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品的觸點都是忽然之間而來的,從寫作的過程來看是這個觸點的靈感忽然而至,尤其是短篇小說。下面我就以卡夫卡的《變形記》和莫泊桑《項鍊》爲例,來猜一猜它們的“觸發點”。

寫作課/張玉清

當看到一顆流星劃過夜空,你想到的是什麼?有人會說,我想許個願。哦,那是另一回事。我想問的是:對於這顆流星你想到的是什麼?有人會說,我想到的是它從哪裏來,還想到它要到哪裏去?是的,我也是這樣想,每當看到流星,除了感受到它劃過夜空時那種清幽靜寂中的明亮,我想到最多的就是這兩點:一個是它從哪裏來?它的出發點在哪裏?另一個是它到哪裏去,它的落點在哪裏?

我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也是如此,每當讀到一篇好的作品,我會在心裏想:它是怎麼生成的?它的出發點在哪裏?在這裏我想用另一個詞“觸點”,我覺得“觸點”比“出發點”更恰當地來講寫作,它的觸點在哪裏?它的落點在哪裏?這裏的“觸點”就是“觸發點”,“落點”就是“落腳點”。

但是從寫作的角度講這個“觸點”和“落點”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並不知道作者在最初寫作這篇作品的時候究竟是怎樣想的?究竟是什麼最初觸發了他的靈感而要寫這樣一篇作品,他寫這樣一篇作品究竟是想表達什麼,作者最終想表達什麼也就是我想探討的他寫這篇作品的“落腳點”。所以我在這篇文章裏所探討的“觸點”和“落點”都只能是一種猜測,而真相永遠只有作者自己知道。那麼也就是說,我所說的這個探討“觸點”和“落點”的工作,其實大都只是一件永遠無法“證實”的工作,而倒是可能時時面臨着被“證僞”,不過好在這種探討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它有助於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同時也對我自己的寫作有所啓迪。

在我自己的寫作實踐中,有好多時候我寫一篇作品最初都是先有了一個靈感,而這個靈感觸發了我想寫作這篇作品的想法(有時候表現爲一種衝動或是慾望),於是便開始構思和找感覺,在感覺到可以落筆的時候開始寫,並最終完成。所以我自己的作品我是真的知道“觸點”和“落點”在哪裏的,比如拙作《姐姐比我大兩歲》,這是一個我自己比較滿意的短篇小說,它的“觸發點”是有一天我受人委託去一個陌生的畫家家裏取一幅畫,敲門時來開門的是畫家上初中的兒子,相貌十分猥瑣瘦小,可是我進到了客廳裏,畫家二十歲的女兒迎上來,卻長得十分秀美動人,她那種鮮豔的感覺我至今仍記得。畫家的女兒十分有禮貌地招待我,忙着泡茶倒水,還問我冷不冷,我卻都不敢多看她一眼,只是心裏強烈感覺到這姐弟倆的反差太大了,並且內心有一種無端的不平:這麼一個弟弟,怎麼會有這麼美的一個姐姐!就是這個感覺,讓我心裏忽然浮現出了寫姐姐和弟弟的構思,並最終在生活素材的基礎上寫出了這篇作品。

很多作品的觸點都是忽然之間而來的,從寫作的過程來看是這個觸點的靈感忽然而至,尤其是短篇小說。下面我就以卡夫卡的《變形記》爲例,來猜一猜這篇作品的“觸發點”。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裏的一顆璀璨明珠。這個3萬字的短篇,如果把全世界所有分析它評論它的文章搜索了,加到一起,計算一下字數,我想應該在百萬字之上。多年來我讀了許多遍《變形記》,每一次都在內心深處受到深深的感染和衝擊。我第一次讀到《變形記》的時候,就在想卡夫卡爲什麼要寫這麼一篇作品?以後幾乎每次讀或是想到《變形記》,我都要想這個問題。卡夫卡沒有告訴過別人他爲什麼要寫《變形記》,所以我們無從知道,只能猜測,我最初的猜測也和別人分析《變形記》的文章裏說的差不多,因爲生活的壓力,因爲對父親的不滿,或者是抨擊資本主義社會、揭露黑暗的現實給人造成的重壓和精神扭曲等等。但這種猜測又總是不能讓我滿意,以我自己創作的體會,總覺得一篇好作品最應該是起源於一個更爲鮮活的靈感,並且這種靈感總是會來自內心深處最柔軟或是最脆弱的那一塊空間。

