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9年,當我們享受着燃油車前所未有的成熟設計、便利性與安全性時,相反,電動車充電時間長、充電樁建設未成熟、續航短、還有電池安全的隱患,大多數人並不認同電動車將替代燃油車成爲購買首選的看法。然而,事實告訴我們,電動車已經準備好發起一場替代燃油車的變革了。

  3月25日,大衆在珠海發佈了朗逸電動版、高爾夫·純電和寶來·純電,MEB平臺的I.D.BUZZ概念車同臺亮相。這是大衆CEO赫伯特·迪斯主導下的電動化戰略在中國的首秀,也宣告着大衆電動化戰略進入落地階段。這家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將2019年定義爲轉型關鍵年,並宣佈將在中國市場增加40億歐元投資,用於電動汽車的生產和研發,其將在2030年前後停止銷售燃油車。

  無獨有偶,在新能源車方面頗有積累的比亞迪,上週宣佈將基於純電動e平臺,平臺打造e系列電動車,以期擴大市場佔有率;本月初,特斯拉敲定在華工廠事宜,新工廠年底投產,首期產能25萬輛,推進在華銷量增長;還有兩款重量級的純電動車——吉利幾何A、廣汽新能源Aion S將於4月正式上市。

  大事件不斷,可見2019年將是電動車大年,這一年不管是中國還是全球,電動車將繼續在呈現萎縮的車市中表現突出。同時,電動車將展現出更好的產品力,開出更具競爭力價格。2019年,將成爲電動車大規模替代燃油車的開端。今天,就在我們身邊,電動車正發生着什麼變化呢?值得我們關注和整理。

  就像一些歷史學家們所推崇的,歷史的發展是偶然中的必然。全球性環境變化與資源轉型使汽車轉型電動化成爲必然,而多國日趨嚴苛的排放法規、燃油車禁售令以及部分電動車激勵政策,甚至是大衆排放門這樣的偶然事件,則加速了這一轉型過程。一開始,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2019年將成爲轉折,使之變成一場自下而上的變革,隨後轉型有望提速。

  自上而下,是政策扶持,補貼護航,剛剛公佈的2019年新能源車補貼政策顯示,政府退出幹預,還新能源車以市場競爭的態度明確,要見這一階段已近尾聲;而自下而上,其標準是技術趨於成熟、應用趨於穩定、採購和生產成本市場化,這一階段剛剛開始。

  大衆MEB平臺和比亞迪e平臺,不約而同地提出高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是造車出身的特斯拉沒有過多強調平臺的概念,但他應用的就是這種集成化的思路,將車輛做到更加極致的性能表現和智能化,同時還能控制好製造成本。從生產製造的角度出發,工業品要求高度標準化,有利於成本控制,電動車在構成和生產、使用多個方面符合了這一規律。

  此前,美國富事高商務諮詢公司(FTI Consulting)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純電動汽車所需的零部件和保養維護都比較少,相比燃油車將減少約38%的零部件需求。此外,大衆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透露,“生產一輛電動汽車比生產一輛配備傳統內燃機的汽車節省30%的勞動力。”

  這就爲電動車售價下降提供了可能性,另一個可能性來自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下降。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一次講話中說,2018年三元電池技術進步明顯,規模應用產品的單體能量密度提升至265Wh/kg,成本降至了1元/Wh以下。較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了2.2倍,而成本下降了75%。

  寧德時代在上市公司公告中稱,在2019年量產高鎳811(NCM811,鎳鈷錳三者含量比例8:1:1,又稱三元811)後,產品能量密度提升15-20%,成本下降12%。此外,由於上游材料價格下跌及自身降本,2019年寧德時代電池成本同比下降約21%。

  這裏有一個關鍵詞:三元811。寧德時代首批量產三元811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爲260Wh/kg,Pack能量密度180Wh/kg,比Model 3 Pack能量密度170Wh/kg還要高。動力電池行業,初步達成一個共識:三元811將成爲動力電池產業的制高點。這一行業的下一個突破,被寄望於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預計在4-5年後。這意味着,在未來4-5年間,技術發展有個平臺期,有利於車企量產成本控制。

