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的銅豌豆」,語出關漢卿,這顆豌豆蹦躂了幾百年,端的是熱血男兒的堅定氣節。其實不然,在元朝俚語中,銅豌豆是「嫖客」的意思,關漢卿先生的形象要有沒有頓時鮮明起來?

關漢卿,「元曲四大家」之首,創作形式多樣,以雜劇居多,共67部,現存18部,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竇娥冤》。他還寫了數量可觀的歷史劇,其中代表作有《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

另外,關漢卿創作了40餘首小令、10餘首套數,其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不過相比作品的流傳,關漢卿本人的記載少之又少。

出生地不定,關漢卿被三方爭搶

《錄鬼簿》中將關漢卿排在「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於世者」第一位,但關於他的附註卻是隻言片語:「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大都人,京城人士。

《平史類編》中關於關漢卿的籍貫部分標註為:「關漢卿,解州人。」解州,今屬山西地帶。而乾隆時期《祁州舊志》和《祁州志》卻斷言關漢卿來自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地點詳盡,讓人無法辨別真偽。

三種說法都有各自史料支撐,均不能說服彼此,索性彼此各退一步,業界現在公認一個說法,「關漢卿,祁州伍仁村人,祖籍解州,生平重要的戲劇活動均在大都,最後回到伍仁村故里,終於此。」

生卒年不詳,關漢卿差點成了金朝遺民

好不容易籍貫商量了一個稍圓滿的說法,但在生卒年上又犯了難。明朝蔣一葵《堯山堂外紀》中有記載:「關漢卿,號己齋叟,大都人。金末為太醫院尹,金亡不仕」。持這種說法有鄭振鐸、趙萬里等人,他們認為關漢卿是金朝遺民,並且職業曾是太醫,金朝亡國後不再做官,以替戲班寫劇本謀生。

此種說法遭到了胡適等人的竭力反對,「我們必須承認關漢卿是死在十四世紀初的人,上距金亡已七八十年,他決不是金源遺老,也決不是『大金優諫』……」

兩種說法爭執不休,後來有人甚至提出了「大小關漢卿」的說法,但孰真孰假無從考證,遂罷。

風流放蕩的翩翩公子實是沒有緋聞的老實編劇

「半生來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風流倜儻佳公子,萬花叢中過,多情又恣意。不僅喜愛,而且多才,關漢卿本人曾言自己擅「圍棋、蹴鞠、打圍、插科、歌舞、吹彈、咽作、吟詩、雙陸……」看來不僅多才,而且全才。元末的熊夢祥在《析津志》中評價關漢卿「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如此配置的才子,在當時的聲色場所想必極為歡迎,可是翻遍正式野史,關於關漢卿「艷遇」的記載竟然沒有,最有苗頭的竟然是曾向人贈詩一首,然後竟然沒下文了。相比同為知名戲曲家的湯顯祖,不僅追從者無數而且還有少女為其終身不嫁甚至投河而死,關漢卿的「風流一生」只能說是平平無奇。

或許相比作品和同行而言,關漢卿的一生記載實在是乏善可陳,但正是本人的看點太少,才會讓後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作品上,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以作品流芳百世何嘗不是一種幸運。「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關漢卿當之無愧!


關漢卿是元代雜劇奠基人,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他的作品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最著名的是《竇娥冤》。被稱為「曲聖」。

關漢卿出生於醫家,為了謀生先後到大都,蘇杭等地遊歷創作文學作品,也看到了封建王朝的殘暴統治。關漢卿自稱「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表達了自己高潔的志趣和高尚的情操。


出處「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很直接就表達出自己再現實困難下,百折不撓的向上不屈,以及對文藝創作的熱愛。


關漢卿一篇《鄧娥冤》寫盡當時社會現實,無人能出其右,自然是當得起「曲聖」一說!至於「銅豌豆」自然是說其不屈於當時的社會現實而已!


不屈的浪子,偉大的曲者!高談王朝興衰事,誰議窮苦竇娥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