直到我開始思考短篇小說的“觸點”這個問題,我拿出自己多年來最喜歡的幾個傑出作家的短篇小說一一猜測它們的“觸點”,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了卡夫卡爲什麼要寫《變形記》,也就是《變形記》的“觸點”:卡夫卡應該是在某一天忽然想到了他最喜愛的妹妹,如果他不能再給家庭做貢獻——當然這種想法來源於他在現實中的巨大的壓力,他的妹妹是否還會愛他?也許妹妹會嫌棄他,當然只是也許……

是的,也許就是這麼一個“觸點”,最初觸發了卡夫卡寫 《變形記》,當然卡夫卡更可能是在這最初的觸發之後,對自己的生活,對周圍人的生活,以及對周圍的人,包括父親母親妹妹等親人,並進而對整個社會的人和整個世界的事物,有了更多的、更深的思考,然後就有了《變形記》的構思——當然這構思還要依賴於弗蘭茨·卡夫卡偉大的文學天才:他讓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

我有一個很不可取的缺點,讀作品卻不關心作者,哪怕是我最喜歡的作品,我也不怎麼關注作者的生平,而關注作者的生平對更深地理解作者的作品是非常必要的,這也可以說明我不是一個特別有進取心的作家。比如我最喜歡的幾個作家卡夫卡、福克納、卡爾維諾等等,對於他們的生平我只約略知道一點,是從一些文章裏看到的隻言片語,並沒有對他們全面瞭解。甚至有些我特別喜愛的作品,卻總是記不住作者的名字,這一點實在是不可取。所以當我那天忽然想到了《變形記》的這個“觸點”,我最擔心的是卡夫卡究竟有沒有一個妹妹,因爲如果弗蘭茨·卡夫卡沒有妹妹的話,那麼我對《變形記》的這個“觸點”的猜測肯定就是不成立的,可是我又覺得我這個猜測真的是最符合我多年來對《變形記》的理解和感受。現在想起來,每次讀《變形記》給我印象最深的不僅是有一個巨大的甲蟲在我眼前晃,還有一個美麗的可愛的小妹妹也一直在我的眼前晃,而每次讀完《變形記》,在我的心裏不僅僅是鬱積了一股對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薩姆沙的巨大同情和悲憫,也鬱積了對那個可愛的小妹妹的不滿和遺憾,總是在心裏想着:如果這個妹妹對那隻甲蟲一直好下去,即使最後甲蟲仍然死了,那這個世界該是多麼的美好,我的心裏非常希望那個美麗可愛的小妹妹是一個永遠美好的形象,也可能正是因爲長期所鬱積的這些想法,才讓我忽然間有一天想到卡夫卡之所以要寫這篇偉大的《變形記》,是因爲他的妹妹!

