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局座講過的關於現代刀具的知識,只要用心看過的,就完全可以掌握。但對於日本武士刀來說,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因為日本刀之間外形的差別往往非常細微,光是記住這些基礎知識,仍然難以準確理解和把握,必須再多看、多比較才行。但無論如何,掌握相關的知識總是必須的第一步,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一下。

日本刀判定的依據,有地肌、刃紋、刀莖等,但最重要、也是最難掌握的一點,還是刀姿,也就是刀的整體姿態。刀姿包據尺寸、基本造形、弧度等,由於日本歷代的作戰方式、審美傾向等差異,使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主流刀姿,這就使刀姿成為了斷代最重要的依據。

日本刀的造形種類

鎬造:又稱為「本造」,是日本刀是通用的造型。基本特徵是刀的兩側各有一條「鎬線」(如果不是日本刀一般叫脊線,但日本刀往往都有自己的專用名辭),近刀尖外會有一個「橫手」。

鎬造

日本刀第一類特徵中,差不多都有一種通用型特徵,鎬造就是造形中的通用型。它用得太過普遍,因此僅憑「這把刀是鎬造」這個信息,你也得不出什麼有效的結論。除非它是上古刀,但我們普通人也不太可能有接觸到上古刀的機會。

平造:平造的刀既無鎬線也無橫手。如果說鎬造是太刀、打刀的通用形,那麼平造就是短刀的通用形。上古的直形大刀有的是平造,而從平安後期,平造就只用於短刀或小型脅差了,長的平造刀非常少。鎌倉、南北朝有一些,往往是名刀工為貴族做的珍藏品,不是實戰兵器;但在江戶時代,尤其是弘治-永祿年間,也出現了大量平造的打刀。

平造

切刃造:和鎬造差不多,但鎬線的位置離刃比較近,或者說鎬地特別寬。切刃造只見於上古刀和後世仿的上古刀,幕末、明治時期有人做過這種東西。

切刃造

片切刃造:刀的兩面不同,一面是平造,另一面是切刃造。片切刃造出現於鎌倉末期,到室町早期和末期也曾再次流行。

還有一種片切刃造的變體,一面是切刃造,另一面卻是鎬造而不是平造。

片切刃造

一面是鎬造的片切刃造

代表流派和刀工:來國俊,長谷部派, 信國,景光, 貞宗, 秋広, 広次, Takagi 高木貞宗, 越前關派, 堀川派, 康継, 鬼塚吉國, 大慶直胤。

鋒諸刃造:又稱「切先兩刃造」,本來只有奈良時期的日本刀之祖天國的名刀「小烏丸」是這個造型,因此又稱為「小烏丸造」。但現代刀期的月山派也做過這種刀。

鋒諸刃造

天國小烏丸

現代月山作品(應為月山貞勝)

菖蒲造:有鎬線而無橫手,鎬線可以直通到刀尖,也可以終止於棟(刀背)。

菖蒲造

代表流派和刀工:山城來國光, 了戒, 長谷部派,信國; 大和包氏, 尻懸則長, 有俊, 包利; 島田派; 末相州刀匠; 美濃志津派 和兼信;藤島派; 信長; 宇多派;法城寺派; 道永派; 石州派; 備前長光, 真長, 盛景,近景, 長守, 元重, 雲類刀工群,吉岡一文字派 , 吉井派, 長義,義景; 青江派; 片山一文字派;三原派; 顕國, 海部派; 西蓮, 左文字派, 大石左派, 波平派。

冠落造:前半部分為菖蒲造,後半部分為鎬造的刀。在大和刀匠中較普遍,早期的山城也有,新刀期也有些刀匠做過。

冠落造

鵜首造:鵜讀音tí,是一種鳥。鵜首造和菖蒲造很相似,惟一不同的是鵜首造的棟到鄰近刀尖有一個突然的放寬。

鵜首造

代表流派和刀工:山城來國俊, 來國次, 來國光, 了戒, 吉光;大和當麻派, 保昌派, , 尻懸則長,手掻派;相州貞宗, 新藤五國光, 則重, 國分寺助國, 雲次, 助吉, 長守, 長義, 義光, 為遠, 政光, 守景, 盛景, 吉岡一文字派, 一乗派, 壽命, 三原派。

