頭痛、乏力、視力模糊等各種不適。

事實上,在沒有良好脂肪來源的情況下喫瘦肉可能會導致蛋白質中毒或急性消化不良。

耶魯大學教授湯普森由此認爲,喫肉作爲促進大腦進化的途徑,並不完全合理。

此外,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腦化學,與人類營養研究所創始人兼主任麥克·克勞福德(Michael Crawford)也支持,脂肪是人類大腦進化核心的觀點。

他還認爲,來自海鮮中的omega-3 脂肪酸,是促進人類大腦進化的關鍵脂肪。omega-3 脂肪酸是一類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最重要的 3 種分別爲alpha-亞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第一種 ALA 屬於植物性 omega-3 脂肪酸,常見於海藻、亞麻仁中,後面兩種常見於海洋動物,如三文魚、秋刀魚、青花魚等。

除了陸生生物的骨髓,人類祖先還把目光投在烏龜、魚等水生生物上。

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的論文指出,土耳其人在距今約 190 萬年前,曾從鱷魚和烏龜的屍體中覓食。

這些海洋生物提供大量的 omega-3 脂肪酸,同時這些脂肪酸也存在於大型動物的肉和腦組織中。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人類學家特蕾莎·斯蒂爾(Teresa Steele)認爲:

長鏈不飽和脂肪酸是大腦發育所必須的營養。在這個時期(距今 190 萬年前),我們確實看到了大腦尺寸的擴大,所以這裏也許存在着某種關係。”

雖然「脂肪促進大腦進化」的相關理論,在目前爲止仍然處於猜想與推論階段,研究者希望,後續考古學家能發現更多能支持這個觀點的化石證據。

不過,如果你想嚐嚐骨髓的美味,不妨今晚就試試看伯爾頓的這道烤骨髓菜譜。

(圖:烤骨髓歐芹沙拉。圖片來源:My Last Supper kitchen)

材料

12 個 7.5 釐米的小牛骨髓

1 束扁葉歐芹,切碎

2 個洋蔥,去皮切成薄片

2 勺(30 g)酸豆

2勺(30 ml)初榨橄欖油

1個檸檬

粗海鹽

黑胡椒

製作過程

1.將骨髓放入烤盤中,在 230°C 烤箱中烘烤約 20 分鐘,可依據骨骼情況適當調整烘烤時間。

2.將切好的歐芹、洋蔥和酸豆混勻,加入鹽、胡椒、橄欖油和檸檬汁製成沙拉。

- end -

參考資料

[1]https://news.yale.edu/2019/02/05/taste-fat-may-have-made-us-human-says-study

[2]https://yaledailynews.com/blog/2019/02/19/new-yale-study-claims-human-ancestors-chose-fat-not-meat/

[3]Thompson, J. C., Carvalho, S. C., Marean, C. W., & Alemseged, Z. (2018). Origins of the human predatory pattern: The transition to large animal exploitation by early hominins. Current Anthropology.

[4]Hublin, J. J., Neubauer, S., & Gunz, P. (2015). Brain ontogeny and life history in Pleistocene homini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0(1663), 20140062.

[5]Fonseca-Azevedo, K., & Herculano-Houzel, S. (2012). Metabolic constraint imposes tradeoff between body size and number of brain neurons in human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45), 18571-18576.

[6]https://www.americanscientist.org/article/meat-eating-among-the-earliest-humans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9%E6%9C%9F%E4%BA%BA%E7%B1%BB%E5%AF%B9%E7%81%AB%E7%9A%84%E4%BD%BF%E7%94%A8

[8]Williams-Hatala, E. M., Hatala, K. G., Gordon, M., Key, A., Kasper, M., & Kivell, T. L. (2018). The manual pressures of stone tool behavio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 hand.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119, 14-26.

[9]Braun, D. R., Harris, J. W., Levin, N. E., McCoy, J. T., Herries, A. I., Bamford, M. K., ... & Kibunjia, M. (2010). Early hominin diet included diverse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animals 1.95 Ma in East Turkana, Keny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22), 10002-10007.

[10]http://evolvinghealthscience.blogspot.com/2010/12/how-diet-shaped-human-evolution.html

[11]https://cosmosmagazine.com/biology/fat-frenzy-did-an-early-taste-for-bone-marrow-fuel-hominin-brain-development

[12]https://www.mylastsupper.com/recipes/2017/7/anthony-bourdains-roast-bone-marrow-and-parsley-sala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