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這個故事纔開始的時候,誰能想到把這個故事講完需要多大的毅力。在線醫療行業已不是那個初升的太陽,面對層層黑壓壓的積雲,那個經歷了全部情節的丁香園又能否等到撥雲見日的時候。

  近日,《女子感冒不就醫,喝果汁離世》的消息在網絡上發酵。而耽誤該女子治療的,正是如新集團的“果汁”。該女子爲如新集團業務員,感冒高燒數天卻沒有去醫院,也沒有喫任何藥物,而是喝着如新果汁,喫着相關產品,任由發燒,最後因爲肺部嚴重感染搶救無效離世。

  而如新集團,正是全球五大直銷組織之一,經營模式與權健類似。權健的倒下近在咫尺,可是,猖獗的“問題保健”,依舊在這片土地不斷上演。

  有意思的是,在直銷組織“問題保健”依舊發展迅速的同時,揭露權健的丁香園,以及丁香園所處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卻陷入了寒冬之中。

  保健品行業與互聯網醫療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都是屬於廣義的大衆健康行業,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然而,求醫問藥的羣體,大多以中老年人爲主。這些羣體不擅長互聯網,卻很相信各種中醫產品與各色保健品。

  或許,丁香園屢次發文揭露保健品行業的黑暗面,很大程度上也是爲自身爭奪用戶。可惜,權健是倒下了,大量的保健品公司又迅速填補上它的空缺。在目標用戶羣體不熟悉、不瞭解互聯網醫療的背景下,這個行業想要扭轉頹勢,恐怕需要跨過重重難關。

  “互聯網醫療”的寒冬

  互聯網醫療從被熱炒到資本的冷靜,有的黯然離場,有的還在年年虧損的財報中掙扎。

  3月10日,騰訊旗下的騰愛醫生停止服務,旗下APP和公衆號也一併下線,騰愛醫生選擇了結束。

  而平安好醫生則處於掙扎之中,在最新公佈的2018年財報中,平安好醫生虧損達9.12億元,而近日公司股價陷入了斷崖式下跌,4天跌超14%。財報顯示,上市公司已經連續四年淨利潤虧損,虧損金額達30億人民幣。

  當然這種互聯網+醫療的模式難以盈利不是個案,日前,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發佈最新2018年年報,全年虧損達3.8億人民幣。跨過盈利這條紅線已是眼下這些公司亟待突破的一個問題。

  互聯網醫療興起時,作爲爲醫療健康賦能的新興產業,引起各方資本的追逐,一時間,各種跨領域公司開展移動醫療行業佈局,伴隨着醫療健康市場的政策落地,市場逐漸趨於穩定,移動醫療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價值定位問題。

  同樣作爲騰訊在健康醫療領域的佈局之一的丁香園,因前段時間的披露“權健”虛假傳銷而鬧的沸沸揚揚。一篇文章使得權健的 “保健品帝國”頃刻倒塌,作爲此次披露者,丁香園也因此名聲大噪。

  但在互聯網醫療產業身處寒冬之際,丁香園似乎也不能獨善其身。

  創立19年,老邁的丁香園跟不上了

  丁香園誕生於2000年,創始人李天天建立的初衷是建立一個醫院知識的分享網站,所以這個平臺最初的使命就是爲醫學領域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丁香園是一個面向國內的醫生、醫療機構、醫藥從業者以及生命科學領域人士,很大程度上,丁香園作爲“醫學者的聚集地”被定位成一個醫學知識的分享網站。

  一醫學執業者說道:“在醫患關係不太好的大環境下,丁香園發佈那些打假,闢謠信息,可以改善大家對醫生的思維定式,以及平臺發佈的醫學前沿信息也比較好。”

  而在互聯網醫療浪潮興起後,丁香園也迅速加入進來。2013年上半年,出現了大量的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下半年開始成爲投資熱點。在這波熱潮中,丁香園一共進行了四輪融資,先後獲DCM中國、順爲資本投資,2014年9月,丁香園完成了7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投資方爲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因此,丁香園成爲騰訊在醫療健康領域佈局的一個節點。