到新新刀期,鵜首造又有出現。

兩刃造:又稱「諸刃造」,刀身兩面開刃,並兩面燒刃,但不對稱,鎬線略彎,鎬地也比地稍窄。主要見於室町中期,文明~天文年間(1649-1555)的短刀。

兩刃造

代表流派和刀工:加賀四郎, 末相州, 小田原相州, 島田派, 末関派, 廣賀派,冬広, 末備前, 清麿派。

恐造: 超級大切先的造形,最早用這個名稱的是島田助宗,之後新新刀期的源清麿又做過,戰後的新作刀中也有。

恐造

反代表刀的弧度,如果弧度整體較大,就說這把刀「反深」,如果整體弧度較小,則說「反淺」。

如果整體弧度均勻,叫做鳥居反,或叫中反、華表反,如果靠近刀莖的部分弧度較大,稱為腰反,靠近刀尖的部分弧度較大的,稱為先反。

另外還有內反,指向刀刃一側彎曲的刀形。 一般只見於短刀。

反是判斷年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鎌倉時期的刀一般都是腰反,到南北朝過渡為鳥居反,室町時期又趨向於先反,並且越是趨向室町後期,先反就越是明顯。

後人經實戰總結,認為符合圓弧形狀的刀使用起來才最為順暢,這樣的話,當然只有鳥居反才是最合理的,後來的刀也的確都是鳥居反了。哪怕是強調復古的年代,也沒有恢復腰反這一特徵。腰反分析起來顯然不是圓弧,如果說它是橢圓弧或者拋物線也不一定,總之並不合理。但現在看來,古代腰反的刀姿看起來非常有張力,從審美上似乎更有價值。

通過這張特別誇張的圖,可以明白腰反、鳥居反(中反)和先反的區別。

可惜,在實際當中,反的差別實在是太細微了,腰反倒還好辨認一些,先反的短刀還比較容易識別,而先反的太刀、打刀和鳥居反之間的區別,實在是微乎其微。

左:腰反;中:鳥居反;右:先反

切先

切先主要分為大切先、中切先、小切先、豬首切先。還有一種かます切先,按讀音可稱為「卡馬斯切先」,線條都接近沒有弧度的直線,顯得比較僵硬。

關於切先有這麼幾條規律:

1 小切先越小,刀的年代越老。

2 中切先是通用型,存在於任何年代。

3 大切先流行於南北朝、慶長新刀、新新刀。

4 豬首切先多存在於鎌倉中期。

5 卡馬斯切先只存在於上古刀,或後世仿造的上古刀。

身幅、重

身幅是指刀身的寬度,橫手處的寬度叫作先幅,刀身根部的寬度叫作元幅。

一般來說,先幅都比元幅要小一些,也就是身幅向刀尖的方向會收窄。這個身幅收窄的多少,也是一個判斷年代的依據。

如果有一把刀,刃較長,反淺,身幅收窄不明顯,大切先或加長中切先,則可能是南北朝中期古刀、慶長新刀或新新刀。

如果有一把刀,反深,身幅收窄明顯,中切先或小切先,則是鎌倉或應永時期的經典太刀造型。

如果有一把刀,反淺,身幅收窄很明顯,中切先,則為典型的寬文新刀。

如果有一把刀,刃較長,反深,身幅收窄明顯,這些似乎都符合鎌倉中期的特徵,但你注意到它是大切先,就可以把它從古刀中排除,它更可能是新新刀。

鎬和鎬地

鎬造的刀,鎬還有高低之分。鎬的高低不是指距離刀背的遠近,而是指鎬線處的厚度,如果比刀背處厚得多,就說是「鎬高」,如果厚得不太多,就說是「鎬低」。

鎬高的代表:大和傳及其相關的流派如宇多、三原、入鹿、忠貞、二王、金剛兵衛、波平;末備前的祐定、清光、春光,末關的兼定;新藤五國光、永德美濃兼光、則重、經家、忠光、南紀重國、國包。

