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十年前拍攝的庫區裏的船工校長接送孩子的情景。在鄂渝湘三省(市)邊界的湖北省有一個來鳳縣小河村,地處庫區,是當地46個重點貧困村中地理環境最爲特殊的村之一。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488戶1866人,分散居住在新峽水庫蓄水形成的近20公里河道兩岸大山中,第十至十五組至今不通公路。當時修建村委會時,三面環水,出門全靠坐船。村委會就坐落在這孤島一樣的深山裏。

“中國溫度”扶貧特約

攝影&視頻/文林 張洪剛 編輯/小爲

出品/騰訊新聞 騰訊圖片

點擊觀看視頻:小河村——美景令人心醉 貧窮讓人心碎

生活在庫區,沒有船寸步難行。從解放初期這裏建起大壩蓄水,沿河兩岸大量良田被淹,農民人均只有三分地,生活難以爲繼。前些年,老百姓還可以借水謀生,在庫區發展網箱養魚。隨着這裏成來鳳縣的飲用水源地後,網箱養魚風光不在。(2008年6月25日攝)

其實,正因爲這裏是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得好,加上出行不便,即使進行了幾次林權改革,這裏山林沒有遭到破壞,山清水秀,空氣新鮮,民風淳樸。山外來的人形容這裏“風景美得令人心醉”。

再好的風景,人們出不去,進不來,人們依然只能望水興嘆。幾代人被水所阻,因水而困。隨之而來的是學生上學難、百姓看病難、生產發展難。

今年83歲的十三組的農民向世祿站在河邊講述他當年的遭遇。那一年搞大集體,他36歲,妻子剛好28歲,妻子每天都要過河到對岸去打青積肥。當天,她和村裏的另外五個村民乘坐一個小木船過河,不幸船劃到河心時翻了,一船六人死了四個。他和妻子結婚八年,留下兩兒一女。“爲把他們拉扯大,再也沒有結婚。地方窮,沒有路,沒有誰願意來這裏呀……我是幾十年做夢都在修路啊!”

2018年9月3日,長期患慢性病年過八旬的楊桂雲老人在家裏照顧重孫。這戶戶主名叫鄭金香,是恩施州氣象局長孫學軍幫扶的舊司鎮小河村14組貧困戶,她一家五口,四代同堂,是典型的低保戶。兒子在來鳳季節性務工,女兒在東流司小學讀書。鄭金香的丈夫袁文貴患癌症於2017年9月去世。

門前是河,出門爬山。小河村流傳着這樣的歌謠:“小河鬼見愁,十年九不收,出門就爬坡,幹活像猿猴”。當年曾被媒體稱讚爲“揹簍書記”的村支書(現在的村副主任、婦聯主任)張竹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小河村距離高洞集鎮雖然只有十幾里程,儘管每逢農曆一、四、七都是趕集的日子。但由於出行不便,村民也只能是隔河相望,看着自家的土特產堆在家裏爛掉。有一年秋天,一位出嫁他鄉的女兒回家給母親過六十歲生日,由於沒有船過河,母女倆隔河相望,苦等三個小時後,只好揮淚回家。

十五組貧困戶楊順元的院壩裏曬滿紅紅的辣椒。他說:“如果路修好了,出行難解決了,這些都可以變成現錢。”

2017年來鳳縣被湖北省定爲2018年脫貧摘帽縣,由恩施州氣象局牽頭,會同鄂西監獄、國網來鳳供電公司組成的扶貧工作隊(又稱扶貧“尖刀班”)正式駐進小河村。像孤島一樣的小河村幾乎與山外隔絕,人均只三分地,怎樣脫貧?

2017年3月,時任恩施州來鳳小河村氣象扶貧工作隊的隊長孫學軍,初來乍到,第一件事就是幫村民牽騾子運肥料。這件看起來是好玩的事,讓他心裏感到不是滋味!

2018年3月24日,連續兩天,孫學軍動員單位上45歲以下的氣象男職工利用雙休到扶貧點義務參加勞動,氣象職工積極響應。30多名職工在小河村冒雨爲村民搶栽藤茶苗。小河村大多數勞力外出打工去了,春天正是發展產業的季節,卻沒有勞動力,他只好動員職工來村裏“幫工”,發展藤茶300多畝。

恩施州氣象局、恩施監獄兩個單位投資十五萬元購買的 200桶蜜蜂全部落戶小河村貧困村家中。期間,“尖刀班”聯合舊司鎮人社中心組織村民集中培訓養蜂技能,並邀請養蜂專家邵安吉先後對小河村對96人進行了培訓。這是“尖刀班”班長譚波(中)和鄂西監獄駐村幹部楊錄成(右)在小河村民家中瞭解餵養蜜蜂情況。

恩施州氣象局業務女幹部楊霽(右)幫扶的貧困農戶叫吳長明,是小河村14組的村民,吳長明夫妻均已年近七旬,全家6人,兒媳出門在外務工長期沒有音訊,靠吳長明夫妻用小木船送孩子上學。楊霽得知這些情況後主動承擔起幫扶吳長明孫子孫女上學的費用,孩子們親切地稱她爲“氣象媽媽”。

2018年6月,小河村獨巖塘人行鐵索橋及村委會十、十一組的砂石路(在小河村簡稱“一橋一路”)破土動工。這6公里的砂石路村委會到十二組的便民橋,以及新修連接村委會至大壩公路的轉體橋(即小河大橋),總共投資要突破3000萬元,從而破解了小河村的發展之痛,以藤茶爲長遠產業、以蜜蜂、光伏發電和水果種植、黑豬養殖的產業鏈初步形成。

坐落在小河村中嘴岸邊的60千瓦的光伏電站也於2018年4月建成,並於8月底併網發電,扶貧工作隊還爭取到恩施州發改委項目扶持資金48萬元。2018年5月至9月,扶貧工作隊籌資180萬元資金,從庫區到小河村十五組的3.76公里的公路全部實現了水泥硬化。(2018年9月拍)

扶貧點馬池蓋九組有位名叫張金玉的老奶奶(左前),今年95歲了,聽說村裏來的扶貧工作隊要架橋修路,心裏樂開了花。

小河村十三組貧困戶張朝桂,今年73歲,2018年8月已遷入新居。他全家共3人,夫妻二人均已年過七旬,兒子長期在深圳打工。

這是來鳳縣集中安置點中最大的一個,共安置舊司鎮15個村 171戶606人。近年來,來鳳全縣共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674戶13554人,其中集中安置點108個,安置2348戶8533人,分散安置1326戶5021人。來鳳縣還實施公共用房、豬圈、安置點菜地、產業等配套建設,確保搬遷羣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2018年9月航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