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才華橫溢,他的文學成就也很高,曾也深受曹操的喜愛,但是在曹操選立世子的事情上,很有才華的曹植卻輸給了曹丕。

那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曹植為什麼會失敗呢?

首先,曹植雖然很有才華,但他文人氣過重,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約束自己,最主要的是他不僅是文人,而且好酒,在曹操眼裡,曹操本來就對文人狂士有一定的反感。

同時曹植喝起酒來也不節制,有幾次很讓曹操失望,比如有一次曹操讓曹植擔任職務,但當時曹植卻喝的大醉而不能接受命令,從而導致曹操不在像以前那樣器重於曹植。

其次,曹丕雖然在文學上比曹植稍遜一籌,但曹丕綜合能力很強,他也會結交大臣,也知道取得曹操之心。

當曹操出征時,曹植都是說些讚美歌功頌德的話,這雖然讓曹操聽了很順耳,但是他們是父子的關係,曹操最想聽的是父子之間的話。

而曹丕在曹操出征時,也表現出很難過的樣子,這樣曹操很感動。

最後,曹丕是曹植之兄,前有袁紹、劉表因為立世子不當而導致很快失敗的事情,這樣的事還沒有過去多久,曹操是深知其中厲害關係的。

曹操不願他辛苦打下的基業,像劉表、袁紹那樣的結局,所以最終曹操立曹丕為世子,就這樣才華橫溢的曹植就敗給了曹丕。


謝上師玄月M邀答!

曹丕與曹植的太子之爭,為何曹植敗得如此凄慘?

翻開中國文學史,漢末三國時期的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彩濃墨的一筆,而創造建安文學繁榮,建樹卓著的代表人物首推三曹。三曹是指魏武帝曹操極其建立曹魏的兒子魏文帝曹丕和陳王曹植。曹操縱橫漢末,其文韜武略在漢末三國時期及中國歷史上都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學上也有著非常高的造詣。但兩人在性格上卻有天壤之別。

曹植史稱有八斗之才。文韜武略頗有父風,天資聰穎,善屬文,文才尤為其父曹操所讚賞和寵愛,實為曹操心目中世子的不二人選。但最後為何卻敗給了兄長曹丕?而且敗得非常慘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引起:

一,曹操由讚賞曹植的文才而生寵愛之心,直接把曹植推上風口浪尖,成為世子爭奪的眾矢之的。因曹植對曹丕爭奪世子形成嚴重的威脅,成為曹丕陷害打擊的主要對象。但曹植卻無意爭奪世子之位,沒有爭王的野心,一如不拘小節的文人書生。

二,曹植不善於搞各種政治手段的投機。而曹丕為了世子之位,卻將心機,手腕,權術玩的淋漓盡致。曹丕心知文才不如曹植,就揚長避短的從親情上下功夫,設計讓曹植在曹操面前屢屢出醜,成功的離間了曹操和曹植的父子感情,讓曹操對曹植從心理上產生失望和厭惡。最終將曹植清理出局。

三,爭奪世子的兩大集團核心人物決策不同,核心人物決策失誤也是造成曹植失敗的原因之一。

曹植除本身有不自律,任性妄為,放蕩不羈,嗜酒如命的文人缺點外,幕僚楊修自作聰明的從揣摩曹操心理上為曹植出謀劃策的做法,不但對曹植沒有幫助,反而為曹植的系列行為在曹操心目中形成了致命的硬傷。加速了曹植的失敗。

反觀曹丕,幕僚有荀攸,賈詡,毛玠,陳群,恆解為其出謀劃策,處處從曹丕世子地位出發,為世子王位著想,約束曹丕穩重自律。以厚黑學權術之妙引導曹丕,行事從親情出發處處合乎曹操心意。輔佐曹丕一步一步登上王位。

四,曹丕善於網路人才和籠絡人心,並走後宮路線——籠絡曹操晚年最寵愛的夫人曹干之母,不斷在曹操枕邊吹風,為曹丕加分。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曹植在與曹丕世子之位爭奪的鬥爭中敗給曹丕,除自身沒有做帝王之心,只有文人自負,不注重形象塑造,率性而為的文人風格不利因素外,又遇到豬一樣隊友的謀劃,不會心機,不懂政治厚黑的權術,凄慘的敗給曹丕是必然的。玩政治靠得不是一腔熱血和率真,沒有一定的心機和手腕是不行的。


