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錫日報

圖︱網絡

作爲集成電路強市和機械製造大市,無錫正在試圖發力集成電路產業底層基石——裝備產業。

近日,華虹無錫項目傳來捷報:開工建設以來,主要工程節點均較原計劃提前完成,預計可提前投產。與此同時,位於宜興的中環領先集成電路用大直徑硅片項目近期將迎來試生產。加之海力士二期、華潤新產線、長電科技等上下游企業,無錫形成了一條涵蓋設計、材料、製造、封裝等上、中、下游市場產業鏈,成爲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超千億元的城市。

在這條愈發“強壯”的產業長鏈上,有一環依然顯得“先天不足”。按金額計算,中國半導體市場份額佔全球市場的近四成,但芯片自給率僅佔一成左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國內裝備企業並未快速成長起來,製造設備主要依靠進口。作爲集成電路強市和機械製造大市,無錫正在試圖發力集成電路產業底層基石——裝備產業。

向上突破,市場意識已被喚醒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中,最‘卡脖子’的環節恰恰是在裝備和材料。”一位半導體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內半導體裝備行業總體處於起步階段,但某些領域的企業已實現批量供貨,並獲得瞭如臺積電等主流廠商的訂單,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中國根本就沒有半導體設備商。”

據介紹,無錫半導體裝備廠商主要集中在清洗機、設備翻新、耗材以及封裝設備等領域。“比如華瑛微電子、亞電智能裝備、邑文、盛美半導體、影速、旭電科技等,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有關人士稱,但這些只能說是“非核心環節供應商”,而非集成電路產業所需的關鍵設備,“無錫的零部件產業基礎好,缺少的是大型設備商牽引。”

就在不久前,江陰一家化工用超純水商看到無錫快速集聚的集成電路製造商機,想爲相關企業做配套生產,瞭解下來才發現,一般化工的純水標準與集成電路的要求相差不是一點點,“起碼是一個數量級,也就是10倍的差距。”這是否意味着本地設備商不能爲技術等級要求更高的集成電路產業提供配套?

自主可控,本土採購需求正在生成

“並非如此。”無錫一家設備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大型設備採購均靠進口,但是國內採購、本地採購已經進入了企業設備引進方面的“考量”,“這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要實現自主可控的必經之路。”他同時表示,“國產設備進入採購”目前還存在着諸多難點。

“比如光刻機,目前國內廠商生產還有難度,不過某些領域還是可以實現突破的。”該負責人介紹說,無錫有企業已經生產出了用於PCB和封裝的光刻機,“但集成電路產業對設備的精確度、一致性和穩定性要求極高,這一個零差錯容忍的行業,留給國內設備商成長的機會和時間太少太短。”他舉例,如果裝備研發是0到1的過程,那麼設備的試用試錯就是1到10的過程,10到100就意味着大規模供貨。“試用試錯的成本顯然不能讓使用企業來承擔。”

一方面是來自採購成本的考量,一方面是本地配套更有助於服務的快速響應,加上供應鏈的風險控制,製造商對國產設備並不“排斥”。“但這是一個需求拉動的行業,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企業的需求來拉動,裝備企業很難從單純的研發入手來攫取市場。”

產業聯動,無錫需要更多設備集成企業

看起來是在給進口設備“陪跑”,但這也是“成長”必需付出的代價。

中國半導體之父、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年初在無錫考察了數個半導體裝備企業,認爲大有可爲。“現在產業對晶圓製造的熱情高漲,各地都在上馬製造項目,資金都在湧向這一行業,但是裝備其實纔是行業更需要大力發展的。”他認爲,我國在半導體應用、封裝測試領域已發展到全球一流,擁有完整的終端產業鏈,但在產業鏈前端環節非常薄弱,這樣特別容易被“卡脖子”,尤其需要加快投入。據其介紹,全球半導體設備和原材料市場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擺在中國裝備製造商面前的是一片路途艱難卻美景在前的市場。他希望政府、大基金可以更多向裝備企業傾斜,他自己也在致力於多地裝備企業的協同開發。

“目前無錫集聚了衆多集成電路製造廠商,如果政府能夠以補貼的形式鼓勵本地採購,引導生產製造企業使用本地設備,對拉動、牽引本地設備廠商會有很大幫助。”在他看來,這不僅是服務配套集成電路行業,集成電路產業對裝備行業的“高配”需求,還將帶動航天、生物醫藥等行業裝備的提升,無錫可依託原有的產業優勢,以產業園的形式來孵化、扶持相關設備集成企業,最終培育幾個有實力的整機供應商,形成產業聯動。

業內人士認爲,從中長期發展來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必須也一定要實現裝備自主,這是一個用時間換空間的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