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的可信度更高?

齊桓公西征的山西「大夏」就是山西的夏縣嗎?為什麼一說和大夏-希臘王國一樣,是指「吐火羅」的音譯,指遷徙到最東面的吐火羅人?


夏禹非黃帝玄孫

司馬談《史記·夏本紀》說

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

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大史公司馬談此說毫無依據

而《呂氏春秋》的「天皇五帝說」符合歷史邏輯

天皇五帝

一、東皇伏義帝 以熟犧祭祀而聞名東亞的東方強大氏族,史稱「庖犧氏」

二、西皇蚩尤帝 以桑織發達而聞名東亞西方的強大氏族,史稱「窮桑氏」

三、南皇炎帝 以擅長農業而聞名東亞南方的強大氏族,史稱「神農氏」

四、北皇高陽帝 以發明顓瑣歷聞名東亞的北方強大氏族,史稱「顓瑣氏」

五、中皇黃帝 以造車技術而聞名東亞中部的強大氏族,史稱「軒轅氏」

天皇五帝是同時期的五大氏族首領

遼闊的大東亞版土必然產生五方地緣政治

天皇五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五大人文始祖的苗裔是不可能忘祖的

繼天皇五帝之後

是嚳、堯、舜、虞、鯀紅二代競爭時期

北皇高陽帝未參與四皇紛爭

而是乘機沿長江南下低調拓展

至夏水入長江囗建立夏國

國都夏首(夏口、漢口)

形式上臣服於炎黃聯合酋長制

鯀壩(良渚)

至堯舜利用權力命熊鯀主持修築「良渚(人工大水壩)」

熊鯀聽命並完成任務卻被拘禁於羽山至死

代父執政的熊禹舉兵討伐堯舜

東徵至荊州後遷都荊郢史稱「荊蠻」

最終直搗堯都良渚建立夏王朝

周人、楚人、秦人皆祭祀夏禹

炎黃堯舜並未建立封建王朝

夏禹纔是中華大地共同的人文始祖

也正是因為周公不要求諸夏的百爾後裔

祭祀文王清廟而祭祀夏禹辟雍

東西南北中才形成大一統的「華夏意識」

漢人祭祀黃帝是漢代纔出現的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這是漢代《繫辭》作者的胡言亂語

華夏子孫普及衣裳是夏布出現時期

漢學毀了中國人夏商周三觀

華人、華族、華語、華文

演變為漢人、漢族、漢語、漢文

這些稱謂始於倭奴國的遣漢使

我們何苦跟在倭奴屁股後面顛呢

這是華夏子孫的悲哀

世界上只有華僑還記得自己是華人

老紙填《履歷表》

民族一欄就填「華族」

傻逼人力資源總監自己去改吧

禹都(餘杭)

夏王朝最終被東皇的苗裔子湯革了命

而商王朝又被中皇的苗裔姬發革了命

再後來周王朝又被東皇的苗裔子贏革了命

夏商周三古是在北皇、東皇和中皇的較量中交替

南皇的苗裔和西皇的苗裔沒實力逐鹿中原

其中西皇蚩尤最先退出歷史舞臺

他的地盤被中皇和南皇拱手送給了東皇的弟弟少吳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錯誤結論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

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 · 僅供笑閱)1,937


題主啊,你這看書全看雜了啊,是比較典型的只看N手文獻看出來的案例。

說難聽點,就是像我這種歷史發明家寫的文章看得太多,而真正的一手史料,二手文獻一點沒看,你提到的三個大夏完全就是三個地方。

首先大禹封在禹州這一點問題都沒有,我沒有聽說過什麼禹在夏縣登基的說法,至於為什麼叫夏朝,是因為禹的爸爸鯀的封地是你說的山西夏縣;不要看太多神話故事覺得堯舜禹是什麼勵志青年,實現了階級躍遷,禹之所以能逐鹿中原是因為他爸爸本身就是舜時期的大貴族

再說齊桓公西征的這個大夏,按照考據推測應該是聯秦平晉亂立重耳為晉君時候的事。曾經有一個叫杜預的人考證所謂的大夏其實是現在的山西太原:

夏墟、大夏, 今太原晉陽也。

——杜預注《左傳·定公四年》

然而問題在於齊桓公時代中華文明還遠遠沒有擴張到太原,齊桓公想進山西還要從南繞河南西北部才能進入太原,北邊有大量的狄人根本過不去。而事實上《史記》中也記載:

