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地球表面的形態變化主要是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大作用的共同影響,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主要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

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我們的地表形態,在一定的區域和一定的時間內會表現為某一作用佔主導。比如板塊運動對於宏觀地形的塑造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在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由於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會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高原等一系列地表形態。青藏高原的形成就是由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南亞次大陸一頭撞向巨大的亞歐板塊,從而形成了世界上評價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起大約開始於8000萬年之前,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而且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還在繼續擠壓,所以,青藏高原包括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度還在繼續增加,約靠近消亡邊界(位於雅魯藏布江谷地附近)的區域,高度增加約明顯,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每年大約增高1釐米。


青藏高原還在增長,珠穆朗瑪峯也在增長,與二毫米至九毫米速度增長,地球的運動,兩個板塊相對是增長的原因。這是聽來的信息,不過有人量增長的數據,我是沒有能力幹這件事了。我想地球也在增長,因為生物循環新陳代謝,都去哪了,不都在地球上嗎?地球的增長數量是不小的…。長話短說,為了還禮來的問題發言就到這裡致此。謝謝


就目前的測量技術來講,根本無法確定「青藏高原之喜馬拉雅山」的精確高度,幾乎一次測量一個數據;所以說「板塊運動」擠壓導致「青藏高原」每年都抬升幾釐米是騙人的謊話。

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了「青藏高原」。也就是李廷棟院士認為的「基底走滑,分層加厚」隆升模式。


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隆起而形成的年青的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並且還在不斷的升高的過程當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