鎬高往往與菖蒲造、冠落造以及大部分雉刀、長卷相聯繫,因此做雉刀、長卷的法城寺派、國光、片山一文字、則房、直江志津派、兼光、長義、康繼、清麿、大慶直胤也符合鎬高的特徵。

鎬低的代表:備前和相州傳,如一文字派、鎌倉中期的長船派、小反派;山城傳的長谷部派、信國、達麿、平安城派;來國長;相州的貞宗、秋廣、廣光、吉廣、正廣、廣正;美濃的兼正、兼元、兼次、金重、金行、千代鶴派、雲次、津田助廣、近江守助直;以及肥前刀匠。新刀期的助廣及其弟子的鎬尤其低,以致於看起來似乎比棟還薄。而古三原正家、正廣、手搔包清,雖然是大和傳,但也呈現鎬低的特徵。

我們前面說過鎬地特別寬的屬於切刃造,而對於鎬造的刀來說,鎬地仍然有寬窄之別,一般來說,大和傳鎬地較寬,山城、相州的鎬地較窄。

鎬地寬的還有:美濃兼次、兼定、光忠、經家、雲類刀工群(不包括雲生)、正恆、三池派。

鎬地窄的還有:粟田口派、安綱、石州的作品;備前大宮盛景、秀光、正恆、真忠、虎徹。

左:尻懸則長(鎬地寬);右:相州貞宗(鎬地窄)

棟、重

棟分為庵棟、角棟、丸棟、三棟這幾種,其中庵棟是通用型,絕大多數日本刀都是庵棟。

角棟一般只見於上古刀,和切刃造相聯繫,但在末備前的短刀中也偶爾出現。

丸棟也主要存在於上古刀,但也見於:長谷部信國、平安城派、加賀四郎資正、舞草鍛冶、冬廣,古備前正桓、友成、包平,備前長船長光、四郎國安,助真,青江派,三原派,三池派,高田派,波平派。

庵棟還有高低之分,高庵主要見於大和傳相關流派,低庵在備前最為典型。

三棟也不多見,存在於相州和山城的短刀,早期相州三棟的頂面較寬,末相州的較窄。新刀期的埋忠明壽、堀川派、康繼等也有三棟。

「重」是指刀的厚度,更確切地說,是指刀背(棟)的厚度。而鎬線處一般更厚, 那不是「重」。

上面說了,慶長新刀、新新刀在刀姿上和南北朝中期古刀是相似的,那麼如何區分呢?有一個較為有效的辦法就是看它的「重」。南北朝時期的古刀「重」較薄,而慶長新刀、新新刀的「重」較厚。

刃肉,是指地和刃的部分不是平的,而是有些向外凸出。這樣的刃叫作蛤刃,蛤刃更有利於深入嶄切,但研磨較為麻煩。蛤刃多存在於鎌倉時期。

蛤刃

樋和雕物

樋並不是血槽,它不是為了放血,而主要是起平衡重心的作用。

棒樋是最為通用的形態,其中又有寬窄之分。

樋的前端如果超出橫手,稱為「樋先上」;如果沒有超出橫手,稱為「樋先下」。古刀比新刀更加傾向於用「樋先上」。

左一:樋先上(古備前);左二:樋先上(景光);左三:樋先下(長義);左四:樋先下(青江)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樋先上是由於切先修改過形成的,比如因為刀尖折斷等原因,不得不把切先通過重新研磨向後退,樋先下就會變成樋先上。這種刀的樋和小鎬的位置關係會顯得不自然,嚴重的甚至樋會穿過小鎬。

有的樋的尾端會延伸到刀莖的部分,這個可能是由於刀改短過,也可能是原來的刀匠就喜歡這樣。如果樋終止於刀鎺之前,那它末端的形態又分兩種,半圓形的稱為「丸留」,帶角的形狀都稱為「角留」(不論幾個角)。

