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鐵牛共有四尊寓意深遠!每一尊的重量都大有不同。更有意思的是旁邊還有牽牛的鐵人,他們身高1.9米!而其中三個人明顯的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樣貌。今天我們就共同探索一下「鎮河鐵牛」!

1:一號鐵牛為牧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公牛,重量為55噸!是最輕的一尊。鐵人個子高,鼻子大明顯的是「回鶻人」

2:二號鐵牛黃毛黑嘴的樣子,強壯有力,肌肉突起,重量也為55噸。鐵人頭戴束帽,體型彪悍,為突厥人!

3:三號鐵牛為腱牛,重量75噸、鐵人頭上豎起一個小辮子,明顯的為西域的吐蕃人!現在的西疆人。

4:四號鐵牛是小牛犢卻是四尊鐵牛之中最重的一尊,重量足有78噸,鐵人頭頂相公帽、雙手握拳,明顯的是漢人。他的衣服也很有意思像先代的西服。

由此可見,當時開元年間鐵牛、鐵人分為四個民族齊聚一堂,四人也可能是當時治水的大人物。

為什麼以牛治水?

《易經》記載:「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還有清雍正八年出土的鎮海鐵牛座右銘為:「唯金克木蛟龍藏、唯土克水鬼怪降」

這也屬於文化和藝術的結合,充分體現當時人們的一種美好嚮往!

歡迎留言討論補充――我是科技有感,關注一波讓你的生活更加多彩!


黃河大鐵牛發掘於蒲津渡遺址,用於固定蒲津浮橋。

蒲津渡位於古蒲州,歷史源遠流長。古蒲州曾是舜都,幾千年來,孕育了河東文化。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東就是指的這裡。 

到了唐代,河東為京畿。古蒲州城是中都,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齊名。

開元十二年(724年),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後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控制,唐玄宗下令鑄造黃河大鐵牛。

歷史上最長、最大的浮橋出現在這裡,一派大唐氣象。

蒲津渡,晉陝交通要衝,自古以來就是黃河上最繁忙的渡口之一。

此時,富庶的河東地區的糧食、池鹽、絲綢等物品源源不斷供給長安。

蒲津渡也是連接京城長安與北都龍城太原的咽喉要衝,昔日的繁華景象歷歷在目。

浮橋於金末元初毀於戰火,大鐵牛逐漸為泥沙埋沒,1989年才又重見天日。

共4尊,每尊高1.5米,長3.3米,兩眼圓睜,栩栩如生。

牛尾均有鐵軸一根,用於拴橋索。鐵牛旁均有一位鐵人,代表漢、藏、維、蒙四個民族。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

據測算,鐵牛約30噸,加上底盤和鐵柱約40噸,每尊鐵牛重約70噸。

為什麼是黃河大鐵牛,而不是其它動物?

《易經》雲:「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五行相生相剋是華夏族創立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五行相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古代人認為,鑄鐵牛於河岸,對肆意泛濫的黃河水是一種震懾。

元代戰火不僅毀掉了浮橋,毀掉了鸛雀樓,毀掉了普救寺,也毀掉了古蒲州城。

現在的蒲州站,是山西省內最小的火車站,古代的富庶和繁華遠去。

不過永濟市政府重視文化旅遊產業,於原址不遠處,重新建起一座的鸛雀樓。

詩人王之渙就是在這裡,吟出了傳頌千古的名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0世紀40年代,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船隻行經此處時,經常被硬物刮傷船底。令行船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硬物竟然是一頭「牛」的牛角。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水底不只有「牛」,還有「人」。直到1989年,浸入水中達一千多年後,開元鐵牛,也就是黃河大鐵牛終於重見天日。

發現鐵牛的位置是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橋就位於此處。浸入水底的共有四尊鐵牛,每尊鐵牛旁各有一鐵人,如牧策牛。經過考古學家考證,鐵牛鑄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

據史料稱,這四尊龐大鐵牛都是用來栓鐵索之用,鐵索又連舟組成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大浮橋,是溝通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紐帶。元末橋毀,久置不用,之後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為什麼固定橋索的是黃河大鐵牛,而不是其它動物?鐵牛除了起固定索橋作用外,還有多種作用。《易經》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古人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鑄鐵牛置於河岸,對肆意泛濫的黃河水是一種震懾,象徵著攔擋洪水、征服水患,造福於民。


1989年山西永濟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人們又稱為黃河大鐵牛。

這裡位於黃河東岸,是歷史上著名的黃河渡口--蒲津渡。

大鐵牛的出土,引來很多考古學家,地理學家學家,還有橋樑專家的關注。

那大鐵牛是跟鐵人、鐵柱、鐵山共同構成牽引鐵索橋的地錨系統。有一句古詩說,「八牛鎖蒲津,一橋貫秦晉」,可以很好的解釋鐵牛的作用。

鐵牛用鐵索將舟式浮橋架起來,貫通陝西和山西。

那麼,鐵索橋上為什麼用鐵牛做成地錨而不用其他動物呢?原因有這樣幾點:

首先,從陰陽五行來看,牛能鎮水。

陰陽五行是古人信奉的哲理,人們用金、木、水、火、土解釋世界,用五行相剋相生來看待萬物的興衰,《易經》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

所以古人相信牛能鎮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鐵牛可以使江河風平浪靜。傳說大禹治水每治理一處就會放置鐵牛鎮水。

第二,牛為民間的保護神。

歷史上黃河洶湧、常年泛濫,使很多人流離失所,人們相信牛神可以保護人民免受災難。神話中炎帝就是牛首人身,氣力移山倒海。

黃河大鐵牛鑄造於唐開元年間,盛唐之時,氣勢恢宏。鑄鐵牛,架浮橋,使秦晉天塹變通途。放置鐵牛是對泛濫河水的一種約束,也是保護人民的一種期望。

第三、牛身體壯實,腳踏實地,可以使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古代的馴養動物中,牛體型巨大,是人們喜歡的動物。它有厚德,像大地一樣包容萬物。因此古人選擇鐵牛而非其他動物。

蒲津渡的黃河大鐵牛不僅僅起著牽引浮橋的作用,它還有很深的文化內涵,是唐開元年間國力強盛的見證,也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其實不光是黃河,我國很多江河的鎮水神獸都是鐵牛或者石牛,因此有人會好奇?為什麼是牛呢?龍也可以治水啊?

小哥覺得,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牛的圖騰崇拜!

牛,作為人類最早馴服的動物,在人類生活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別是在農耕社會,所以,古人對於牛的崇拜由來已久!

在我國傳統神話中,三清聖人的坐騎,有兩位都是牛,太上老君的是青牛,靈寶天尊的是夔牛!

特別是在秦漢,道教盛行,在漢代,老子被道教宣傳,升級為道教教主,而他的坐騎,則被看做神獸,瑞獸!

第二:牛代表著穩重,可靠!

就如大家的疑問,龍也可以治水啊,古有應龍幫助大禹治水,並且龍能興風作雨,當然也可以治水啊!

但是相對於牛而言,龍生活在水裡,當然更喜歡水了,水是越多越好,不然也不會有龍困淺灘被狗欺的說法了!

所以相對而言,牛做事更穩重,很可靠!

第三:玄學!

在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裡面,牛是醜土,而醜土合子水,也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在我們的玄學裡面,特別講究一物降一物,五行相剋相生的道理,所以以牛來鎮水,抵禦洪水泛濫,是有很多內涵的!

謝謝大家!

歡迎大家多多點贊支持小哥原創!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因為如果是其他動物你就會問「為什麼是這個動物而不是其他動物!


古人重農抑商,而牛在農耕文明中扮演者重要角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腳踏實地和牛辛勤勞作而默默無聞,喫苦耐勞也是代代農民言傳身教的農耕精神。

力大如牛,黃河架橋造福兩岸百姓,橋自然要安全且長久,以利子孫後代,耕牛力大且忠實,是拉鐵索橋造福百姓的不二之選。

古時候哪裡像現在有動物園,有網路?想看什麼動物就能看什麼動物。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老水牛就是忠誠踏實的大力士,誰能告訴我們在當時那個年代裡,有什麼動物比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更能適應這份職責?

老祖宗那時候認識的動物都在十二生肖裏,能進十二生肖的動物都是當時人們最熟悉的動物,據說貓都是後來物種,沒能趕上排位十二生肖,被老鼠佔據了位置。在當時建造任何動物像的時候,都不可能超出十二生肖範疇。因此打造這麼大的鐵橋拉索,舍鐵牛還能選誰?


古時候哪裡像現在有動物園,有網路?想看什麼動物就能看什麼動物。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老水牛就是忠誠踏實的大力士,誰能告訴我們在當時那個年代裡,有什麼動物比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更能適應這份職責?老祖宗那時候認識的動物都在十二生肖裏,能進十二生肖的動物都是當時人們最熟悉的動物,據說貓都是後來物種,沒能趕上排位十二生肖,被老鼠佔據了位置。在當時建造任何動物像的時候,都不可能超出十二生肖範疇。因此打造這麼大的鐵橋拉索,舍鐵牛還能選誰?


其實為什麼是牛是千古疑雲,歷史上爭議很多,什麼牛屬土力氣大,都是瞎扯蛋,翻閱古籍還有用大象老虎的鐵塊,後來浮橋建造者吸取古人教訓改用鐵柱子,這下再也沒有人好奇為什麼是鐵柱子了,凡事要動腦子,多思考,不然我瞎編幾句話你們就信了,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