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對國家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是對我國國情農情、城鄉關系的科學把握,亦是對統籌城鄉發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繼承和升華,具有重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國研視點

金三林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整體框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對國家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是對我國國情農情、城鄉關系的科學把握,亦是對統籌城鄉發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繼承和升華,具有重大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客觀需要

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在農村,難點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短板仍然在農村,難點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我國鄉村常住人口還有5.64億,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仍會有約4億人居住在鄉村;即使到2050年,依然有幾億人居住在鄉村。如果不進一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鎮化的虹吸效應會讓鄉村一步步走向衰落,這數億人就不可能同步實現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就無法實現,整個國家也無法實現全面現代化。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城鄉二元問題,釋放鄉村活力的迫切要求

新內地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從城市看,以城帶鄉的功能還不強。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戶籍制度以及依附於其上的二元福利制度,阻礙了農民市民化進程,數億農民工徘徊於城鄉之間,半拉子城鎮化、不徹底的轉移,不僅影響城鎮化健康發展,也影響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阻礙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農業比較效益長期處在較低水平,進而又將優質要素資源不斷擠出鄉村,影響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鄉村看,活力沒有充分發揮。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在制度層面取得積極進展,但服務水平和質量仍然較低;鄉村基礎設施落後,污水處理普及率還很低,無害化衞生廁所普及率也不高,城鄉人居環境差距還很大;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還處於試點階段,人、地、錢總體上還處於從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狀態,導致鄉村嚴重“失血”、活力不足。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制度和政策。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尊重鄉村發展規律,認識鄉村價值的必然結果

在傳統觀念中,鄉村是農業生產之地、農民生活之地。但從國際經驗來看,鄉村是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鄉村的價值和功能是會變化的,會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西方社會對於鄉村價值的認知,總體遵循着從“生產主義”到“後生產主義”再到“多功能鄉村”的演化路徑。總體來看,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對生態、文化產品的需求會快速增長;城鎮化發展到達一定水平後,鄉村的稀缺性會日益顯現;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後,農業和鄉村的多種功能得以發揮。內地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政治功能日益顯現。鄉村是涉農二三產業的發展載體,也在成為一些高科技產業的新發展空間,能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開闢新領域。鄉村是生態產品的主要供給者,能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鄉村有數億人口居住,具有龐大的傳統治理資源,能為整個社會和諧穩定、有效治理髮揮巨大作用。鄉村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承地,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鄉村文化關系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維系。億萬農民對內地革命、建設、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鄉村是我們黨最穩定、最牢固的執政基礎,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必須科學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全面認知和充分發揮新時代鄉村的價值和功能,不僅要補鄉村的短板,更要揚鄉村的長處,實現城鄉功能互補、融合發展。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有助於克服城市中心主義和民粹鄉村主義的影響,增強“四化同步”的理論自覺

目前,我國社會存在兩種影響較大的思潮,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城鄉關系。一種是城市中心主義,這一思潮認為城市是先進的、農村是落後的,城鎮化水平提高了、農民進城了,“三農”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其不僅主張通過“非農化”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還主張用城市來改造鄉村,用城市規劃、理念來指導鄉村建設。在這一思潮的影響下,很多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城市和工業優先的思想認識,在工作部署、資源配置、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面對農業和農村支持不足。另一種思潮是“民粹”鄉村主義,其在社會文化上主張鄉村的價值,在經濟上主張小農的合理性、高效性,反對將鄉村作為發展的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對城市對鄉村的“侵蝕”,反對鄉村開放。這兩種思想都有片面性,而城鄉融合發展強調城市和鄉村各有自身的價值和功能,應在保持城鄉各自特色基礎上實現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樹立和踐行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就會避免重視一頭、輕視另一頭的情況,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

新內地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鄉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2018年,我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處於中上收入國家行列,並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我國城鎮化率接近60%,已經成為以城市人口為主的國家,城鎮化水平還在繼續提升;城鄉二元體制不斷破除,城鄉互動更加密切。我國城鄉關系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正在進入城鄉融合發展的加速期。新時期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堅持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為主線,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進一步完善政策舉措,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實施路徑,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內地經濟時報,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主辦的一份綜合性經濟類日報。依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強大的科研和信息支持,致力於為內地和世界讀者提供前導性、客觀性、國際性的高端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