左:丸留;右:角留

丸留代表流派和刀工:鎌倉中期和室町時期的很多備前刀刀;信國,平安城長吉,末手搔,金房,堀川,一竿子忠綱, 筒井紀充, 康継, 繁慶,虎徹, 小笠原長旨, 法城寺派, 水心子正秀, 大慶直胤。

角留代表流派和刀工:友成, 長光, 景光, 応永備前,清則, 末備前清光,信國, 龍門延吉, 島田義助, 古三原, 顕國, 高田定盛, 因州兼長, 甘露俊長, 藤島友重, 善定兼吉, 出羽大掾國路, 越中守正俊, 小笠原長旨, 法城寺派, 橫山祐定, 筑前信國, 忠広, 大慶直胤, 固山宗次, 清人, 月山貞一

棒樋下邊如果再增加一條平行的淺槽,稱為「添樋」。添樋可以正好在鎬線上,也可以在鎬線下邊。添樋在鎌倉時期很少,而在南北朝的備前有一些,室町時期比較盛行。

代表流派和刀工:長谷部派, 信國, 三條吉則, 末手掻, 末尻懸, 金房, 末関, 高田, 末三原, 堀川國広, 出羽大掾國路, 法城寺, 三善長道, 政長, 大和大掾正則, 越前兼則, 山城守國清, 筑前信國, 忠吉 , 大慶直胤

連樋:添樋的變體,它的窄槽繞到了主槽前方。多見於室町末期,但在鎌倉、南北朝的名刀工中也有。

代表流派和刀工:來國行、國俊,信國, 助真, 古長船光忠、長光、景光、真長, 兼光, 盛光, 康光, 則光, 綱広, 堀川, 一竿子忠綱, 法城寺派, 筑前信國, 新新刀中採用備前傳技法的刀工如水心子正秀, 大慶直胤, 固山宗次;也見於三品, 南紀重國, 國包, 水田等派,還有薩摩的一些刀工。

添樋 左一:應永備前;左二:平高田;左三:連樋(來國次);左四:連樋(直江志津兼友)

腰樋:短的棒樋。多見於短刀或脅差。有些古刀期的太刀也有腰樋。

代表流派和刀工:粟田口派, 來一派, 信國, 平安城長吉, 三條吉則, 新藤五國光 末手掻, 埋忠明壽, 堀川, 康継, 近江守継平, 相模守政常, 肥後大掾貞國, 大和大掾正則, 兼則, 氏重, 輝広, 忠吉, 水心子正秀, 大慶直胤。

兩條寬度相同的相互平行的樋,稱為「二筋樋」, 二筋樋主要存在於鎌倉後期,如果在更早的刀上發現二筋樋,則可能是後加的,後加的樋稱為「後樋」。

二筋樋,上:長光;中:青江;下:滕島友重

一把具備南北朝相州特點的刀,如果帶有二筋樋,就大致可推測是貞宗的作品,他有好幾把刀帶有這個特徵。

代表流派和刀工:來國長, 信國, 貞宗, 綱広, 兼氏, 直江志津派, 金重, 和泉守兼定, 若狹守氏房, 千子 村正、正真, 藤島友重, 因州兼長, 備前長光, 長義, 倫光, 兼光, 義光, 盛景, 中、末青江派, 出羽大掾國路, 越中守正俊, 康継, 法城寺派, 三善長道, 兼定, 兼若, 越前関派, 越前下坂, 筑前信國, 高田, 忠吉, 主水正正清, 大慶直胤, 源清麿, 奧元平, 奧元武。

二筋樋有一種變體稱為「丈比」,其兩槽的長度明顯不同,主要見於短刀和脅差。

丈比,兼房

還有一種二筋樋的變體稱為「菖蒲樋」,兩槽於前方交匯。

菖蒲樋

菖蒲樋還可以變異為「喰違樋」,也分幾種,一種是上槽中斷,第二種是中斷後合併為棒樋,第三種是上下槽在某處交叉。

三種喰違樋

菖蒲樋、喰違樋代表流派和刀工:信國, 平安城長吉, 三條吉則, 保昌派, 末手掻, 金房, 末三原, 宇多派, 広賀, 末延壽, 出羽大掾國路, 越中守正俊, 康継, 越前國新刀, 大慶直胤, 栗原信秀, 月山貞一 。

