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手哥。

昨日的一根放量長陽又讓投資者看到了希望,深度調整轉瞬變成了倒車接人,那麼關鍵問題就出來了,車倒回來停在你面前,你敢上麼?

所有人都知道,在股市要賺大錢,一定要低買高賣,也就是說,要在大熊市裏大量買入,在大牛市大量賣出。可是事實上正好相反,投資者往往是高買低賣,在大牛市大量買入,在大熊市裏大量賣出。業餘投資者如此,專業投資者也是如此。

事實:大跌更便宜卻沒人買。

大跌之後股票變得便宜多了,業餘和專業投資者都不敢大量買入,甚至賣出減倉。巴菲特早在1979年就發現了這個現象:

“1972年道瓊斯指數每股收益爲67.11美元,按照其時每股賬面價值計算淨資產收益率爲11%,當年道瓊斯指數年底收盤於1020點,養老金經理人紛紛爭搶着快速買入股票。

養老金這兩年爭先恐後大量買入股票投資,導致養老金總資產中股票投資佔的比例從61%上升到74%,這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這和道瓊斯指數創出歷史新高幾乎完全同步。投資經理人在買入股票時支付的價格越高,他們對股票的感覺越好。”

“1978年,由於道瓊斯指數大多數時候都處於賬面價值之下,所以股票的估值水平遠遠要比以前合理得多。然而,1978年養老金投資於股票的淨資金比例僅佔9%,創下了歷史新低。”

茲威格在《Your Money & Your Brain》書中發現同樣的現象再次重演: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大跌23%,超過了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大崩盤的歷史上單日最大跌幅。這次突如其來的大幅暴跌,事後也找不到理由可以解釋,讓投資者內心長期充滿極度恐懼感。

1988年,美國投資者賣出的股票基金份額超過買入的基金份額150億美元,直到1991年,投資者股票基金的淨買入額纔回復到大崩盤之前的水平。

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專業投資者也同樣驚慌失措:直到1990年年底,股票基金經理幾乎每個月都至少把總資產的10%以最安全的現金形式來持有,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席位的價值直到1994年才恢復到大崩盤之前的水平。

1987年秋天的黑色星期一絕對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這一次暴跌竟讓數以百萬的投資者在此後3年都行爲錯亂。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基金投資者。2007年股市大漲,股票基金份額一年從2200億份暴漲到10418億份,1萬多億資金高位套牢。2008年上證指數一年暴跌2/3以上,但基金份額基本不變,考慮到當年股票基金髮行新增452億份,基民們不但沒有趁機大量低位買入,還賣出了500億份。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基金經理。2010年8月2日《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文章《基金反向指標是怎樣煉成的》稱,根據財匯資訊統計數據,2007年基金倉位一直維持在77%以上。

2007年10月上證指數創出歷史最高達到6124點,基金倉位三季度和四季度都達到80%以上,創出歷史高位。2008年股市開始一路下跌,10月28日最低跌至1664點,基金倉位也逐步下降,四個季度分別是75.33%、71.78%、68.50%和68.81%,跌近歷史最低水平。

結論:大跌後恐懼賣出是本能反應。

如果說,業餘投資者,不專業,沒有經驗,在大跌後驚惶失措,明知便宜也不敢大量買入,很正常。那麼專業投資者爲什麼也是這樣呢?

看了一些投資心理學的書籍才明白,業餘投資者與專業投資者都是人,面對大牛市股市大漲,本能反應會貪婪地買入,但面對大熊市股市大跌,本能反應會恐懼地賣出。

我們大腦深處,和耳朵頂部平齊的地方,大腦顳葉內側左右對稱分佈的兩個形似杏仁的神經元聚集組織,叫做杏仁體。

研究普遍認爲,大腦杏仁體是恐懼記憶建立的神經中樞,激起我們憤怒、焦躁、驚恐等情緒反應。杏仁體反應速度快到只有12毫秒,比你眨眼速度還快25倍。看到恐懼的現象,杏仁體會馬上反應。僅僅是想到會出現恐懼的現象,杏仁體也會馬上反應。

股市暴跌,如同大地震,如同大雪崩,所有人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害怕更大的地震,更多的雪崩,也是連鎖反應,這會讓我們像本能地躲避到安全的地方一樣,賣出危險的股票,持有最安全的現金,是這種情形下讓人感覺最安全的情緒反應。

反思:戰勝市場首先要戰勝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是跟着感覺走,但投資中有時要反着感覺走。大師之所以能夠戰勝市場,首先是能夠戰勝自己,聽從於理性,而不是盲從於本能和直覺。

著名基金經理Brian Posner在富達基金公司和萊格梅森基金公司工作過,茲威格曾經問過他是如何感覺到一隻股票能賺大錢的呢?他回答說:“如果一隻股票讓我感覺到我很想拋掉它,我就可以非常確定這隻股票會是一筆非常好的投資。”

同樣,戴維斯基金公司的克里斯托弗·戴維斯也是學會了在自己感覺“嚇得要死”的時候去投資,他解釋說:“感覺到的風險程度越高會把股價打壓得更低,反而降低了真正的投資風險。我們喜歡悲觀主義產生的低股價。”

巴菲特一再重複他的投資成功祕訣只有一句話: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巴菲特說過,股票投資最重要的不是賣得好,而是買得好。只要你買得足夠便宜,基本什麼時候賣都可以,都賺錢,只有賺多賺少的區別。

但是你買的價格過高,賣的時機不好,很可能就是賺錢與虧錢的區別了。毫無疑問,最好的買入時機,就是暴跌之後。巴菲特說:“我總是在一片恐懼中開始尋找。如果我發現一些看起來很有吸引力的投資目標,我就會開始貪婪地買入。”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股市暴跌時買入,看到、想到,甚至計劃好,都不行,必須真正做到纔行。而堅持長期一直做到纔行,因爲並不是大衆每次都是錯的,戰勝市場很不容易。

戰勝市場,就是戰勝大衆,前提是戰勝自己,超越本能反應,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這也是爲什麼長期持續戰勝市場的投資大師極少的原因。

這裏我教大家一個最簡單也是我入市初期鍛鍊的方法,每次市場出現大面積恐慌時,就是那種投資者都不敢直視盤面或者打開交易軟件時(比如本週四),拿出你本金的一成去買你最看好的股票,既然不能阻止恐慌情緒的誕生,那就用事實去戰勝它。

風險會有,所以我們控制倉位去防範它,但情緒面一定要保持清醒,這也是減倉不空倉的主因,道理淺顯易懂,但執行起來卻異常困難,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