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畲(yú)(1795年—1873年),晚清名臣,山西五臺縣人,近代著名的地理學者,也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

我們一般都把林則徐當做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請注意,林則徐是“開眼”,而本文標題是“正眼”,爲什麼把徐繼畲說成是“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呢?

由於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因此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中國從上至下並沒有什麼人熟悉瞭解西方世界。所以當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近代中國喪權辱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後,有一部分人開始逐步地瞭解西方世界。

鴉片戰爭爆發前,由於林則徐被任命爲欽差大臣去廣東禁菸,他爲了解外國的情況,便組織了一幫幕僚們專門翻譯外國的報紙和書籍。

其中,林則徐讓幕僚把英國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1836年倫敦出版)翻譯出來,彙編成了《四洲志》一書,裏面記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和歷史。

後來,林則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資料送給了好友魏源。魏源又根據《四洲志》以及其他一些資料編撰成了《海國圖志》。因此,《海國圖志》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較爲詳盡系統的世界史地著作。

魏源像

鴉片戰爭爆發前,清政府的皇帝、那些妄自尊大的官員們竟然不知道英國在哪裏?《海國圖志》的出版,打破了這種局面,它爲人們提供了80幅全新的世界各國地圖,還用66卷的篇幅詳細介紹了各國的史地資料。

在《海國圖志》中,魏源不僅重視工商業,而且還由經濟擴展到政治,由開始對西方“堅船利炮”等奇技的驚歎,發展到對西方近代資本體系的介紹,並首次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可惜的是,《海國圖志》在依然自大的晚清社會中並沒引起什麼重視,而此書通過偶然傳入日本後,卻被日本人奉若珍寶,並使日本的維新潮流日趨高漲,終於在1868年爆發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徹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

徐繼畲像

再來說說徐繼畲和《瀛環志略》的故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徐繼畲進京覲見皇帝,道光帝就向他詢問海外的情況,他認真地回答了許多,於是,道光帝讓他編撰海外情況的書籍。

由此,徐繼畲開始廣泛收集海外資料,並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完成了《瀛環志略》的初稿。其後,徐繼畲又參閱了魏源的《海國圖志》,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瀛環志略》初刻。同治四年(1865年),又重刻了《瀛環志略》。

在《瀛環志略》中,徐繼畲不僅詳細地介紹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還介紹了西方的民主制度。他在讚美華盛頓的時候,不吝言辭地讚美道: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爲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爲公。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餘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美利堅合衆國之爲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爲稱首哉!”

可見,《瀛環志略》比較推崇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人物,這對後來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比如康有爲曾說過,閱讀此書後,他才“知萬國之故,地球之理”(《康南海自編年譜》);梁啓超在中舉人後,“從坊間夠得《瀛環志略》讀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國”(《三十自述》)。

辛亥革命爆發後,閻錫山在光復山西后,通電全國時稱:“錫山生長邊郡,愚憨性成,髫年入塾,竊窺鄉先正《瀛環志略》書,每思航海西渡,考察拿破崙、華盛頓之戰跡,究盧梭、孟德斯鴆之法理。”

《瀛環志略》中配的世界地圖

1995年,當代學者、復旦大學博導周振鶴在《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紀念徐繼畲誕辰二百週年》一文中說的很明白:

“《海國圖志》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世界地理書,魏源根本沒有走出天下觀念的限制,只是把四夷的範圍推向極致而已。‘海國’二字其實就是新形勢下的四夷,以中國爲天下的概念沒有根本的變化。《瀛環志略》則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地理圖志,徐繼畲客觀地將中國降爲萬國之一,走出‘天下’的陰影,進入世界新境,瀛環就是世界的意思。”

所以說,徐繼畲是當之無愧的近代中國能夠正確地看待世界的“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本文參考文獻:《歷史總是令人嘆息》、《重說中國近代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