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真正殺敗馬謖的是張郃,跟司馬懿沒半點關係;如果街亭一戰真是司馬懿來,未必就是馬謖的對手!!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說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不如張郃,而是另有內情;

馬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居高臨下等等,均符合「孫吳兵法」,也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當年韓信的背水一戰,也是玩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什麼他的士兵就能嗷嗷叫著往前沖呢?劉備定軍山一戰,同樣是居高臨下,為什麼能輕鬆擊敗夏侯淵,而且還斬殺了夏侯淵呢?為什麼到了馬謖這裡,這招就不管用了呢?

原因很簡單,韓信背水一戰,敵方二十萬大軍出城迎戰了;劉備定軍山一戰,夏侯淵也主動迎戰了;偏偏只有馬謖街亭之戰,張郃圍而不攻,切斷水源,這是最可怕的;所以馬謖的士兵,不但沒有增加戰鬥力,反而陷入了長時間的恐懼之中;等到張郃進攻的時候,馬謖陣營早就不戰自亂,毫無戰鬥力可言了;

馬謖的套路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他選錯了對手;當初劉備的定軍山一戰,殺掉的正是張郃的老大哥夏侯淵;而且在這一戰中,張郃也吃了大虧;所以!有此前車之鑒,張郃豈能不多個心眼,怎麼可能再傻傻的去攻擊馬謖!

換一個主將的話!說不定真的會直接攻打馬謖,那樣馬謖必勝!!


      馬謖不如韓信,忘記讀《大過》卦。

     《大過》卦解 :

       大過,木漂汪洋,以舟重側翻為戒,獨立不懼,大膽創新。過,木是橋板;翻,木製棺材。

      ①棄包裹,輕上陣;

     ②晃悠中,動平衡;

     ③五分力,三分提;

     ④盯目標,壯自己;

     ⑤活當下,化物久;

     ⑥極必反,遠深潭。

其實呢,《孫子兵法》是嘩眾取寵罷了。

建議國足加油,學學《大過》卦,足球賽上贏不了方法錯了,象馬謖失街亭了,要學韓信背水一戰就對了。當然,國足如果明白了【四渡赤水】,就明白了《大過》卦,就戰無不勝了。

中華經典案例是【四渡赤水】,其次是【背水一戰】。前者形勢發展不可知,後者戰略戰術按既定方針辦事。

【四渡赤水】是《大過》的經典戰例,天下無雙。

馬謖讀輸了,沒有讀贏。是他讀錯書了。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只有隨機應變才能因敵制勝,哪有抱著書本能打勝仗的!

兵法固然重要,因敵制勝才是根本。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拘泥於兵法的條條框框,而不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正確的部署,不打敗仗才怪呢!

馬謖所謂熟讀兵法,是讀兵書讀傻了,讀成了狂妄自大的獃子。他只會機械的照搬兵書,看似是遵照兵書打仗,其實是違背了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虛實》講的明明白白: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關鍵是要實事求是,根據敵情的變化,制定最合理的作戰計劃,才能打勝仗!

孫子兵法講的多好!

馬謖聽了嗎?他不聽啊!

他只記住了不知道哪本破兵書上的「憑高臨下,勢如劈竹」,只記住了「置死地而後生,以一當百也。」

完全不考慮街亭的實際地形。

街亭的山上沒有水源,一旦水源被切斷,數萬大軍就會不戰自潰!馬謖沒考慮。

這是名副其實的死地。戰爭中,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能把軍隊部署在這樣的地方。古往今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實在寥寥無幾,絕大多數的軍隊面臨絕境都會自行崩潰。

馬謖脫離了戰場實際,不摸清敵情,不摸清自己一方的情況,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瞎指揮、亂布置,不打敗仗才怪呢。

話說回來,兵法這種東西,其實沒什麼用。

歷史上,有很多將領是沒讀過兵書的。特別是那些戰神級別的,真沒幾個按著兵書打仗。

岳飛講得好,陣而後戰,兵法之常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兵法的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真正作用精妙,全憑諸將的謀略。

要打勝仗,一要練好兵,二要紀律嚴,三要裝備好。第四,才是到臨敵指揮。

臨敵指揮,第一要摸清敵情,知己知彼。第二要摸清地形,佔據地利。第三要思慮周全,未料勝先料敗,充分考慮戰場上各種可能性,把困難考慮足。第四要意志堅定。作戰決心確定以後,就要按預定計劃堅決打下去。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做到了這幾條,就是在戰爭中最大限度爭取主動。但是這幾天看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難上加難。

馬謖連一條都沒做到。所以輸的很慘很慘。


很簡單,馬謖的做法是符合孫子兵法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馬謖作為長期跟隨諸葛亮的參謀,高級作戰幹部,缺嚴重脫離實際,沒有真正掌握基層幹部的心理。