雄才大略的曹操,他的兒子有好幾個卻也是才華橫溢呀!長子曹安民死於張繡的亂軍之中,他最喜愛的非常聰明的曹沖又早亡,最後在立世子的問題上就只有在曹丕和曹植兩人之間選其一!剛開始有此偏愛於曹植,因他的文章寫的非常華美,這樣就想讓其到軍中鍛煉一下,以便培養他將來接班!當時漢中告急,曹操就讓他隨曹洪一起出征!結果此事讓曹丕知道了,以請他到府喝酒送行為名將其灌醉了,到了天亮還故意不讓下人叫醒他,以便延誤時間,出征鼓都敲了三通還是不見其人,沒法前方戰事吃緊,曹操只能讓曹洪先行去了,他看此子狂放不桀、喝酒無度,非立大事之主,自此對他就疏遠了,不再信任!其實都是曹丕耍的一個陰謀,歷來傳位都是一個政治權力之爭,文才很高的曹植在這方面不是曹丕的對手!最後曹操將大位傳給了曹丕,之後因對曹植還不放心,想要殺他、在其母親勸說之下,曹丕想了一法,都說曹子建文才高,他要試其一下,以兄弟為題讓其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如能作出便饒其性命,如若不然便殺之!沒想到他還真作出了這首傳揚千古的名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在看到這首以兄弟為題的詩,曹植作的是這麼感人,也是受到了感動,就饒了他的性命,將其流放到了外地!可憐一代文豪,因其不得志,最後落了個抑鬱而終讓人嘆息呀!


我是三國歷史愛好者,喜歡的可以關注我哦!讓我們一起品味三國。

首先中國封建社會的太子繼承製度分為兩種,一種是立嫡,另一種是立賢;嫡就是指正妻所生的孩子,特別是嫡長子,可以說就是默認的太子;賢那就不一定了,也許是正妻的孩子,也許是小妾的孩子。天有不測風雲,如果嫡長子出現意外,那就嫡次子,以此類推;小妾所生的孩子幾乎是無緣太子位的。在封建社會裡立嫡的呼聲要遠高於立賢,因為在他們眼裡這才合乎體統。

曹操的嫡長子曹昂戰死,曹丕做為嫡次子就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大臣們幾乎都是站在立嫡這一邊的。曹植雖然也是嫡子,但他排行老四,中間還有個老三曹彰,立嫡幾乎沒他啥事。想立曹植為太子可以說只是曹操一廂情願。曹植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壓根不熱衷於權謀之術,自己起初也並不想掙什麼太子之位,只是他老爹卻偏想要立曹植為太子。曹植是迫於無奈才和自己的二哥曹丕爭太子之位。

說到太子人選,曹操也曾經問過兩位大臣,一位是荀彧,別一位是郭嘉。但是他們兩個人都以這是曹操的家事不願正面回答,曹操只好讓他們分別寫出來,而這兩位大人也沒有直接寫出名字,荀彧寫的是立嫡,說白了指的就是曹丕;郭嘉寫的是立賢,這就不好說了,曹丕和曹植哪個更賢這就不好說了,曹植雖比曹丕聰慧,但他愛好作詩飲酒,而且喝醉之後還犯渾。曹丕更熱衷於權謀,似乎沒有任何愛好,也能更好的約束自己。

曹操本來就對曹植給予厚望,但曹植卻經常干出一些酒後犯渾的事,讓他徹底無緣太子的就是醉酒夜闖白馬門(又稱司馬門),此時的曹操已是魏王,住在洛陽宮殿;而曹植在許都,由於父母思念幼子便讓他來洛陽,到洛陽之後的當晚曹丕為曹植接風洗塵,不知是否有意為之,曹植喝得大醉,之後就有了醉酒夜闖白馬門;白馬門只有天子和天子使者才能走,曹植這是犯了死罪。為了保全曹植性命,他就也徹底無緣太子位了。

