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云云的幼兒園園長,特地邀請講師來位家長們上課。雖然媽媽我沒辦法參予到最後,但是受益良多呢!

 


 

IQ分為語言系統(口條、講話)和非語言系統(設計、程式、數學)。而專心是IQ的其中一項,是一種學習條件,也是需要被訓練、被刺激的。先天不專心、易分心的孩子,好奇基因比較高。(原來如此,霖霖從小就不能專心上課) 有學者研究統計,不等待、太衝動、無法壓抑的孩子,領導力、功課、同情心,稍為差一些。動手操作玩具、教具,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邏輯思考、空間概念。所以不要讓孩子,沉溺於電視、3C產品,那些平面式東西,只能是被動式教學,幫助並不大。

專注時間

學齡

年齡

專注時間

小班

3

5分鐘

中班

4

10分鐘

大班

5

15分鐘

6-8歲大腦成熟期

1-3年級

7-10

20分鐘

4-6年級

10-12

25分鐘

國中 = 成人

13歲以上

40-60分鐘

4歲就應該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整理,閱讀,培養良好習慣!

 

要評估孩子的專注力是專注品質"好",專注品持"長短",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靜態活動(閱讀、繪圖、操作教具) 和動態活動 (體能、韻律、運動) 皆為專注力訓練。

 

  孩子練習寫字時,可使用三角型練習筆訓練,也可使用蠟筆,有點摩擦力的筆。筆尖到手指的距離為2.5CM、拿筆為45度最佳。

 

神經系統思考和情緒為一個天秤,好的情緒便能有冷靜的思考。大腦的前額葉=思考,需要多巴胺來刺激,足夠的運動便能產生多巴胺,增加思考能力。大腦的杏仁核=產生情緒,負面、焦慮、危險行為、不怕危險。

營養:天然、自然的食物,足夠的睡眠
行為養成:自己的空間、固定的習慣
家庭情緒:壓力、父母吵架、安全感

看電視是被動的專心,沒有達到訓練效果,電視只有放鬆的功能而已。

 


另外,霖霖有找到關於專注力訓練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觀念重建】為何孩子不專心?破解4大迷思九月開學月,臺灣的復健科和身心科診所,正上演著小學生「注意力不足」評估潮。幼稚園小小新鮮人、小一和小三生是九月注意力不足評估潮最大宗的就診族羣。主因是小孩對新環境的適應調整,加上老師和家長的焦慮……為什麼教室裡愈來愈多小孩「看起來」像過動,為什麼滿街身心科診所掛著「找回專注力」的招牌?不專心其實像一個煙霧彈,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問題。

►► 為何孩子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 http://bit.ly/16nyPWx

►► 喫出專注力 http://bit.ly/18mnbcj

 

「不專心」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大人們忙著處理「表面」的不專注行為,卻忘記深入追究,孩子其實有更迫切的難處需要處理。不專心像一個煙霧彈,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問題。核心問題可能有:學習遇到障礙,數學課的四則運算聽不懂。過敏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部位很癢。暫時性情緒低落,因為昨晚爸媽大吵一架被嚇到。肌耐力不足,身體支撐力量差,因此常改變坐姿或趴在桌上。位置出現問題,隔壁同學很愛找人聊天。逃避心理作祟,每次寫國字都被媽媽擦掉重寫,乾脆慢慢拖。追求完美,容易卡在細節上等等。不專注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的。正因學習是不斷累積的過程,不專注的負面影響第一是反映在學習表現上。專注牽涉到高階思考能力的培養,無法專注的孩子在小學中低年級的成績可能還沒有太大問題,但學習難度加深加廣後,落差可能會逐漸拉大。

 

找出屬於孩子的專心風格

除了去了解不同的兒童發展階段,家長也要觀察孩子的專心風格。看孩子在什麼時候吸收最快,就能發現他們的學習優勢路徑,找出技巧幫助孩子更專心。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舉例,比如「視覺型」的孩子喜歡閱讀,看黑板不會跳漏字。臺灣的精英幾乎都是視覺強勢,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相當注重閱讀理解。「聽覺型」的孩子語文能力普遍不錯,用耳朵擷取資訊能力好,比如歌手周杰倫可能屬於此型。「操作型」的孩子喜歡動手玩積木、組裝玩具、操作實驗,什麼事情都要動手做過一次才學得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