首先,作為高級幹部,馬謖絲毫沒有考慮過手下將士們的心理和身體承受極限,在他看來,只要按照兵法,士兵們就會乖乖聽話。但是士兵其實是人,不是馬謖你升官發財打工具,你認為將士兵置之死地,他們為了活命,必然會拚命,但是你手下的士兵絕大部分根本不認識你個小白臉,你想著不和他們同患難,就想讓士兵為你拚命,你憑什麼。所以士兵除了拚命之外,還有另外道路,就是逃命。

馬謖作為諸葛亮的高級參謀,是很合格的,但是他從來都沒有單獨掌握基層兵權,而且他從骨子裡從來沒有認識到司馬懿的厲害,在他看來,司馬懿就是他隨便用個反間計就能趕下台的傢伙,絲毫沒有認識到司馬懿是一個可以比肩他心中最強的諸葛軍師的存在,這個存在是他幾乎全力以赴都不能對抗的,何況他還輕敵。

如果不是輕敵,他不會將部隊貿然放在山上,況且他還不識地理,沒有意識到山上缺水。如果不是輕敵,他也不會將本就不多的兵馬還分一半給王平。他也不知兵將,他既沒有約束士兵的能力,也沒有率領將士突圍的武功,連基本的自知之明都沒有。如果不是因為輕敵,他根本不會立下軍令狀擔當這個任務,從始至終,諸葛亮希望這個守衛街亭的人都是魏延,蜀國最後也是最強的武將,你馬謖本就是沒辦法的選擇。

如此,不能約束部下,不能審時度勢,不能帶兵突圍,不能看清地理,不能認識自身能力局限,還輕敵冒進的馬謖,碰到了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慘敗是理所當然,贏了才是老天沒睜眼。


想想馬謖真可憐!讀了一輩子兵法,到頭來才發現把自己讀死了。仔細想想馬謖和趙括很相似,二者談起兵法滔滔不絕、貌似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殊不知兵法的奧妙在於活用,就連孫武曾經都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用兵就要像水流一樣根據地勢地貌靈活選擇!因人因時靈活變動。不可拘泥於形式。一部孫子兵法,一百人讀能讀出不同的感悟!兵法的十三篇不僅說明用法還結合了戰例補充,可以說孫武是中國歷史兵法與實踐的大家之首。可惜馬謖只讀懂了兵法的框架,確沒有真正讀出兵法的內在精髓!兵者詭道,任務道理脫離了動態。那就離糟粕不遠了。

司馬懿!用老謀深算來形容他一點都不為過。為了奪取曹氏政權可以沉浮幾十年,其政治謀略,要高於馬謖!司馬懿戎馬生涯中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導司馬昭、司馬師、時常以言傳身教的形式!磨練兒子,兩個兒子成年時就已經跟隨司馬懿征戰沙場,金戈鐵馬幾十年得其真傳,後來司馬家族取代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足以解釋這一點,司馬懿政治手段老練,非常善於隱藏自己的意圖!藏真示偽,暗中培養自己的勢為將來奪取政權打下基礎。通過以上的對比不難發現,論領兵、用兵、調兵方面,一個實戰經驗豐富,一個就連幾場小規模的戰爭都沒指揮過。更別說二者戰場的真正 較量了!馬謖的失敗,以至於後來被斬。諸葛亮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孫子兵法》中排兵布陣的基本原則是:「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這段話告訴將帥,要因地而形兵布陣。在形兵布陣中,從根本上要做到「以實擊虛」,也就是孫子所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段話是告訴將帥,要「因敵而形兵。」綜上,孫子所謂形兵布陣的基本原則有兩條:一是因地,二是因敵。馬謖布兵山上,只是知皮毛,而不知本源。從這個意義上講,馬謖根本上就沒讀懂《孫子兵法》,或者說從來沒有讀過《孫子兵法》。事實上的「身處絕境」和主觀上製造的「身處絕境」是完全不一樣的。更何況王平的分析一再提醒呢?所以說,馬謖的布陣是完全違背《孫子兵法》基本原理的。


就算是司馬懿贏了嘛,馬謖多少人馬,司馬懿又多少人馬?

馬謖有司馬懿那麼多的精銳人馬,馬謖一樣會贏。


馬謖排兵佈陣都符合《孫吳兵法》。

《孫吳兵法》是書本知識。二軍戰爭要看天時地利實戰情況。

馬謖就被劉備批評:『言過其實』,沒有實戰經驗。馬謖在街亭佈陣是按兵法『舉髙臨下』,可忘記了兵法曰:『倚山旁水』,舉高臨下的弱點就是被張合抓住了,張合採取『圍山斷水』,這就使馬謖輸了。人沒有飯吃不行,沒有水喝同樣不行。兵馬缺水沒有戰鬥力,被敵人擊垮。打仗死用書本知識不是將才。很危險的。


沒有解決吃水和糧食的問題,也犯了兵家大忌

廉頗鎮守長平,是新先挖了大坑,儲存了足夠的水


因為41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