我忐忑地上網搜索有關卡夫卡的資料,很怕他在現實中沒有一個妹妹,好在資料在屏幕上一出現我就放心了,卡夫卡有妹妹。而且卡夫卡有三個妹妹,好了,至少我的這個猜測不會不成立了,不管這個猜測是不是真的符合當年卡夫卡的創作過程,但是他有妹妹,我就可以這樣猜測。

繼續讀卡夫卡的資料,卡夫卡對他的第三個小妹妹奧特拉非常地篤愛,妹妹也一直很愛他。我不由得會心一笑,我覺得我猜中了卡夫卡當年的內心隱祕。再繼續讀,又有一條信息跳出來,1912年卡夫卡跟小妹奧特拉鬧過矛盾,有一件事小妹妹不理解他,在這件事上卡夫卡對小妹妹非常地失望,他感到非常痛苦和絕望,彷彿小妹妹“離他而去”。

我趕緊又查卡夫卡的創作年表,《變形記》的創作年份恰恰也是1912年。我鬆了一口氣,我覺得我猜中了卡夫卡,而這一點對我更深地理解《變形記》十分重要。

我現在是不是可以這樣猜測:卡夫卡當年寫《變形記》,不是因爲對這個世界的失望,也不是因爲對父親的失望,當然這些因素可能都有一些,但更主要的是因爲他對最喜愛的小妹妹的愛,當然也因爲對小妹妹一時的失望,但我覺得最主要的還不是失望,而是因爲失望之後他怕失去這種愛,不是怕失去妹妹對自己的愛,而是害怕自己因爲失望而失去自己對妹妹的愛。

卡夫卡是全世界最發自內心寫作的作家,《變形記》之所以成爲他的代表作,也是因爲《變形記》是卡夫卡內心世界最深處的最真實的反映,另一篇反映卡夫卡最深處內心世界的作品是《地洞》,但《地洞》更多的是寫他自己對這個世界所面臨的壓力和恐懼的反應,而不涉及到家人,《變形記》則更多涉及到他對家人的愛,他是因爲愛而恐懼。

我想這是我多年來最貼近的一次觸碰到卡夫卡的內心世界。

猜測了《變形記》的“觸點”,我們再來猜測它的“落點”在哪裏。

我這裏所說的“落點”也就是“落腳點”,也和“觸點”一樣是指寫作意義上的,而不是閱讀意義上的。因此要把這個作品的“落點”和作品的主題思想區別開來。一般來說,主題思想是指作品本身所反映出來的意義,而我這裏的“落點”則是指作者本人在寫作過程中所指向的目的,也就是作者通過他筆下的人物、情節、細節等說出什麼,而作者本人的意圖究竟如何我們無從知道,所以和“觸點”一樣,我們所探討的“落點”也只能是一種猜測。

猜到卡夫卡之所以寫《變形記》的“觸點”,讓我有信心來猜測他寫作這篇作品的“落點”。

它在這裏:“薩姆沙先生和太太在逐漸注意到女兒的心情越來越快活以後,老兩口幾乎同時突然發現,雖然最近女兒經歷了那麼多的憂患,臉色蒼白,但是她已經成長爲一個身材豐滿的美麗的少女了。他們變得沉默起來,而且不自然地交換了個互相會意的眼光,他們心裏打定主意,快該給她找個好女婿了。彷彿要證實他們新的夢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在旅途終結時,他們的女兒第一個跳起來,舒展了幾下她那充滿青春活力的身體。”

——卡夫卡儘管對小妹妹失望,但他仍然期望假如自己真的沒有能力再給家庭做貢獻了,小妹妹仍然能夠有一個好的生活,這就是他寫作《變形記》的“落點”。

在卡夫卡筆下,他即使變成了甲蟲,也仍然是愛着他的小妹妹的。當甲蟲死掉之後,卡夫卡這樣寫妹妹:“葛蕾特的眼睛始終沒離開那個屍體,她說:‘瞧他多瘦呀。他已經有很久什麼也不喫了。東西放進去,出來還是原封不動。’”

有了這一筆,可以讓我認定,無論怎樣卡夫卡都原諒了小妹妹——而作爲讀者,我也是因爲這一句而原諒了這個小妹妹的,這個小妹妹在我心裏從未是一個可憎的形象。

自從憑猜測找到了《變形記》的“觸點”和“落點”之後,我覺得自己對《變形記》和卡夫卡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在寫作上給了我更深的啓迪,讓我體會到一個作家是怎樣從生活中化出作品,就像一隻蛹化成蝶。