齊桓公至晉之高梁而還歸

所以齊桓公所伐的大夏其實在現今臨汾附近,離運城市也不遠,有可能徵討的確是是鯀的封地「大夏」。再有一點,夏商作為青銅文明,需要頻繁地遷都來尋找新的地表易開採的銅礦,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記載中大量出現夏墟殷墟這樣的辭彙,這些詞指代的不是同一個地方,而是夏人活動的核心區域(雖然我們照著這個去考古也還是沒有找到夏朝的城市遺址)。

最後,所謂由吐火羅音譯過來的大夏,已經是漢朝時的事情了,叫巴克特里亞-希臘王朝。你史書上幾頁紙翻過去了,但是夏朝和春秋,春秋和西漢之間那都是實打實地隔了好幾百年,幾百年風雲際變,人一茬接一茬的換,你不能因為他們都離咱們很遠所以把他們歸成了一個時間段啊對吧。

研究歷史,要少看我這種人寫的東西,多看一手史料,多看二手研究,就不會鬧出因為鯀的封地和一千年後某個希臘文明的次生王朝重名而誤以為是一個地方的笑話了。

以上


提問有很大問題,夏禹怎麼可能有封地?分封是周代的事。周之前是各氏族國號,所有炎黃的子孫都自稱諸夏,沒有築城術之前,聚集地都叫丘,禹的父親鯀發明的築城術,之後纔有帶石牆的「國」。

鯀的國名叫「崇」,崇這個字本身就說明瞭歷史淵源,古崇國直到周代都存在。

大禹後來建了新都,古陽城,這個都城肯定不在現在河南,因為河南中原地是夏初太康時期從北方都城南遷時候才開發的,當時那裡很靠近東夷人的地盤,所以纔有後來太康失國,東夷后羿秉國數十年的歷史,少康中興時,諸夏諸侯打跑了東夷,才逐漸開發了中原。

安陽的殷墟也證明中原地是東夷的後人的祖地。

而陝西關中平原是商中期周族遷徙過去才大規模農耕開發的。

3000年前環境和今天很不同,目前考古看到的商代前的遺址,都在陝西北部,山西谷地,內蒙河套,甘肅昆崙山北麓一線,很可能還有青海河湟地區。因為那時北方氣候濕潤,大小湖泊遍地,山西陝西的黃土高原那時還是原始森林,目前的石峁遺址那時是森林草原交接地帶,很可能纔是夏後氏的古陽城。


大禹沒有什麼歷史封地,有的是自己世代居住的祖地。

《史記·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而《山海經》記載:「赤水之後流沙之濱有崑崙之虛,夏後之居也,崑崙之下有軒轅之臺,實維帝之下都也。」

大禹是黃帝的後人,黃帝墓就是軒轅臺,就是崑崙之墟(我們詞語歸墟,就源於此),所以禹父鯀之所以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可去治水,也是因為他是黃帝的子孫。

並且,舜和堯、禹不同,堯和禹是黃帝的後人,舜是東夷人,所以囚堯,和堯子丹朱率領的三苗人徵戰勝利,獲得了帝位。直到洪水來了,纔不得不啟用有學識的鯀和禹這樣的,隨丹朱在崑崙的黃帝後人的,他所謂的西羌人來治理洪水,畢竟舜的資歷裏最缺的就是學識。

赤水如果是紅海,那麼流沙之濱就可能是沙哈拉沙漠的東北尼羅河流域,崑崙之墟就是金字塔,軒轅之臺就是建在金字塔裏的黃帝墓。

所以,啟的夏朝就是埃及,而埃及的建立者是黃帝,或者是丹朱,只是丹朱將黃帝墓遷到了埃及。而周是埃及的屬國,並且也是黃帝的稷後人,所以一直不服商朝,商朝雖然也是黃帝後人,但是和舜比較親近,所以才會取代夏朝。

不過,隨著鬼方(閃人,就是遊牧民族的白人)的入侵,商朝盤庚東遷七次,最後到了商丘,由司母戊抵擋住鬼方最後的侵襲,才立足中國,所以我們才會留有赫赫我祖來自崑崙的話,在中國境內哪怕發現了許多古老的古文明遺址,史學界雖然認同他們是中國人的祖先,卻不認同他們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