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公元249年,曹魏內部發生了一樁震動朝野的政變,在大將軍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去祭祀高平陵之際。長期在家裝病的太傅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一舉控制了洛陽城,並假借太后的名義下旨捉拿曹爽,史稱高平陵之變。

高平陵之變是曹魏乃至三國歷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大事件,它是曹魏發展史上的分水嶺,自此以後,曹魏政權逐漸落入司馬氏手中,直到最後被司馬炎篡奪。

對於高平陵政變,按照主流看法,無非是司馬懿太過狡詐,曹爽又實在太無能,被奪權是早晚的事。

其實如果仔細一分析,就會發現事情並非這麼簡單,曹爽個人綜合能力不如司馬懿固然是個主因,但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視。

比如曹魏代漢以後,着力打擊宗室,使得宗室力量被全面壓制,估計曹魏鑑於漢朝時七國之亂,打壓宗室作爲一項長期政策,自始至終都沒有變化。比如曹植就是個典型例子,擁有大才,卻一直是作爲重點防範對象,直到最後抑鬱而終。

打壓宗室力量,雖說避免了宗室有人對最高權力的覬覦,像漢初的七國之亂、晉初八王之亂、明初靖難之役這樣直接犯上作亂,對中央構成威脅事件在曹魏沒有出現過。

但是,自古以來如何處理好宗室力量從來都是個大難題,如果過於助長宗室的勢力,就會出現地方對抗中央,宗室威脅皇權現象。但是,如果過於打壓宗室,導致宗族萎靡不振,一旦出現權臣干政,皇帝將陷入孤立無援,任由宰割的局面。比如漢末,曹操總覽大權,但漢室內部無可奈何,唯有束手待斃,最終唯有眼睜睜被曹氏取代。

曹操崛起後,鑑於東漢中後期以來,世家大族坐大局面,一方面打壓以袁紹爲首的河北士族力量,處死孔融,逼死荀彧,同時,大力扶持寒族勢力,曹操徹底改變了以前世家大族相互推薦自己子弟,把持朝政的局面,採取用人唯纔是舉,不問出身的用人方式,利用十年多時間,世家大族的力量得到了基本抑止。

除了擴大政治基本盤以外,曹操還有一支重要利器,那就是青州兵。當年,曹操鎮壓黃巾起義之時,收編了數十萬降卒,包括家屬近百萬之衆,稱之爲青州兵。曹操實行屯墾制度,耕戰一體,戰時爲兵,戰罷爲民,青州軍爲曹操賴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也爲他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青州兵興衰皆繫於曹操一身,始終沒有成功融入國家力量,他們自成體系,靠家族血緣維繫,曹操一去世,他們覺得本來就是投靠曹操,現在曹操去世,自然失去了效忠對象,便自行散去,新即位的曹丕根本無法約束。

爲了防止青州兵再度興風作浪,在賈逵建議下,朝廷提供糧食和回家金錢,讓他們重新回家務農。

曹丕即位後,爲了統治需要,開始一改曹操做法,進行撥亂反正,大力扶持士族力量,比如司馬懿就是來自著名的河內司馬氏。此時,跟隨曹操的一批早起將領都不斷凋零,而司馬懿通過對遼東公孫淵、蜀漢等外戰爭,不斷在軍中培養了自己力量。

此長彼消之間,雙方的力量悄然之間發生了改變。加上曹丕、曹睿父子皆短命而死,唯一能制衡司馬懿的宗室將領曹真也早死,至此,曹魏朝堂上已無人壓製得住司馬懿。

至後來,無論資歷人望還是個人能力遠無法與司馬懿同日而語的曹爽,被司馬懿取代是早晚的事。退一步,假如曹爽不是那般草包,也無法阻止司馬懿取代曹魏,因爲大勢所趨,已經無法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