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一波波的岛内移民涌入宜兰,只为了要让孩子能拥有更理想的教育。特别是台北宜兰一日生活圈,来回两小时的车程,也远不过三峡到内湖。许多家长大概是这么想的~

 

人文中小学大抵是这岛内移民的目的地之一,我在几年前便已耳闻。特别是几位名人子女就读,更是增添盛名。

 

 

 

 

稍早的内部纠纷,使得人文中小学一度跃上新闻版面。真实如何,毕竟不是外人可以置喙。(我刚听到实验教育推动中心安排参访与交流,心里还想著人文的后续是….?)(失敬了,所以特别写这一篇跟大家分享XD

 

但我们此行,倒像是看看伤后的人文真实面貌。

 

校园好美,没有特意隔间的空间让视线得以延伸。今年少了学生,一年级的孩子仅仅十五位,倒得以享受这偌大的空间。

IMAG3320.jpg 娃娃国(小一)

IMAG3325.jpg娃娃国(小一)

这光线与设计,直逼之前瞧过的磊川华德福。设计不同,用心想必是近的。(是否需要隔间,自然需要考量音量的问题。今日却不见干扰,不知道是否与人数有关。而视觉上,则是享受的。)

IMAG3323.jpg背光(我都没有拍出现场感受=.="),有沙坑!!!

人文中小学派出了大阵仗的家长老师协助引导,让我们在三小时中,得以简单的瞧过一轮。

不官僚,但亲切周到。

IMAG3328.jpg小二的空间一角~

 

下午则分组进行,让我们几位师训成员能与人文中小学的老师、家长对话(热烈的谈话内容,不能在此分享~)。

会后校长总结时,还有提问吗?

 

有位同学问了,「请问老师有崩溃的时候吗?」

 

主任回答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是一个与孩子连续相处七天的心路历程。

 

老师答得真诚,我们笑著,好像也懂了。

 

人文中小学的家长一向拥有相对的权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亲师生问题一向难解,也好在人文挺过来了。

 

开门办教育,还有更多可能呢!不是吗?

 

附注:小一并未混龄,重在幼小衔接,角落式的设计布置得犹如幼儿园。空间上制造熟悉与安心感,而本学期的主题之一则是小小新鲜人,同样是衔接。都可以看见用心。特色是主题式教学与混龄教育(主题式教学是108课纲的未来走向,混龄教学则是台湾小校未来的重点发展),有大规模的选课设计(此点有心进入的家长可以特别留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