短的二筋樋稱為「護摩箸」,在太刀、打刀上都很少見,更多見於平造的短刀和小型脅差。

代表流派和刀工:粟田口國吉、吉光, 來國俊、國光, 信國, 長谷部派, 平安城長吉, 三條吉則, 新藤五國光, 正宗、行光、貞宗, 景光, 応永備前, 末備前, 和泉守兼定, 島田義助, 堀川, 忠吉, 越前新刀,水心子正秀, 大慶直胤。

日本刀上最古老的「雕物」,是古備前友成所雕的素劍,其實也就是起了代替樋的作用;稍後有大原真守雕的素劍和梵字。

友成雕的素劍

真守雕的素劍和梵字

樋和雕物,都不是必須有的東西,但如果刀的鎬地發現了暇疵,可以通過樋或雕物去除掉。

下面講講日本刀姿隨時代的變化過程。

我們知道,日本的上古刀是直形。由直變彎發生在平安中期,約9~10世紀。上古刀都是國寶,市場上是不可能買到的。因此對於對於愛好者、收藏者來說,上古刀並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平安晚期

我們的討論只從11~12世紀,也就是平安晚期開始,這一時期的刀也同樣都是國寶或重要文化財,要想觀賞,也只能去日本的博物館或其他的特殊場合。但日本刀的形態從這一時期開始,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發展脈絡,雖然我們不太可能買得到,也還是應該了解。還要注意這些刀有些保存得已經不是原來的形態了,有的被截短了,有的經多次研磨,身幅變窄了,這些都要心裡有數。

平安晚期的典型刀姿:腰反,纖細,身幅收窄明顯,小切先。

特點概括:優雅、古典、品格高。

此時的太刀又稱為「陰太刀」,意思也是指苗條、纖細。相反的也可以叫作「陽太刀」。因為平安時代是日本最後一個天皇仍然掌握實權的年代,此時武士治國還沒有開始,刀還是以貴族的趣味為主。

平安晚期的太刀屬於騎馬的高階武士,刃長為80-85厘米。

腰反是一個較為明顯的特徵,它不光刀身是腰反,刀莖也隨著彎曲。

左一:三日月宗近 刃長80厘米,反2.7厘米;

左二:鶴丸國永 刃長78.8厘米,反2.7厘米;

左三:有綱 刃長83.4厘米,反3.2厘米;

左四:行安 刃長73.9厘米,反2.7厘米

左一:友成 刃長80厘米,反2.9厘米;

左二:真恆 刃長89.7厘米,反3.7厘米;

左三:童子切安綱 刃長80厘米,反2.7厘米;

左四:真守 刃長76.7厘米,反1.9厘米。

平安時期帶太刀的貴族

但也並非這一時期的刀都是這樣的風格,九州筑後的三池典太光世所做的刀,身幅就比較寬。

左一:大包平 刃長89.2厘米,反3.4厘米;

左二:大典太光世 刃長66.1厘米,反2.7厘米;

左三:無銘 刃長67.9厘米,反2.4厘米。

鎌倉前期(1185~1232)

鎌倉前期的刀姿與平安晚期相比變化不大,仍然是腰反,只是身幅略寬,收窄略少,切先略大。

特點概括:優壯,優美而力強、古典

刀形的變化也折射出社會形態的變化,此時武士階層取得了統治權,但貴族的勢力仍然強大。

左一:為次 刃長78.8厘米,反3.3厘米;

左二:豐後國行平 刃長80.1厘米,反2.8厘米;

左三:清綱 刃長79.7厘米,反2.3厘米;

左四:寶壽 刃長74.8厘米,反3.7厘米。

備中青江派康次太刀,刃長85.6厘米,反3.4厘米,1212年,國寶。

鎌倉中期(1232~1288)

鎌倉中期的刀的長度有所縮短,但身幅繼續變寬,收窄減少,腰反開始向鳥居反過渡,中切先,蛤刃。

同期還有另一刀形:身幅收窄更少,重厚、鎬高、鎬地窄,豬首切先。

特點概括:豪壯

左一:吉平 刃長73.8厘米;

