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侯潤芳)“我國商品期貨已經連續9年在全球排名第一,國際影響力有所增加。但由於開放度不夠,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期貨市場的限制很多。因此,我國期貨市場形成的定價,國際上不認,這種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定價影響力和中國作爲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匹配。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讓全球都來參與我國期貨市場交易,形成大宗商品的主場交易,建立和形成國際大宗商品定價中心纔有希望。”

  昨日,在CF40主辦的孫冶方悅讀會第12期上,證監會原副主席姜洋作了以上表示,他認爲,改革要深化,需要大力發展期貨市場。

  姜洋說,2018年,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對境外投資者開放已有1年,收到的評價很正面,也已對國際原油的定價體系產生了一些影響。如果中國正在上市交易的50多個大宗商品有一半的合約能夠讓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期貨市場形成的大宗商品定價就可能成爲全球大宗商品貿易的定價基準,中國市場的規則就能融入世界,參與國際治理。

  “應該借鑑美國等國家發展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經驗,興利除弊,加快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及法治化、國際化建設。要抓住有利時機,利用我國改革開放形成的綜合經濟國力,建立以本土期貨交易所爲主的國際化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形成大宗商品國際貿易的定價基準,參與國際市場相關規則制度的制定,儘快形成自己的軟實力。”姜洋建議。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程波 校對 付春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