曹操在臨終前對曹植說:是為父錯了, 不該讓你掙太子之位;應該讓善為君者為君,善帶兵者帶兵,善作詩者作詩。說的就是曹丕曹彰曹植三人。所以綜上所述,曹植爭太子之位註定要失敗的。最後也歡迎各位留言評論,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曹植從來就沒想過要爭這個太子之位,在曹操稱魏公開始,曹家就已經走上了篡漢自立的不歸路,曹植卻並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也沒有篡位稱帝所需要的厚臉皮,從頭到尾他的理想就是當一個流芳後世的名臣良相,作為漢丞相的繼承人輔佐皇帝復興漢室是他第一目標,退而求其次輔佐新朝皇帝平定天下統一全國的賢王也可以,但要背負篡位自立的名聲來自己做皇帝就超過了他的底線;當曹操還是大漢司空大漢丞相時,曹植表現得才華橫溢,而從曹操稱魏公開始,曹植就在自我放縱自我墮落的路上策馬飛奔,但即便如此,曹操在臨終前仍想立他為繼承人,甚至不惜讓自己兒子兵戎相見,但曹植仍堅持了自己的矜持,拒絕了曹彰的協助而放棄垂手可得的王位,也放棄了至高無上的皇帝位;反觀曹丕,除了野心和臉皮厚外也就小心眼這一點常人難及了,劉備評價他只有諸葛亮才能的十分之一都是抬舉他了,最大的優點就是短命,難怪曹操到死都不放心讓他繼承自己


曹丕心思放在王位上。

曹植心思放在風花雪月上。

兩個人的目標不一樣,得到的自然也不一樣。

而且就事論事來說,曹丕的政治能力明顯高於曹植。

曹丕代漢開魏,強過曹植。


亂世文學奇才,七步成詩

曹植,是曹魏開國皇帝曹丕的親弟弟,也就是曹操的第三個親生兒子。自小就是聰敏過人,而且為人正直豪爽,心直口快。

曾因才華卓絕,寫的文章遠遠比同齡人優秀而被曹孟德懷疑,認為他是請人代寫的,曹植當即就回應說,自己本就應試自如,下筆成章,如若不信可以當面考核,此便能夠看出曹植的正直和自信。

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越加廣泛,文筆也是進步神速。十五歲隨父出征,其後所作《求自試表》和《白馬篇》即是隨父出征的真實寫照。

在爭儲失敗後,被魏帝曹丕的示意下所成的《七步詩》更是成了後世驚嘆曹植才華和詬病曹丕構陷胞兄的小肚雞腸性格的有力史料。

自幼隨父出征

公元二零六年,時值曹植十五歲,第一次跟隨曹操出征海賊,從管承打到了淳于,戰事持續一年,於次年一月才凱旋歸鄴城。此即其於《求自試表》所述之「東臨滄海」。

回鄴城僅半年,曹植又於公元二零七年跟隨曹操出征柳城,在《求自試表》中,即為「北出玄塞」,而在此次征戰期間,曹植又作成了記錄其征戰過程的《白馬篇》。

於次年又隨父出征劉表,戰至新野,更參與了歷史著名的奠定魏國老大地位的「赤壁之戰」,次年,也就是公元二〇九年,十八歲的曹植第一次回到家鄉毫州。

雖然不比其兄曹丕出征早(曹丕於十歲開始便跟隨曹操四處征戰),但由於他是曹操三子,雖為嫡,卻並非嫡長子,幼年不受曹操重視,沒能從小跟隨曹操征戰。在其性格和才華都得以充分展示的十五歲,才真正受到其父曹操的賞識,開始帶著他四處征戰。

四年的征戰,為曹氏江山立下了不少戰功,直至爭儲開始的公元二一零年。

爭儲之中,初露鋒芒

公元二一0年,銅雀台鑄成,曹操號召了許多魏地有識之士,登台作賦,曹植也在眾人之中,而他卻是唯一一個略加思索便作成了《登台賦》,並且是第一個交卷的人,其才華可見一斑。

