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周杰倫在謝霆鋒的美食節目《鋒味》上大秀琴技,用香蕉蘋果彈鋼琴。

節目中,周董說:自己4歲開始學琴,每天都要練足2小時,旁邊還有媽媽拿着藤條督促。

有時候練煩了偷偷瞄一眼窗外,或者彈錯一個音符,媽媽就會用棍子重重地打下去。

小時候的周杰倫,手背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看到鄰居小朋友都在玩耍,他感覺非常痛苦。

現在回過頭來,他反而非常感激,媽媽的嚴格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周杰倫說,如果說我的音樂底子打得深厚,都是那根棍子逼出來的。

世界上沒有天才,只有努力的人。

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裏克森曾做過一個研究,對在音樂、記憶、運動等不同領域取得成就的人進行分析,發現天賦並不是他們取得成就的關鍵,關鍵是有意識的不斷練習帶來提升。

然而,讓小孩子放棄玩耍、主動學習很難。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受到挫折、感覺枯燥,孩子很容易不想學。

這時,如果父母能逼孩子一把,可能孩子就有更廣闊的未來。

那作爲父母,應該如何正確“逼迫”孩子呢?

01

堅定的態度,幫孩子堅持下去

去年8月,38歲的姚明在上海交大畢業。

在畢業典禮的致辭中,姚明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要感謝我的父母,是你們的堅持甚至是固執,要求我在17歲踏入賽場前做出承諾,一定要在運動員生涯結束後回到學校讀完大學。

如果沒有這個像封印一樣的承諾,在校讀書的幾年中我不止一次想到過終止。

而通過這一歷程,我也更加相信學習的過程比結果還要重要。”

從小到大,無論是學習還是打球,姚明父母對他始終是嚴格要求。

姚明無數次想放棄,但父母始終在後面推着他往前走。

正是他們的逼迫,成就了今天的姚明。

每個人都會有意志薄弱的時候,更何況是玩性大、自制力還不強的孩子。

有時候,孩子向父母發出想放棄的信號時,也許只是想試探下家長的底線,看看有沒有機會偷懶。

我小時候很喜歡跳舞,媽媽給我報了舞蹈班。

學了一個月後,每天固定的壓腿、下腰,讓我覺得既枯燥又辛苦。

有一次因爲沒站穩,摔了一跤,膝蓋青了一大片。

我乘機試探地說:“媽媽,我不想跳舞了”,媽媽心疼地連連點頭。

但其實,我說那句話就是想偷個懶,讓媽媽同意我休息一天,沒想到媽媽這麼爽快就答應了。

那時候還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現在每每看到別人在舞臺上翩翩起舞時,我都後悔不已:如果當初媽媽能逼我繼續學舞蹈,也許,今天我也是舞臺的主角。

美國虎媽蔡美兒的女兒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認爲絕大多數人如果沒有人逼一把,只活出了生命的85%的潛力。而無論他們的極限是什麼,他們總可以做得比這多一點。”

年幼的孩子,其實更需要父母堅定的態度,逼一把,把孩子的潛力激發出來,幫助孩子堅持下去。

家長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的成就。

02

悉心的陪伴,和孩子一起經歷

易烊千璽,這個年少成名的00後男孩,是典型的別人家孩子。

13歲,加入了TF家族,當前最紅的青少年組合,連續三年登上春晚舞臺。

這樣耀眼的成績背後,是媽媽數十年如一日的陪伴。

易烊千璽才2歲時,媽媽就帶着他踏上了學藝的道路。

爲了讓易烊千璽接受更好的教育,媽媽辭掉工作,全職照顧他;

上課時,易烊千璽在教室裏,媽媽守在門外;

十幾門藝術課程學習,每次接送都是媽媽全程陪同。

易烊千璽媽媽曾說:“應該沒有幾個人可能經歷過,我跟千璽之間的這些東西,真的很辛苦。”

學藝路很苦,但是因爲有了媽媽的陪伴,又會覺得再苦也不怕。

易烊千璽曾寫過一封信給媽媽,他說:“小時候那段最辛苦的時候,您一直陪在我身邊,鼓勵我,我記得您那時候老說的話:'現在辛苦一點,以後就能很幸福'。”

“我感到幸福了,您感到幸福了嗎...”

是的,有了媽媽的陪伴,再苦的路,也會覺得幸福。

知乎上有一位貼主回憶自己小時候學古箏。

她說,印象最深的,不是學了什麼,而是在學古箏的路上,和父親的相處。

爸爸揹着古箏擠公交,他要牽着我,又要護好琴,每次看着爸爸手慌腳亂的樣子,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那時候最高興的事,是下課後,爸爸帶我喫麥當勞;

練琴很苦,遇到瓶頸期,很久沒有進步,我也會失望、生氣、想放棄,但每每想到爸爸的陪伴,突然間又有了動力,最後總是能堅持下來。

因爲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也會更自信、更有動力、更有勇氣攀爬高峯。

在《丫丫教育》上,曾看得這樣一句話:“家長正確的、高質量的陪伴和教育,就能改變和提升孩子的生命狀態與生命質量”。

孩子的成才路艱辛而漫長,如果有父母的陪伴,這條路會走得更快樂、更堅定一些。

03

適時獎勵,讓孩子嚐到學習的甜頭

世界上沒有永動機,也沒有人能連續不斷地學習。

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嚐到學習的甜頭,從而更有動力前行。

這個甜頭可以是精神獎勵,也可以是物質獎勵。

一個期盼已久的玩具、同伴們一個羨慕的眼神、父母一個肯定的微笑、舞臺上那一束聚光燈,等等,都有可能讓孩子的學習更有動力。

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中》,Angelababy問劉憲華,小時候學拉小提琴是自願的還是被逼的?

劉憲華坦言,是被逼的。

剛開始自己一直不願意,後來,在大約十一二歲時,參加了第一個比賽,有點小成績,然後就開始喜歡了。

因爲嚐到了一絲甜頭,再後來,就算是枯燥的練習、身體的疲勞,都會堅持,更會自覺。

朋友的孩子佳佳,以前最反感學英語,每次都是爸媽逼着去上課。

可最近,佳佳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高漲。

原來,前段時間,朋友帶佳佳去公園玩,遇到一個外國人問路。

朋友結結巴巴說不上來,最後居然是佳佳用基礎的英語給對方指了路。

外國人臨走時,留下一張他的名片,歡迎佳佳以後去美國玩時找他。

得到肯定的佳佳學習英語的興趣大增,再也沒有抱怨學習英語無用。

有時候,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甜頭,讓孩子更有學習動力。

一位英語特級老師曾說,大部分英語成績好的孩子,他們的心態歷程一般都是這樣的:

剛開始感覺新奇,學着學着,發現語法很枯燥,慢慢失去興趣。

但因爲老師的壓力、父母的逼迫,被迫養成天天讀英語的習慣。

讀着讀着,發現英語的樂趣,消失的興趣又回來了一些。

最後,因爲了解更多、有了一些收穫,才真正熱愛上英語,從而開始自覺學習、努力學習,進入良性循環。

興趣也許能讓孩子堅持一天兩天,但並不能支持孩子走到底。

學習也是一場修行,最怕孩子還有能力堅持,但父母默認可以放棄!

《所謂的天賦,只不過是義無反顧》一書中說道,真正決定一個人成敗的,從來就不是天分,也不是運氣,而是嚴格的自律和高強度的付出。

這份自律和付出,有時候,更需要父母的逼迫!

如果覺得說得有道理!

發給朋友看看吧~

本文作者

一青

兩個男孩寶媽。喜歡鑽研兒童心理學、育兒書籍,育己育兒也育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