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過鮮花盛開的大地,當我們仰望萬里無雲的晴空,那段刻骨銘心的侵略歷史如鯁在喉、久不能忘。每每來到臺灣,總要來中山堂轉轉,彷彿只有在這裏才能感受到歷史的轉折與輪迴。

  中正堂原是清政府在臺灣的布政使司衙門,日本侵佔我國臺灣後便將這裏拆除,爲了紀念日本裕仁皇帝登基,作爲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重建了“臺北公會堂”。氣勢恢宏的臺北公會堂是僅次於當時東京、大阪、名古屋的公會堂,也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政治場所。

  這座承載了日本侵略計劃的公會堂,卻在二十年後親自見證了帝國主義大廈的坍塌,1945年,抗日戰爭宣告勝利,盛大的臺灣省受降儀式便是在這裏舉行。

  日方投降代表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等人代表出席,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治時代成爲歷史,公會堂也作爲建築遺址被保留了下來。

  接管公會堂後,當地政府將公會堂更名爲“中山堂”,內部的“大集會場”、“大宴會場”、“普通集會室”也同時改爲“中正廳”、“光復廳”及“堡壘廳”,改制後的中山堂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召開“國民大會”、接待國外貴賓。

  中山堂內部陳設莊重典雅,既有傳統中國的大氣磅礴,兼有歐式浪漫風情,二樓咖啡廳的一角擺放一架復古鋼琴,外表以中國傳統花紋作爲裝飾,素雅別緻,韻味十足。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韓國前大統領李承晚、越南前總統吳廷延、菲律賓前總統賈西亞、伊朗前國王巴勒維等國外貴賓的到來,爲這裏增添了諸多可供述說的歷史,也證明了中山堂獨特的政治地位。

  仰望中山堂,當年的闊綽豪華早已不見身影,如今的中山堂卻多了一絲歲月沉澱後的從容。臺北公會堂由井上薰設計,採用現代建築最爲牢固的結構體,並汲取世界各地優秀的建築理念,融納了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即使現今看來,仍舊穩健洋氣。

  在中山堂有一處露天平臺,平坦開闊的天台讓人心曠神怡,沿街的樹木被園藝師裝點的十分精緻,圓球似的綠植像極了美味的抹茶蛋糕,整個城市沉浸在一片祥和溫暖的氛圍當中。

  走過中山堂的一角,過道的一側懸掛着臺灣的重大歷史事蹟,置身其中,猶如觀看滾動播放的膠捲電影,跌宕起伏的歲月便在這悠長的走廊間悄聲走過。幾多感慨,幾多欣慰,皆化爲一張張黑色膠片,滌盪着關於那個時代的斑駁回憶。(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