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原因。

1,年也知道叛軍下落,而維護自身利利益而不動。2,不知叛軍下落,而鄔先生在推敲竅地理中,找到盲區。

可能兩個人都知道,鄔先生的點明地點,讓年羹堯不敢推脫


跟下棋一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雍正王朝》小說裏有一段寫道:年羹堯接任大將軍,趕赴西北平叛,由於糧食供應緊張,年羹堯急於尋找叛軍主力,但是並沒有發現,正當年羹堯苦思冥想之際,鄔思道卻給年羹堯指明瞭方向,指出叛軍的位置,隨後年羹堯大敗叛軍,取得了西北大捷。

那麼為什麼鄔思道知道叛軍的位置,而年羹堯卻不知道呢?

‖富寧安事件背後的那些梗

雍正帝剛剛即位,就面臨了一個極大的挑戰,那就是西北戰事又起,於是雍正帝任命年羹堯為大將軍,率兵二十三萬平息戰亂。可是年羹堯到了西北以後,並沒有找叛軍主力決戰,而是採取的拖延戰術。但是他手下的大將富寧安並不聽從年羹堯的命令,帶領八萬軍隊貿然出擊,結果落得個全軍覆沒的結局,然後年羹堯殺了富寧安。

富寧安事件的背後是年羹堯要樹立威信,樹立權利,年羹堯在西北沒有尋找叛軍主力,而且拖延時間,就是為了告訴雍正帝自己的重要性,也是想要雍正帝支持自己,知道此事的雍正帝也忍了,默許了此事。

‖統治岌岌可危的雍正帝

康熙帝晚年諸子奪嫡,四王爺胤禛繼承大統,他的兄弟們不服的大有人在,加之當時雍正帝為了改變局面,必須要做出一些政績,首先是西北叛亂要平定,其次就是推廣士紳一體納糧,為了搞定這兩件事,他把心腹年羹堯派往西北,李衛派往江蘇,當時雖然雍正帝已經繼位,但是統治的局面卻不太好,為了打破僵局,他需要西北的一場勝仗,但是年羹堯遲遲不肯動手,卻每日消耗大量軍需,讓他心裡頗有想法,但是卻無可奈何。

‖破局之人:鄔思道

鄔思道作為雍正帝的謀主,在雍正帝參與奪位的過程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雍正帝繼位後,鄔思道急流勇退,想要退隱,但是雍正帝對他極不放心,於是鄔思道先後去了李衛,田文靜處,這也是為了讓雍正帝放心。

田文鏡處的籌糧已經陷入困局,本來要籌糧兩萬擔,但是田文鏡絞盡腦汁也才籌到五千擔,竟然不足四分之一。作為田文鏡幕僚的鄔思道也已經看出來了,如果年羹堯再不決戰,整個國家的血就被吸幹了,到時候民不聊生,已經傷到根本了。於是鄔思道便毛遂自薦去送糧。

之所以鄔思道去西北送糧,有三個原因:

一方面他跟年羹堯是老相識,而且年羹堯還是舉薦鄔思道的人,可以說是半個伯樂,鄔思道去了不會有性命危險,能解決田文鏡那裡沒人敢押運糧草的差事; 另一方面是幫年羹堯分析形勢,雖然倆人一見面熱情非凡,但是話題一轉,指出年羹堯必須要做出政績,不然北京的雍正帝壓力大,對誰都沒好處;最後也是最重要鄔思道想脫身,只要戰事一年不停,雍正帝就對他不放心,而這次讓年羹堯打贏,自己就是幫了雍正帝大忙,也解除了他對自己的警惕,這也為鄔思道後來從田文鏡處逃跑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知:叛軍主力在哪根本就不重要,鄔思道只不過給年羹堯一個臺階下而已,而年羹堯也是聰明的很,也知道自己到了臨界點了,再不決戰,後勤一旦斷了,一切都沒了。鄔思道也沒有那麼神,這只不過是跟年羹堯演了一場各自心知肚明的戲而已,說不定叛軍在法輪寺就是年羹堯告訴他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