左二:備前國宗 刃長72.7厘米,反2.4厘米;

左三:來國行 刃長69.6厘米,反2.7厘米;

左四:一文字吉房 刃長81.4厘米,反3厘米。

但有一點需要知道,保留到現在的鎌倉時期的刀劍只是當時的冰山一角。實際的情況可能複雜得多,當時的太刀還有兵仗太刀和儀仗太刀之分,還有公家用與武家用的區別,貴族武士的收藏品太刀和普通武士的實戰太刀也會有區別。我們現在的認識只能算是管中窺豹。

鎌倉時期的武士

鎌倉後期及南北朝前期(1288~1336)

這一時期太刀很多又恢復鎌倉前期的長度,但身幅延續中期的寬度,腰反徹底被鳥居反取代,切先變大,重變薄,不再有蛤刃。

左一:來國俊 刃長75.5厘米,反2.4厘米;

左二:來國俊 刃長72.2厘米,反2.3厘米;

左三:左兵衛尉藤原國友 刃長89.1厘米,反3.9厘米;

左四:備前國吉岡住左近將監紀助光 刃長82.1厘米,反3.6厘米。

南北朝中期(1336~1375)

太刀的尺寸達到極致,刃長可達90厘米,並出現了120厘米以上的大太刀。身幅收窄很少,重薄,鎬地窄,反淺,大切先。

特點概括:雄大剛壯

這一時期的典型刀姿又稱為「延文貞治姿」。

左一:備州長船倫光 刃長126厘米,反5.8厘米;

左二:備前國長船住義景 大磨上 刃長74.4厘米,反0.9厘米;

左三:千手院長吉 刃長135.7厘米;

左四:兼氏 大磨上 刃長66.7厘米。

上面這四把刀,一、三是原樣,二、四是通過大磨上的方式截短了的。 這一時期的刀大部分都被截短了,我們不太容易看到原汁原味的延文貞治姿的刀。也有的經過多次研磨,切先也變小了。但仍可通過重薄、較寬的身幅、大切先這些特徵來認定。

但也需知道同樣是在這一時期,也有些刀匠仍然堅持鎌倉甚至平安晚期的風格。

南北朝後期到室町早期(1375~1428)

南北朝後期的刀形又有回歸的傾向,開始是重稍稍變厚,身幅收窄幅度又增加了,切先回到中切先。到應永年間(1394-1428),刀姿向鎌倉前期的回歸,但不是腰反,而是有了一些先反的味道,並且刃長稍短。

左:備州長船盛光 刃長76.1厘米;

右:備州長船次行 磨上 刃長78.4厘米,反2.3厘米

室町中前期(1428~1467)

這一時期主要是承襲「鎌倉復興」的基調,繼續刃長縮短,身幅收窄幅度加大、重變厚的趨勢。先反的特徵更明顯一些(但仍然很難看出來)。

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太刀向打刀過渡。

備前國長船住左衛門尉藤原朝臣則光 刃長71.6厘米,反1.9厘米

室町中後期(1467~1555)

此時太刀已經基本被打刀所取代,刃長一般在60-65厘米,稍長的中切先,身幅較寬,收窄不明顯,重厚,較深的先反。

刃長在60厘米左右的刀稱為「片手打」,是單手使用的。

左一:備前國住長船二郎左衛門尉藤原勝光 刃長60.6厘米 反1.8厘米;

左二:備前國住長船與三右衛門尉祐定 刃長64.8厘米,反1.9厘米;

左三:桃川作長吉 刃長72.5厘米;

左四:村正 刃長66.4厘米,反1.6厘米。

室町後期的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1555~1572)

刃長又增加到73-75厘米,但依然是身幅寬、重厚,中切先或稍長的中切先,較明顯的先反。

武州下原住康重 刃長73厘米,反2.3厘米

桃山到江戶早期(1572~1624)