我們再看看莫泊桑的《項鍊》,讓我們來猜猜,這位短篇小說大師的最著名的這部短篇小說,它的“落點”在哪裏?我覺得就是結尾的這句話:“哎喲!我的可憐的瑪蒂爾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頂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

當然,這一句也是這篇作品最亮的“亮點”,在很多時候,作品的“落點”也是它的“亮點”,這是因爲作者所指向的“落點”總會是最具文學價值之處。

美麗的窮家女瑪蒂爾德借了富家女的項鍊去參加舞會,卻不幸將項鍊丟失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不幸,她和丈夫爲了賠償這串項鍊欠下了鉅額債務,爲了償還這筆債務,他們過上了最底層人的生活和艱苦的勞作,如此整整十年才還清了債務,對於瑪蒂爾德來說這是多麼可怕的十年啊,她失去了美麗,失去了青春——而這一切僅僅是因爲那一串項鍊。對於這篇作品的主題,很多人都作出了總結,大體上都差不多,它的主題也不難理解,讀者讀完作品之後一般也都能體會得到。現在我想說的是,假如沒有結尾的這個“落點”,作品的主題會有變化嗎?

很顯然,沒有。假如作品到此處即爲止:“‘是的。你沒有發覺這一點吧,是不是?兩串原是完全一樣的。’說完她臉上顯出了微笑,因爲她感到一種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樂。”就這樣結尾了,作品的主題不會有任何變化。

但是它的文學味道和文學價值呢?有不同嗎?有減弱嗎?有的。

我想很多讀者在讀到了這最後一句知道了那串項鍊居然是假的時候,比之在這句話之前讀到瑪蒂爾德用十年的青春和美麗來償還這串項鍊,他的內心對瑪蒂爾德所寄予的同情和憐憫以及爲她感到的遺憾等情感,要成幾何級數的增加!從“同情和遺憾”變爲“深深的同情和深深的遺憾”,那麼當然,作品的文學力量也就成幾何級數的增加了。

我在這裏再多說幾句讀到這個“落點”前後我的感受有何不同。當年我讀到這裏:“‘是的。你沒有發覺這一點吧,是不是?兩串原是完全一樣的。’說完她臉上顯出了微笑,因爲她感到一種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樂。”我的心裏已經充滿了“假如”:假如瑪蒂爾德沒有借項鍊,假如瑪蒂爾德沒有參加舞會,假如瑪蒂爾德沒有丟項鍊,那麼一切……

而當讀完最後一句之後,我看到了那串項鍊居然是假的,我的內心瞬間翻湧起了更多的滋味,一股巨大的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情緒向我襲來,讓我絕望地感嘆命運真是個讓人慾語還休的東西!並且同時,我的心裏有了另一個“假如”:假如當初瑪蒂爾德跟她的好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借這串假項鍊時,富有的福雷斯蒂埃太太不是簡單地說一句:“當然可以啊。”而是說:“當然可以啊,這串項鍊只值500法郎,就送給你吧,不用還回來了。”或者不送——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要求富有的福雷斯蒂埃太太送給窮女友瑪蒂爾德500法郎的假項鍊,但我還可以假如富有的福雷斯蒂埃太太在接過窮女友瑪蒂爾德還回來的項鍊時不是那麼居高臨下的輕描淡寫,而是禮貌地或是小氣地打開盒子看看,或者福雷斯蒂埃太太不是首飾多得在此後的歲月裏再也不用碰碰這串項鍊,那麼一切……

因此當我讀到偉大的莫泊桑的這一句結尾時,我的內心裏還充斥了一種憤怒!並且不知道該罵誰的罵了一句:“真可惡!”

2019午夜藍文學周曆x詩歌主題周邊已上線

最迷人的午夜藍,

是親手撕下的文藝時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