  與此同時,市場端也迎來了一些新的變化。自2012年國務院發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起,經過艱難的推進,2018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125.6萬輛,佔比整體市場5%。這一數字,以63%的佔比,助力全球電動車在2018年銷量突破200萬輛。電動車初步呈現規模,並緩慢帶動着用戶教育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2019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會穩步增長,預計將售出260萬輛,較2018年同比增長約40%,中國電動車銷量將達150萬輛。BNEF稱,這兩個數字看似並不“抓眼球”,但放在2019全球經濟政治環境的動盪的背景下,考慮中國、英國和美國等國財政補貼退坡因素,這一預測意味着有彈性,是安全的避風港。

  在車市下行背景下,電動車呈現出“藍海”市場的前景。難怪車企扎堆佈局電動車,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今年內奔馳、沃爾沃、本田以及一衆中國品牌均將投放全新的電動車。百花齊放的競爭局面,有利於提高電動車的產品力。

  對於Model 3的產品力,行業基本認可其“標杆”地位。此前一衆中國車企以之爲對標物,但鮮有同水平產品出現,進入2019年,不管是在日內瓦車展首秀的Polestar 2,還是即將上市的吉利幾何A、廣汽新能源Aion S,都展現出和Model 3一較高下的實力。

  其中,不少人在體驗了Polestar 2之後,贊成其價格優勢同時內飾做工優於Model 3,更願意選擇Polestar 2作爲自己的購買對象。而售價在15萬元左右的幾何A和Aion S,展現出充滿魅力的原創設計風格,幾何A風險係數做到0237Cd這樣的優秀水平,與Model 3處於同一水平,Aion S搭載三元811電池,Pack能量密度170Wh/kg,與Model 3使用的21700柱狀電芯,Pack能量包180Wh/kg只有一步之遙。

  如何驗證產品力?市場的反饋應該是最有力的證據。越多人願意購買,就說明其產品魅力越佳,幾何A在宣佈預售後半小時,全球訂單達到3768單;Aion S開啓預售4天,訂單突破3000單,這些都是隻有預售價,沒得試駕沒有正式售價的情況下。

  過去一段時間,在電動車市場活躍的主力是賣車賺補貼的,還有一陣一陣的新勢力呼聲。從2019年開始,更多主流車企參與到電動車領域,他們對供應商市場有更大的牽引力,推動產業鏈轉型速度更快,同時具備更強的體系能力,他們的加入將大大加速電動車替代燃油車的進度,做大電動車市場蛋糕。

  站在消費者的一邊來看,大家抵觸電動車的時候,他們抵觸的是劣質、高價、不實用的產品。當電動車變得好看、性能穩定、購買性價比優秀,同時使用、維護成本更低(特斯拉Model 3保養週期爲2年或4萬公里),人們沒有理由不選擇電動車。正因爲越來越多的優勢顯現,一些看得到的年輕人,已經開始訂購屬於自己的第一臺電動車了,他們的改變也將加速電動車替代燃油車的進程。

  我們說了半天電動車替代燃油車的可行性,那我們是不是承認電動車將大行其道,甚至取代汽油車成爲存量市場上的主力呢?答案並不樂觀。

  雖然現在特斯拉第三代Supercharger實現了5分鐘充到可供行駛120公里的電量,但則物理特性決定,電動車的便利性及電池性能不可避免的衰減,決定其不能成爲人類出行的終極方案。

  更多人看好氫能源車的前景,而電動車或許作爲中短途出行工具,成爲氫能源車的補充。當下,車企積極入駐電動車領域,我相信更合理的定位是,爭取更多的時間,儲備實力,爲進入氫能源社會做準備。

  可能有人覺得,直接量產氫能源車就好了呀,反正豐田、本田已經研發出來了。但是,就全球範圍而言,要爲氫能源車量產做的準備還有很多,資源應用、產業配套、公共設施等等,還需要經歷一段相對漫長的時間。這期間,緩解出行帶來的碳排放量、改善環境的問題不能放一邊,所以市場需要電動車來作爲一個過渡,可能是10年,甚至更長。最新消息指出,奔馳、寶馬、大衆三方達成共識:氫能源燃料電池車在未來10年內無法成爲有競爭力且成熟的量產技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