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紙幣源於北宋之“交子”,演變沿襲至今。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文》:“按範淳父爲《郭子皋志》,言交子云:紙幣之設,本與錢相權。元祐間已有此語矣。”正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有一種現象:市場上紙幣流動的太少,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爲“錢荒”。那麼,如果出現了“錢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嗎?

  經濟學家給了很多建議:放寬貨幣,實行降息政策等等。但同時,這也讓人不由得產生了一個疑問:放寬貨幣後,市場上的錢應該是越來越多,那麼,爲什麼還會出現“錢荒”呢?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就是市場上的紙幣造得太多造成的。這一經濟現象,早在千年前的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過了。從都城到沿海,在江南形勝之地,“錢荒”一直成爲趙宋帝國的夢魘,這期間,“錢荒”頻頻發作,更是給了宋帝國以沉重的打擊。

  當時,北宋的學者對“錢荒”這一現象的出現感到非常疑惑,可是,民間確實出現了這個情況。那麼,這是爲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就曾說過:“今所鑄錢數日益多,可謂錢輕矣。然而,金帛米粟價日益賤,而錢之行於市者日益少,有錢重之弊。”也就是說:國家鑄的錢太多了,所以,錢就變得不值錢了,如此這般,金帛米粟的價格就變得越來越低了,長此以往,市面上的錢就是越來越少了。

  另一大臣張方平也曾說道:“自太祖平江南,江、池、繞、建置爐鼓鑄,歲至百萬緡。積百年之所入,宜乎貫朽於中藏,充足於民間矣,乃自比年以來,公私上下,並苦乏錢,百貨不通,萬商束手無策。”兩人對這個現象都有反思,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幣數量增加,怎麼反倒造成了“錢荒”這一情況,其中原因何在呢?要知道,當時的社會發生了“錢荒”,百姓則非常惶恐,官府也被這個奇怪的現象困擾了很久。

  所以,很多著名學者都在思考,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錢荒”現象困擾着南、北兩朝數百年時間,鑄造的錢幣越多,這個現象就會越嚴重。甚至,在很多時候,物價上漲和“錢荒”同時出現。對此,宋朝大臣魏了翁曾發表觀點:既然錢少了,按理來說,物價水平應該降低纔是,爲什麼物價高和“錢荒”會一併發生呢?

  錢的流向是什麼?到底去哪兒了?最終,宋朝學者還是發現了其中端倪。

  因爲:外貿交易的時候錢財外流,“邊關重車而出,海舶飽載而回”;富人將錢藏了起來,祖上庫藏錢有十萬之巨,三代都沒有動用;錢幣在使用、運輸的時候造成了錢幣的損耗,民間私造假幣,以至於假幣盛行等等。

  雖然,針對這一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幾個解釋,但是,最終推論出來的這些情況,並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究竟爲何,錢多反到會造成“錢荒”。

  這裏,我們就以宋朝發行的紙鈔爲例子,人人都明白一個道理:每張紙鈔上乘以同一個數字,那麼,物價也會同比例的增長到相應的倍數,結合來看,等於什麼都沒有變化發生,所以,沒有人的錢會增多,多年後,這一現象被稱爲“普乘悖論”。

  因爲,隨着朝廷的紙鈔越印越多,其實,並沒有真的增加其“總量”。因爲,隨着紙鈔的濫發濫印製,紙幣最終的結果是:其價值還是相當於在每張紙幣上乘了這個翻倍的數字而已。按照經濟學者的比擬來看:“貨幣似水”,最終,會“流”均勻。

  並且,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濫發紙幣的同時,讓原來擁有紙幣的人,購買力變得更弱。宋朝政府藉由紙幣的濫發濫印,注入了很多虛假的信用,以此收攬大量資源,最終,造成了通貨膨脹,還造成了虛假信用的增加。

  先拿到紙幣的人會隨着紙幣的貶值而損失,後拿到紙幣的人損失則更大。對於受損的人來看,儘管,後面拿到的紙幣數量增多了,但是,其購買力卻比之前更小了。通常情況下,這種情況就是造成“錢荒”的致命原因所在。

  可以說,“錢荒”對事物的影響很大,甚至,連債權債務關係也都發生了一些。比如:原來我借給你十貫錢,因爲,紙幣濫發,造成這十貫錢不值錢了,甚至,縮水到原來的1/5水平了。這個時候再把十貫錢還給債權人,就等於只還了二貫,作爲債權人其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由於,印製紙幣是官府行爲,所以,這不是老百姓可以改變的。但是,隨着肆意印製紙幣的不確定性,民間信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則不願再出借了。所以,一方面大家看似是“錢多了”,但是,人們彼此不願相信,深怕自身利益受損,這也是人之常情。

  所謂的“錢荒”中的“荒”,就在彼此的信用體系裏,借不出錢,融資困難,實業難以發展。所以“錢多和錢荒”這一對兄弟同時出現,成爲了熱點社會現象是不矛盾的。可以,1276年,大宋都城臨安淪陷,南宋滅亡,宋朝的“錢荒”的陰影一件猶存於世。

  我們再反觀當今社會肆意印製紙幣的反面例子:津巴布韋、委內瑞拉都發生過驚人的通貨膨脹。一方面,老百姓手裏錢的數字變得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老百姓又發現錢更加難以賺到、借到,這就是可怕的“錢荒”所帶來的後果。

  知道了發生不良金融現象的原因,就不難去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政府儘可能的呵護民間信用。這也是現今的我國政府大力提倡的,結合目前出臺的“徵信”體制,就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信譽問題。

  一個人的信用不稀缺,也就不需再擔心“錢荒”問題的出現,這是大家廣爲熟知的金融方面基礎邏輯。

  參考資料:

  【《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研究》、《中國貨幣演變史》、《宋代“錢荒”成因再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