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3月30日訊 (通訊員 鍾宣 記者 張斌)“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隨着一位小女孩綿遠空靈的天籟之音,幕布上出現了臺灣海峽碧波盪漾的藍色大海,常州運河兩岸的風光也隨之緩緩進入觀衆視野。3月29日晚,由鐘樓區和臺灣衆劇團聯合創排的音樂劇——《鄉愁·歸途啓航》在常州保利大劇院開啓了首次演出。

  國家新聞出版署原副署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樑衡,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濤,市臺辦主任於卓人,市文聯主席黃建德,市社科聯主席朱明輝,區領導趙正斌、董綵鳳、張曉平、洪炳忠、馮素俊、錢小峯、何海平,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主任彭學明,甘肅省作家協會主席馬步升,新華社原副總編、對外部原主任楊繼剛,余光中先生親屬徐賡庭等到場觀看。

  六十多年前,余光中先生帶着濃濃的鄉情,離開了讓他魂牽夢縈的大運河,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鄉愁》。一輩子的顛沛流離,運河裏凝結的鄉愁成了余光中揮之不去的情結。運河與鄉愁,因余光中而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更形成了常州獨有的文化IP。

  爲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旅遊明星城市”建設,此次鐘樓特舉辦了以“運河·鄉愁”1+1+1系列活動,即一部《鄉愁·歸途啓航》話劇演出、一場“運河·鄉愁文化”主題研討會和一個運河五號文創市集。該系列活動將進一步提升大運河常州段在文化、生態、旅遊等方面的特色,增強常州城市文化形象識別。

  鐘樓區委書記趙正斌在致辭中對常州與臺灣聯手原創的音樂劇《鄉愁》首演表示熱烈祝賀,對出席首屆“運河·鄉愁文化”主題研討會的領導嘉賓、專家學者和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問候和誠摯的敬意。

  趙正斌指出,近年來,鐘樓區委區政府堅持把建設充滿創新活力的高質量城區作爲推動城市轉型的重大抉擇,高水平建設大運河文化帶,高質量發展現代城市型新經濟。在謀劃“十三五”開篇佈局之時,就重點突出了“6+1板塊”中的“古運河生態文化休閒板塊”,以運河爲筆,點睛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打造運河沿線“雙創+科創+文創”的最佳棲息地,將新的空間結構與生產力佈局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大運河文化產業帶”,同時大力保護沿線明城牆、南市河、毗陵驛等文化遺存,下大力氣挖掘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全力打造代表江南運河、對話千年龍城的“城市主客廳”。

  《鄉愁·歸途啓航》音樂劇通過臺灣老軍人的孫女羽彤跨越時空的日記陳述,融合一家人對運河那頭家的想像,三代人與家鄉的精采故事,想念的是那間老屋、或者老屋當中的人,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兩岸之間的那道海峽,再寬再遠,也隔不開想再次踏上故土家門的期望。

  該劇時長一個半小時,首次演出的演員和樂手主要來自臺灣衆劇團。創作者也是來自臺灣的林之航。他說,《鄉愁·歸途啓航》音樂劇把余光中的鄉愁詩作爲背景,以運河文化爲根脈,結合運河文化元素,同時融合了舞蹈、曲藝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直抵觀衆內心,進一步提升了大運河文化在臺灣同胞、高校學生、專家學者、廣大文化領域工作者中的影響力,這是該作品創作的初衷。

  運河之水綿延千里,流淌千年,揹負的是時光,流淌的是鄉思,不息的是鄉愁。《鄉愁·歸途啓航》演出現場,座無虛席,掌聲陣陣,全場觀衆的心跳隨着音樂的節奏起伏波動。觀衆表示,將鄉愁文化和運河文化有機融合,這是音樂劇的創新運用,帶給了他們豐盛的視覺和精神享受。

  據悉,首次演出結束後,該劇還將進一步聽取專家、觀衆意見,注重劇中人物情感、運河文化元素的代表性和藝術處理,精緻打磨展示內涵,並將在全國其他城市包括臺灣巡迴演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