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本旨在培養孩子創新思維的新書在上海出版,其中3本是《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撰寫的《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探索的足跡》《創新的力量》《思想的鋒芒》),另一本是以色列科技專家阿米·德羅爾(Ami Dror)和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黃兆旦聯合撰寫的《養育下一代創新者》。在中以兩國科技教育家看來,應如何激發、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探索未知的科技世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兩本新書的作者。

  讀名人傳記培養創新思維

  今天下午,尹傳紅與天文學家、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卞毓麟在上海書城進行了一場精彩對話。談及撰寫《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的初衷,尹傳紅說,他發現許多中小學的學生推薦讀物中,文學作品佔了較大比重,培養創新思維的作品則比較少。爲此,他把自己撰寫的100多篇人物傳記集結成書,分爲預言者、思想者、探索者、發現者、開拓者、創造者6類,希望讓青少年通過閱讀他們的故事,初步瞭解這些人類歷史上的知名創新者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記者發現,作者視野廣闊,書中的6類創新者不僅包括大科學家,還包括馬克思、莎士比亞、喬布斯等思想家、文學家、企業家等多個領域的傑出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表示,這套叢書體現了“創新思維的多元碰撞,科學人文的跨界交融”。

  尹傳紅認爲,創新思維、科學思維的薰陶要從娃娃抓起,因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非常強,這點與科學家十分相似,如加以引導,就能在孩子心中植入科技創新的種子。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尹傳紅舉了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費曼的例子。費曼的父親學歷不高,但十分重視對兒子科學思維的培養。費曼3歲時,父親就帶給他各種顏色的瓷磚,讓他一個人玩。結果,小費曼根據不同的顏色對瓷磚進行分類,並排列出不同的圖案。在費曼的父親看來,這是“零成本”培養孩子認知模式的一種手段。

  卞毓麟表示,讓孩子看科學讀物,也是培養他們科學思維、創新思維的好辦法。卞毓麟的3歲孫子經常問爺爺:“你在看什麼書?這個人是誰?”從爺爺看的書裏,他記住了阿西莫夫、卡爾·薩根等科學家和科普科幻大師的名字。因此,《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中的科學家、思想家等知名人物小傳,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思維和創新精神。

  以色列創業者談教育之道

  猶太人是世界上創新能力最強的民族之一,他們是如何養育下一代創新者的?阿米與黃兆旦合著的新書會給中國讀者帶來啓發。

  在復旦大學出版社主辦的發佈會上,陽光帥氣、肌肉發達的阿米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原來,他曾是以色列政府官員的保鏢,也是一名連續創業者,現爲立樂教育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阿米告訴記者,10歲那年,媽媽給他買了一臺電腦,他從此自學編程,鑽進了計算機世界。從以色列公開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他創辦了研發3D眼鏡的公司XPAND,擁有多件專利,這家公司已被索尼、松下、三星聯合收購;他創立了Zaitoun風投基金,主要投資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創辦的企業,併爲這些創業者的交流合作搭建平臺。2016年10月,他與田會軍在上海聯合創辦了立樂教育,爲中小學開發編程軟件和課程。

  阿米表示,《養育下一代創新者》沒有純講道理,而是提供給讀者可操作的方法。例如,在早期教育中,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自學。“在中國,家長經常會陪伴孩子學習。我有3個孩子,我沒有一次陪他們做作業。因爲一直幫助孩子,會讓他們的自學能力越來越弱。”

  家長可讓孩子每天有一小時或半小時“放空”,他一定會是想出辦法自娛自樂,這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時間。就像在谷歌公司,有“天才一小時”,這段時間員工要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這有利於拓寬自己的思維邊界。

  阿米還建議,不要把孩子弄得太整潔。例如孩子學習喫飯的時候,是在用手感知世界。“他們是在探索世界,抹得滿臉都是飯,沒有關係。”因爲混亂,孩子要有強大的信息檢索和辨識能力,而家長的很多焦慮都是因爲總是看着未來,通過邏輯來分析孩子應該做什麼。“我們要把這些焦慮放在一邊,只要孩子的生命安全不受到影響,允許一點無序,是好事。”

  這位計算機專家談到了一個希伯來詞語“Chutzpah”,意爲無所畏懼的膽識。在以色列,家長和老師都會鼓勵孩子表達不同的觀點。並通過辯論達到更深入的認識。“挑戰傳統觀點可能會失敗,但是失敗並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們認爲要擁抱失敗,把面對失敗當作有價值的學習,這就是Chutzpah。”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