  隨後,丁香園從服務醫生踏足大衆健康領域,推出丁香醫生品牌。2017年3月,丁香園在寧夏設立了第一家互聯網醫院。這也是丁香園佈局C端領域的重要一步,核心產品丁香醫生從在線諮詢正式升級到爲用戶提供在線診療服務。在醫療資源緊缺的中國,互聯網醫院的存在無疑可以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

  據悉,截至2018年底,丁香園已經覆蓋中國70%以上的醫生。

  不過,可能沒有互聯網基因,丁香醫生的數據表現並不好。早年丁香園深耕2B端業務,對於2C端的業務服務時間還比較少,截至2019年1月,丁香醫生APP月活躍設備68 萬臺,行業排名第八,相比同行中領先的平安好醫生、微醫差距明顯。

  丁香園的一位高管曾表示丁香園不是媒體,而是一傢俱有商業屬性的公司。公司一直在探索可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從針對醫生端服務、企業和醫院端、再到患者大衆端。

  因爲公司不對外披露財務報表,所以具體財務數據無法知悉。行業內平安好醫生作爲上市公司,最新的財務報表顯示2018年全年虧損9.12億元,至今沒有實現盈利。

  盈利模式難現曙光

  互聯網醫療企業想要打造高的商業價值,必須有核心盈利模式,而醫療行業盈利的空間在藥物和治療方面,丁香園所提供的問診服務盈利的空間有限,這也恰是丁香園需要審視的問題。

  在線問診的服務導致服務無法推及醫藥買賣等服務,轉化率低,覆蓋率極高的醫藥店隨時滿足用戶的需求,治療的及時性以及藥品的同質性讓在線醫療服務很難往下去延伸,無法納入盈利大的環節,在線醫療行業盈利的痛點無法消除。

  2016年開始,各家在線醫療平臺開始佈局線下,開設門診醫院,丁香醫生籌建的線下診所在2016年1月開始營業,開啓TO C 端的直接服務,丁香園想打入最具有盈利空間的環節,打造從在線諮詢到買藥整個醫療服務的閉環。構建可持續的醫療生態圈。

  但是線下醫院門店的設立需要耗費大量資金,丁香園原本作爲輕資產平臺類的公司轉向重資產類醫院門店佈局本身對公司的資金會造成巨大的壓力。這也限制了企業打造高覆蓋率的醫療點佈局,受衆羣體範圍小的門店,如果沒有任何特色的創新服務,盈利變現渠道也是堪憂。

  醫療行業本身具有投入大、回報期長的特點,並且面對公立醫院絕對強勢的局面,丁香園醫院只能作爲行業補充醫療服務,爲了減輕重資產的負擔,丁香診所主要定位於社區衛生中心。

  面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痛點,丁香園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價值和競爭力,提高研發能力。

  經營泛善可陳

  丁香園的創始人李天天認爲:醫療行業絕不是一個僅靠資本就能迅速催熟或清場的行業,也很難靠某一項技術型服務長久立足,沒有堅實醫療資源和獨特商業模式的企業註定無法活下來。”

  從醫療資源來說,相比於醫院,丁香園的資源便差很多,傳統的醫院擁有得天獨厚的技術資源、人才資源等。似乎丁香園也一點都沾不上。丁香園下的醫生資歷不夠成爲其發展的詬病,

  而醫學行業本來就是實踐出真知,脫離臨牀的醫生能否給患者提供準確的解答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丁香園旗下的問診業務服務的價值存在着質疑。

  醫療服務作爲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每個患者都有獨特性,病程也不同,沒有問診檢查光靠口述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這是在線醫療服務的致命的弱點,丁香園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矛盾也存在着弊病。早在2016年,丁香園前CTO馮大輝因爲期權問題與公司發生了矛盾。馮大輝發朋友圈怒懟:個人跟公司談判的過程中,公司永遠處於上風,不過,總想佔員工便宜的公司又能走多遠?

  一個公司的長遠發展絕對不是靠擠佔員工的利益,而是不斷挖掘自身潛力,提高盈利能力。在運營方面,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方是公司良好運營的長遠之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