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揚眼記者蔡震)3月30日上午,知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何帆攜新書《變量:看見中國社會小趨勢》來到南京書展與讀者見面。何帆從2019年到2049年的30年間,將籌備30年的年度報告系列叢書,記錄中國歷史上一段最激動人心的時期發生的故事。何帆以“什麼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爲主題展開了分享。現場數百位讀者參與其中,氣氛熱烈。

  被問的最多的問題:

  技術會怎樣顛覆我們的生活?

  往後看30年,我們一定會遇到一次規模浩大的新技術革命。這場技術革命的主導力量,可能會包括人工智能、機器人、物流網、生物科技,也可能會包括一些我們還沒有看到的、未來會橫空出世的新技術。這場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很可能在量級上是和工業革命相當的。

  何帆建議,先不要去猜未來,而是回頭去看歷史。因爲和新技術革命最爲相似的,莫過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歷史會透露出未來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若干線索。

  何帆概括了工業革命的三個特徵:

  第一個特徵:技術是個慢變量。因爲越是重大的技術進步,需要改變的配套系統越多,需要的時間越長。在新技術革命到來之前,我們有充分的時間去理解它。所以,不要害怕自己錯過了什麼新技術,需要擔心的是自己是不是真的看懂了新技術。

  第二個特徵:技術是個革命家。工業革命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在新技術革命到來的過程中,一定會摧毀很多舊有的體制。不管是在哪個行業,哪個城市,都會受到衝擊。

  第三個特徵:技術是個插線板。真正帶來革命的技術最後都會變得很平庸。現在的新技術,以後也會成爲新的基礎設施,阿里巴巴和騰訊以後會變得更像自來水公司或電力公司。這對我們的啓示是,不必去琢磨自己的行業是不是新興行業,一旦新技術革命到來,不管是哪個行業,一定會感受到影響。

  錯誤的提問:

  中國的製造業還有沒有競爭力?

  事實上,什麼是製造業,什麼是服務業,界限已經模糊。蘋果是一家製造業企業,還是一家服務業企業?小米是一家製造業企業,還是一家服務業企業?製造業跟過去我們想象的工業化時代的大規模、標準化的製造業也會大不一樣。國外的IBM,國內的海爾、格力,都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製造業。服務業裏面,面向生產者的服務業和麪向消費者的服務業很不一樣,它們跟製造業已經分不開了。

  錯誤的提問:

  中國經濟如何脫虛向實?

  何帆提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區別會更模糊。研發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產品的企業,其實在做實體經濟;而像權健保健品之類,比我們說的虛擬經濟要坑人。未來虛擬世界會極大地擴展其疆域,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會“混合”在一起,所以,我們要學會用“混合現實”的視角看這個世界。

  錯誤的提問:

  傳統產業如何向新興產業轉型?

  何帆認爲,曾經被視爲新興產業的互聯網產業早已變成了傳統產業,而農業可能會在未來變成“朝陽產業”。我們無法判斷未來的技術演進、產業演進路徑,只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海里的水多,我們就當魚,呆在水裏。海水退潮了,我們就上岸去,變成兩棲動物。

  錯誤的提問:

  技術會怎樣顛覆我們的生活?

  技術會發生鉅變,但人性是不變的。曾經新奇古怪的東西,最終都會變得稀鬆平常。最後的結局,技術不會顛覆我們的生活。人們最終會適應所有激進的技術變化,我們的生活會在一個新的場景中穩定下來,技術不會顛覆我們的生活,但卻會通過一次次的衝擊,把我們帶到另一條道路上去。

  正確的提問:

  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是什麼?

  何帆向大家闡釋,這個基本盤是彙集了我們的傳統優勢、制度基礎、資源稟賦,同時又能前瞻性地把握未來格局的一個集成系統,是中國經濟的操作系統,更是一個複雜而又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如果這個基本盤還在成長,那中國經濟就會繼續成長,如果這個基本盤已經顯出頹勢,那中國經濟就很可能會失去未來增長的前景。

  一個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能夠利用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叫做“生態位的寬度”。那麼我們應該關注,我們在中國經濟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寬度有多大。

  《變量:看見中國社會小趨勢》

  何帆著 中信出版集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