桃山時期的又恢復了南北朝中期那種雄大剛壯的刀姿,但沒有那麼長。由於南北朝中期的刀後來多數改短了,那麼桃山時期的刀也就大致是按照改短後的南北朝太刀做的。此時的刃長在70-75厘米,身幅寬、收窄少、反淺。而重厚是區別於南北朝刀劍的一個重要特徵。

由於這一復古趨勢於慶長(1596-1615)年間達到頂峰,因此又稱為「慶長新刀姿」。

在這一時期,日本刀的古刀期就結束了,進入了新刀期。

左一:九州日向住國廣 刃長70.5厘米,反2.8厘米;

左二:國安 刃長75.8厘米,反1.5厘米;

左三:兼若 刃長65厘米,反0.4厘米;

左四:越前康繼 刃長69.3厘米,反1.5厘米.

江戶次早期(1624~1652)

這一時期刀的刃長約70厘米,反明顯但不很深,身幅收窄明顯,中切先或略加長的中切先。

這種刀姿於寬永年間出現,因此稱為「寬永新刀姿」。

左一:和泉守藤原國貞 刃長64.8厘米,反2.1厘米;

左二:河內守藤原國助 刃長69.7厘米,反1.5厘米;

左三:山城大椽藤原國包 刃長75厘米,反1.5厘米;

左四:山城藤原國清 刃長74.2厘米,反1.8厘米.

江戶中前期(1652~1688)

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刀形顯著變化,刃長仍然是70厘米左右,但身幅急劇收窄,反也重新變淺,切先成為緊湊型中切先或小切先。

這種刀形稱為「寬文新刀姿」。差不多是各種刀姿中最好辨認的一種,它的各個特徵基本都與實際相符,除了反淺這一條有時不適用。

左一:津田越前守助廣 刃長71厘米,反1厘米;

左二:丹波守吉道 刃長68.6厘米 反1.7厘米;

左三:長曾彌興里 刃長69.7厘米,反2.1厘米;

左四:奧州仙台住藤原國包 刃長63.6厘米 反1.3厘米.

江戶中期(1688~1781)

這一時期演變為一種中庸的刀姿,有人稱之為「標準打刀形」,其身幅溫和收窄,反略深,中切先。

這種形態稱為「元祿新刀姿」。

左一:一竿子忠綱 刃長63.3厘米,反2.1厘米;

左二:筑前住源信國吉包 刃長68.4厘米,反2厘米;

左三:信濃大椽藤原忠國 刃長69.7厘米,反2.6厘米;

左四:坂東太郎入道卜伝:刃長66.3厘米,反2.1厘米

但在整個新刀期,肥前國的一些刀工始終堅持慶長新刀的風格。薩摩新刀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以中切先代替大切先。

江戶後期(1781~1844)

18世紀以後的日本刀注重裝飾,鍛造技術反而下降得歷害,形成一種華而不實的風氣。直到水心子正秀髮起複古運動,力主恢復鎌倉時期的風格。日本刀由此進入新新刀期。

這一時期的刃長為70-75厘米,身幅較寬,平緩收窄,反深,中切先。

左一:陸奧介弘元 刃長71厘米,反2厘米;

左二:松村昌直 刃長71.3厘米,反1.6厘米;

左三:大慶直胤 刃長76厘米,反2.2厘米

江戶時代武士

幕末到明治早期(1844~1876)

新新刀的主題都是復古,但此時的復古對像發生了變化,它和慶長新刀一樣是追求南北朝中期的風格,身幅寬,收窄少,反淺,加長中切先或大切先,但重厚。

左一:源清麿 刃長68.4厘米,反2.2厘米;

左二:游射軒真雄 刃長71厘米,反1.7厘米;

左三:左行秀 刃長73.4厘米,反1.2厘米;

左四:月山貞一 刃長78.2厘米,反1.4厘米。

這張總結性的圖,請橫屏來看。每個時代都不缺少崇古之人,因此一個室町或江戶時期的人,也完全可能做或訂做一把鎌倉時期風格的刀。這也為日本刀的鑒定增加了很多難度。對於刀的各部分的不同時代、地區、流派特徵,都需要有所了解。學無止境,大家共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