公元二一一年,厭煩於歡飲作賦的悠閑生活,剛剛行完及冠禮的曹植主動請纓,隨父出征。

當西征隊伍到達帝都洛陽時,其多年戰事後的一盤散沙的現狀,讓親眼見到都城慘狀的曹植心生感慨,並立誓要為國披甲,為民作戰,還天下一個穩定安樂的國家。

儲位之爭人選漸少

在曹操的繼承者人選里,本來有昂、沖、植、丕四人,按照先後順序,曹昂作為長子,又文武雙全,正常情況下理所應當他是曹操的繼位者。

但命運弄人,這個第一順位繼承人,卻在公元一九七年隨父出征張繡的戰事中,被張綉殺死,甚至因為此時,張綉雖後來為曹魏大臣,卻因曹丕提及此事而最終自縊而死。

曹昂死後,曹操並不是就把次子曹丕作為繼位的主要人選,而是小兒子曹沖得寵。

歷史記載中,曹沖是個神童,說曹丕曹植是自幼聰穎,但比起曹沖卻是遜色不少。

曹沖五六歲就擁有了成年人的心智,留下了不少流傳下來的故事,比如曹沖稱象、智救庫吏等。但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年僅十三歲的曹沖便因病病逝了,成了曹操最大心病之一。

文人之間的戰爭,不血腥?

此後,曹操的繼位者,便只有曹植和曹丕了,而理論上來說,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曹昂死後,曹丕便是第一順位繼承者。

然而曹操卻遲遲不肯讓曹丕做世子,他更看好的是曹植,這便有了歷史著名的曹丕曹植的儲位之爭。

歷史記載,這段儲位之爭的過程,是相當兇險的,不遜色於任何其他任何爭儲。但這段歷史,卻並未出現兄弟殘殺,殺父弒兄的血腥場面。

我想,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這個過程中的三位主角,曹操、曹丕、曹植三個都是大文豪,尤其曹植,更是「建安文學」的主要代表,而文人是很少能做到惟利是圖,殺人不眨眼的。

因此,儘管歷史記載和一些專家分析中,都說曹丕是一個心眼很小的人,但他殺人的手段是很委婉的,甚至儲位的最大競爭者曹植,都比他晚死六年。

與其說是失敗,不如說是退讓

奪嫡之爭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權利的分治,也就是眾所周知的黨爭。

由於曹植曹丕二人在奪嫡之爭中優勢不同,曹丕是理論上的嫡長子,按道理是由他繼承的,因此對禮制毫不退讓官員,以及在曹丕的手腕下,不少官員支持曹丕。

但既然會出現奪嫡之爭,也就是說並不是曹操一個人在為曹植辯護,肯定也有支持曹植的官員,像丁儀和楊修這些重臣就是支持曹植的。

在奪嫡之爭的過程中,可以說兩者是不分上下的,但是曹植輸就輸在性格直爽上,沒有他哥哥的政治手腕。

而且,曹植雖然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但其內心之中並不一定真的有心要奪嫡,可能只是為了不辜負父親的期望。

因此最後曹丕的勝利,與其說是曹操臨死前的不得已而為之,不如說是曹植本就沒有奪嫡的決心,這也許也是最後曹植沒有被曹丕在明面上弄死的原因。

綜上,曹植是三曹中文學的最高成就者,亂世大文豪,卻在奪嫡中敗於曹丕

其一是他沒有真正的決心;其二是沒有曹丕的手腕;其三是從嫡長子繼承製的禮制規章來說,他不是第一人選,他只是在其父曹操的支持下才捲入奪嫡之爭。


曹植雖然很有才華,出口成詩。但是不懂隱藏,才華過於外露,加上他本身貪杯好酒,這樣的人就算再有才華又怎能適合做太子呢?整天跟一幫文人舞文弄墨,不務正業,曹操那麼聰明的英雄人物又怎麼會傳位與他,曹丕表面憨厚,但內心充滿野心,做事小心謹慎,從一開始其實就註定曹植曹植會敗給曹丕的。


曹丕繼承他父親的特點,亂世梟雄也,有心計,有野心,是個十足的政治家,而曹植個像一個詩人,兩人走的路線完全不同


曹植有幾大弊端:1、私下放蕩不羈是個性;公開放蕩不羈是政治文盲;2、用楊修正確,因楊修為袁紹外甥,不可明用,只可暗用;3、未能取得荀令君、程煜、夏侯一門等老臣支持,生在帝王家,卻過份在意父愛;4、缺乏帝王氣質,柔而無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